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精選12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是一個物理量,用來描述物質在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密度也可以引申為一個量與一個范圍的比值作為這種情況下的簡稱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征)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學具
(1)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
(2)質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塊、鋁塊、鐵塊。
(3)托盤天平和砝碼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想想做做
讓學生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不同種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
學生對稱量的結果會認識到,體積大小一樣,但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質在這方面性質上的差異。
2.新課教學
(1)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通過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么關系?
推測: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是否也會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呢。也就是說,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后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格來,然后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
從測量數據上看,會得到同種物質的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小的結論。將測量數據圖像化,會更直觀地得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線性關系,即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
將鋁塊換成鐵塊重做上述實驗。
分別計算每個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個定值。這種比值不變性反映的正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不同物質來說,其質量和體積的線性關系表現在過原點的不同直線上。換句話說,各種物質所對應的比值是不同的。
(2)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3)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質量/體積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
(1)ρ的寫法、讀法。
(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5)密度的單位
密度國際單位:千克/米3(kg/m)
密度其他單位:,克/厘米3(g/cm)。
1g/cm=1000kg/m
(6)課后作業
讓學生看課本一些物質(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值,要求學生會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導學生閱讀表中列出的各種物質的密度值,對于那些常見的物質的密度,形成一些具體的認識,例如金比銅的密度大,銅比鐵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記住水的密度等。
(7)講解例題
教給學生如何運用物理公式進行密度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不能只寫公式和數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提醒學生注意正確地書寫,不能遺漏。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2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密度定義建構的過程
2、 本節內容在初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這一節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它反映了物質屬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學習和理解比熱容、電阻等物質的屬性的基礎,又為今后學習壓強、功率等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礎。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探究認識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能聯系實際運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入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利用比值不變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三、 教學重點:探究密度概念建構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實驗法、講解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
學 法:探究式、討論式、合作式等
五、教學準備:
土豆塊
圓柱體組大約10套
六、教學流程
1、引入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用天平測量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銅塊的質量。然后指兩名學生代表說出結果。此時教師總結說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再引導學生觀察有這個情景你還能想到那些問題?指多名學生說出。此處有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這節課探究的問題: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怎樣?指學生說出。接著教師引導: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與體積是什么關系呢?從而確定這節課探究的課題。這樣引出本節課的探究課題,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為這節課順利的探究問題打下了基礎。
2、 新授
有了確定出的課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探究的一般思維程序,這個一般思維程序學生在初二的時候就已經能掌握了,故此處學生就能很容易的說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這里有學生說出猜想的內容是什么。接著引導學生說出探究的下一步。
設計實驗:這一步時有教師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前后位成為一個小組展開合作交流,討論出實驗中運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實驗的步驟、設計的表格。隨后指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的實驗步驟及設計的表格。有不當的地方,可以讓其他的小組幫助解決。也可以由教師適當的進行補充。這樣做不但可以充分的發揮每個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可以使小組中學習比較差的同學在學習比較好的同學的帶動下,來彌補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其次還提高了學生合作的意識,有利于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發展。下一步
實驗驗證: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有五個小組探究土豆塊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另五個小組探究小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探究時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指導。下一步
歸納分析: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實驗數據展開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然后再找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得出的結論: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對的、不全的地方,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補充。最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補充。此處的歸納分析得出結論并加以應用,這是中考中能力題中最難的部分,故在這一步驟上要平時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后,再讓學生分別對這兩大組土豆塊和小木塊進行比較,仔細觀察土豆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及小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再說出結論:體積相同的這兩種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若學生交流不出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數據中的哪次和哪次試驗,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結論。在讓學生進行數據比較的時候,對一部分中等的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因為通過數據比較進行歸納分析,學生在初二的時候并沒有形成能力。此時再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果再換用其他別的物質也會發現:體積相同但是它們的質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能很自然的引導學生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用一個新的名詞來表示:那就是密度。此處有教師講解引出。引出密度這個詞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點出密度就是每一種物質所具有的性質。密度這個概念很抽象,是一個難點,只有教師講解才能引導學生得出。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性質上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然后教師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樣變化?
3、 鞏固練習:目標反饋練習一中的選擇題1、2小題。有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有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密度的定義推導出密度的公式,這是利用了等價信息交換處理法。接著有教師講解密度公式的內涵。此處學生對內涵的理解首次接觸這種模式,還需要在以后的練習中加強練習,這為以后學習其他的公式做準備。內涵的運用一般出現在選擇題中,經常做為考點。接著有教師引導出密度的單位,先從國際單位,再從生活中的單位,最后引導出生活中的單位和國際單位的換算關系,教師演示推導過程。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鞏固公式、單位。
5、讓學生觀察小資料,你能發現那些信息?讓學生說出,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接著讓學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著引導學生說出水的物理意義。
6、鞏固練習:見目標中的達標練習1、2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7、課堂小結:可以有學生交流得出,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
8、布置作業: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F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紹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通過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3、 教學重點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4、 教學難點
本節的難點是學生對“密度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認識,以及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前期知識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密度本身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一下子“蒙”的感覺,教師引導從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感性認識,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認識用比值定義密度的方法。
2、 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二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的有些狹隘—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們只滿足于新奇的實驗現象,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實驗現象,并未產生探索這些實驗原因的需要,有的學生只對實驗的操作感興趣,卻忽略了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法和學法確定
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形成科學的概念,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四、教學程序設計
1、 新課引入
創設學習情境:怎樣區分表面相同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或把鐵塊和鋁塊用紙包住。
學生交流討論,老師總結
2、新課教學
學生多數認為可以通過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稱質量,也就是說學生沒有考慮體積對質量的影響,那么我們這樣反問,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鐵的質量小嗎?這樣就會引起學生注意到質量與體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體會到只有相同體積的兩個物體才可以比較質量的大小。引導學生去考慮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存在著一定關系,進而想探究一下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要探究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都知道做實驗,怎樣去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去討論,得出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我們可以分別選取三個大小不同的鐵塊和銅塊,分別稱出他們的質量,測出各自的體積,記下數據,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方法確定之后再做實驗。實驗過程要把數據計下來,然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我們把物質的這種特性叫做物質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kg/m和g/cm,由水的密度進行單位換算。接著解釋水的密度含義: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x103 千克。重點是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樣的,一根蠟燭和半根蠟燭的密度是一樣的。讓學生體會同種物質密度相同,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3、 鞏固練習:練習的設計一要鞏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強化水的密度及含義,三,通過選擇題的設計,讓學生能選擇出哪種物質的密度沒有發生變化。
4、 布置作業:作業的設計除了基本概念換算題目以外,可以通過表格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寫結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密度: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x103 kg/m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x103 千克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4
我是來自莘縣古云鎮初級中學的張士占,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節。本次說課我將分為五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既是質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同時也為壓強、浮力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三個內容,即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密度公式的計算和應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測量固體、液體質量的方法,也具備了一定實驗、觀察和思考能力,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根據這些具體情況,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單位,會查密度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領會比值定義這一科學思維方法。
通過自學了解密度的公式單位和密度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3、重點難點
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難點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情特點,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討論法,問題發現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1、情境導入(2分鐘)
可以從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問“房屋倒塌,演員受傷了嗎?”“如果你是導演,該如何設計墻磚?”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2、互動交流 實驗探究 形成概念(15分鐘)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師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內容,做出具體的安排。
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來設計比較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先了解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更深入的探究這一問題做好鋪墊。讓問題簡單化。
設計實驗:選擇研究對象時,我準備了鋁、鐵、銅三種物質,每個小組選擇一種物質,可依據教材進行實驗,難度小。
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生動手,老師巡視引導,提示:不要隨意篡改數據,應該尊重實驗數據,培養實事求是的作風。
分析與論證: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我要求將數據圖像化,以此培養學生用圖像表達信息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經過自主分析數據,組內討論,得出的初步結論還不完善,或還存在感想、疑問,急需交流討論,解決問題,豐富實驗素材。
評估與交流,組織學生開展全班交流,各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心得。通過開放式的交流討論,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也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持久興趣。
3、精講點撥(10分鐘)
重點講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單位及密度的應用;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對以上問題知識的解疑,讓學生對概念得以鞏固。
4、拓展應用(5分鐘)
為使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這一物質的特性,安排稍微有點深度的題目,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5、全員達標測試(8分鐘)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習程度,安排了簡單的測試,盡可能的使所有學生能夠達標,所以測試內容比較簡單,為下一課時的計算訓練打下基礎。
四、板書設計:
為了使學生對密度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力求簡單明了。
第二節、密度
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
公式:密度=質量/體積 =m/v
單位:kg/m g/cm 1g/cm = 1x103kg/m
密度表:
五、教學創新:
1、本節課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我采用實驗自主探究和自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單位,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3、我除了讓學生探究固體的特性,還探究液體的,甚至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利用各種資源探究氣體的,力求探究結論的科學性。
以上是我對“密度”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還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謝謝!
物理教學中的困惑
物理教學以實驗為主,實驗課是不是就是任課老師的事,實驗教師擺好器材,就沒什么事了嗎?我覺得的實驗課實驗老師必須跟班上課,輔助任課老師完成任務。
現在的學生知識基礎差,有部分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困難,所以教學必須放低難度,放慢進度。但考試時還是有些簡答分析題,就連老師簡述出來就比較困難,正式考試少考這類的題,考一些自然現象、科技知識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常識的問題。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5
。ㄒ唬┱f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這一節不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體會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不等,表明物質在這方面的性質上存在差異。然后,讓學生進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結果讓學生思考,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一種性質。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大小。
。2)學會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物體質量跟體積關系的探究過程,從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過實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2.難點:密度概念與公式的理解。
四、【教學方法】
邊討論、邊實驗探究、邊歸納總結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教學準備:天平和砝碼三套、邊長為1CM的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
。ǘ⿲W情分析
學生雖然從生活經驗上對知識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但對密度的相關知識非常的陌生。本節課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ㄈ┙谭āW法
教法:實驗法、講解法等
學法:合作探究法、歸納法等
(四)教學過程程設計
第一環節:引入,提出問題
問題: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它們的質量相同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出示天平和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并告訴學生三種物體的邊長分別為2CM。請三個組的學生利用天平稱出三種物質的質量。另外三個組的學生根據邊長計算出這三個物體的體積。
2、引導學生根據測量結果分析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體積為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2倍,質量也會增加到原來的2倍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嗎?
。1)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2)設計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步驟。
(3)實驗驗證:請各個組的學生合作實驗進行探究,實驗中同學們要認真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實驗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項,并根據實驗數據,在教材坐標圖上描點。
(4) 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數據,學生自行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同種物
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環節:學習新知
1、在實驗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用密度來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
2、教師引導學生從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再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導學生寫出變形公式:m=v 和v=m/
3、引導學生學習符號的意義及單位。單位換算:1g/m=1x103Kg/m
4、讓學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密度。比如:冰、蠟、銅、鐵、煤油、酒精、水等物質的密度。并根據密度定義引導學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比如水的密度1.0x103Kg/m的意義是:1m的水的質量是1.0x103千克。在說意義時著重強調:“某種物質”和“質量的單位”,學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質量單位說成密度單位。并要求學生牢記水的密度,在做題時作為已知條件應用。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1、在實驗探究時大家應該注意什么?
2、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鞏固練習
1.根據密度公式=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密度跟質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體積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質量成正比,又跟體積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質本身決定,跟體積、質量大小無關
2.表中記錄的內容是一位同學學習密度概念時做的實驗記錄,請你根據表格中記錄的內容和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鐵塊1 鐵塊2 鋁塊1 鋁塊2
m/g 79 158 27 54
v/cm 10 20 10 20
m/v(g/cm)7.9 7.9 2.7 2.7
。1)鐵和鋁兩種不同物質的相同點_______;不同點_______________。
。2)鐵的密度________,鋁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據這個實驗結果,請你分析并回答:為什么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或屬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說法不一,這是為什么?人教版教材說是“特性”,而北師大教材說是“屬性’,類似情況還有。作為編寫物理教材的權威部門,對基本概念、名詞、術語等應該統一。以免給物理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上帶來不便。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說的密度一節屬于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內容,它們形成了經典力學的初步知識。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包括了質量、時間、空間三大基石。初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基本具備了絕對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因而第七章第一節開始就進行絕對質量觀的教學,第三節的密度是對質量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
再從本節的編排看,課本首先從第二節的實驗入手,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如何鑒別不同的物質?接著用實驗分析、歸納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識的簡單應用。這種方法,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學習一點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大綱及學生實際,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于初二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初期,如何處理實驗中的數據進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本節有關密度的知識都是從實驗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因而本節課著重采用實驗探究法。
學法:學生要想正確的從實驗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們必須掌握數學法、分析法、比較法和歸納法
教具準備:每兩人一天平,砝碼,體積不等的兩個木塊和兩個鐵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制作了一個課件。
五、教學過程
1、激趣引學
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是新大綱規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鑒別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鑒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綱要求:實驗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它還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了每兩人一組的分組實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實驗中,當學生測出了質量與體積之后,我改變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學生計算m/V的`編排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我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根據測出的質量和體積,仍然能得出什么結論?面對這樣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認識心理學,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去尋求某種規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還有部分學生,他們可能想到要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當學生討論得出利用m和V可以計算它們的比值時,我用課件出示鼓勵性的評語,并播放一段音樂,以松緩剛才緊張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法分析m/V的含義,利用比較法、歸納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訴學生: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初中階段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天平平衡時的對稱美,領會物理學方法的和諧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簡潔美。促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它要求學生能弄清公式的來源,并能記住公式。要記住公式,除了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還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并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利用知識的遷移理論,設計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問題:
①怎樣計算單位體積某物質的質量?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谌绾斡米帜副硎具@個公式?怎樣計算密度的單位?
、垡荒緣K,體積為 10cm,質量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芨鶕芏鹊墓,我們能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嗎?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教師適度點撥,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這樣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密度公式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培養學生規范的解題格式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這里通過對公式物理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形成基本的、樸素的、唯物物理學思想。在學生緊張的勞動之后,課件出示“王冠”圖,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王冠的故事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服務人類的科學思想。
六、小結
一堂成功的物理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學知識,還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學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思想。小結中,我準備先讓同桌的學生相互回憶本節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老師再從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思想兩個方面著手,總結學生在這堂課中的表現,肯定他們的成績,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六章第三節內容。
2.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測量型實驗課,是對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確使用,并能夠通過對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實驗。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測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設計出實驗步驟;
過程目標:通過實驗探究,經歷探究過程,并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點: 測量不規則的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5、教學難點:由實驗原理設計出實驗步驟、實驗記錄表格再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是本節的難點。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突破此難點。
二、說教法
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測出物質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沒有明確的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表格,這就需要學生先討論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表格,然后自己動手操作測出實驗結果。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討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對于剛剛接觸密度這個概念的初中生來說,對密度這個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徹,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再給學生補充必要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并達到提高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說過程
教學環節一、 創設情景
1、復習密度公式引出新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并板書課題
2、教師出示一個正方體銅塊,要測量這個銅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
3、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燒杯中的鹽水,還能否用刻度尺來測小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學環節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師展示:量筒,學生觀察:量筒
1.師生共同討論量筒的單位、量程、分度值、讀數時注意問題及用途。特別強調1ml=1cm
然后讓學生動手往量筒內倒水,練習讀數
2.學生討論并口頭回答:用量筒測石塊的體積的方法。
教師稍后板書: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排水法) V=V2-V1
教學環節三、 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1、 設計實驗方案
首先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各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交流結果歸納實驗步驟:
。1)調節天平測出小石塊質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到達的刻度V1
。3)用細線拴住小石塊,慢慢浸沒到水中,讀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計算石塊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師提問:為什么先測質量,后測體積?讓同學們從減小誤差方面進行思考。
2、設計記錄表格
操作過程中的數據,需要專門的表格來記錄,下面根據我們的需要設計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教師巡視并提示實驗時應記錄:實驗中直接測量的物理量,中間計算量,最終計算量三方面的數據。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實驗記錄表格,并糾正設計中的不足。
3、分組實驗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老師強調小組分工,有操作的,有記錄的,并巡視指導。
4、教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教學環節四 、測量鹽水的密度
設計實驗方案
考慮到設計該實驗方案比較難,學生不易想到,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最佳實驗方案。
設計問題:(播放課件)
1、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鹽水密度”的實驗中,甲乙兩同學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然后在燒杯中裝入一些鹽水,測出它們的總質量,再將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體積
乙方案:先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然后將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測出鹽水體積,再測出余下的鹽水和燒杯的質量
學生交流,回答你覺得誰的方案更好?請說明原因。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如何使實驗誤差更小討論確定最佳方案。
2、設計實驗記錄表格。教師巡視指導,之后讓學生匯報。
3、分組實驗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實驗結果。給予適當評價。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教學環節五、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五、板書設計:
測量物質的密度
1、實驗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排水法): V=V2-V1
3、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m, v1, V2
4、測量鹽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業。
為了使學生對測量固體密度更全面更系統的掌握,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蠟塊不能沉入水中,還能用天平和量筒測出蠟塊的密度嗎?想想有什么好辦法?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測量物質的密度》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密度知識的應用》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蘇教版8年級下冊第六章的第四節。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密度的測定實驗進一步領會密度的物理意義。會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測量液體的體積,會用轉化替代法間接測量固體的體積,會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從整體上看,本節是本章的總結,也可以說是本章內容的理解應用,本節是本章的重點,本章與第十章內容的有密貼聯系,為學習“物體的沉浮”做好了鋪墊,是初中階段難理解的內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點。
依據新課標要求、學生實際及本課內容確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知識和技能:
(1)、通過測定密度的實驗進一步領會密度的物理意義;
(2)、會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及固體的體積;
(3)、會應用密度知識鑒別物質、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或固體密度的方法;
。2)通過活動學會利用公式間接測定一個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2)、通過測金屬螺母的密度,體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用天平和量筒測不規則物體的密度。
2、難點:測密度時,如何安排實驗步驟,才能減小誤差。
課前準備:
托盤天平、量筒、螺母、燒杯、適量的水和細線
二、說教法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本節課利用故事導課,分組實驗探究,講授、自主討論,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物理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結論。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通過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學習的。
1、通過故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
2、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及積極思考,對問題有獨立判斷能力。
3、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胄抡n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良好的開頭,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針對初二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學習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的新課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ǘ┬轮R的.學習
測量物質的密度
學生自學“物質密度的測量”,設計測量固體(小石塊)密度的步驟及測量液體(鹽水)密度的步驟,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學會優化實驗方案,以減小誤差。
活動1:測量石塊的密度
。1)實驗討論設計
1、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2、實驗依據什么原理?
3、需要測哪些物理量?測各物理量的儀器?
4、怎樣測小石塊質量和體積?
對于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討論下列問題:
、儆^察量筒、量杯,它們的刻度有何不同之處?
②量筒的測量單位是什么?它與立方厘米是什么關系?
、圻@個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應注意什么問題?
5、如何使用用量筒測小石塊的體積?
(2)設計并進行實驗
想一想:是先測質量,還是先測體積?為什么?若步驟不合理,會使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
歸納實驗步驟
①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V1;
、塾眉毦懸吊著石塊慢慢沒入水中,記下總體積V2;
、苁瘔K的密度
設計記錄用的表格
進行實驗并且處理數據
交流與評價
活動2、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鹽水,稱出總質量m;
(2)把玻璃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記下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3)稱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鹽水的質量m1;
(4)鹽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測空杯子的質量會使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小?
2、鑒別物質
例1. 一枚第25屆奧運會的紀念幣,它的質量為16.1g,體積為1.8cm.試求制成這種紀念幣的金屬的密度,并從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種金屬。
3、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
。1)求質量
讓學生估測教室空氣的質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從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計算出它的質量
(2)求體積
密度公式還可以變形為 ,如果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質量、密度,可以求體積,比如估測人的體積,從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計算出它的體積
(三)歸納小結
1、鑒別物質
根據ρ=m/V,測出質量,量出體積,算出密度,通過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這是哪種物質了
2 、計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
根據m=ρV,知道組成這種物體的物質的密度,量出物體體積,就可以知道這個物體的質量
3、計算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體積
根據V=m/ ρ ,測出質量,查出密度,通過計算就可以知道該物體的體積
。ㄋ模┎贾米鳂I
課堂作業:練習鞏固密度知識的應用。
課后作業: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鑒別出皇冠是否是純金的?
補充習題:密度的應用
五、說板書
本板書共分三塊。第一塊:測量密度。包括固體和液體,學生討論實驗得出優化步驟。
第二塊:鑒別物質。通過例題的討論、講授得出如何鑒別物質。
第三塊: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通過身邊的常見事物說明密度公式的靈活使用。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9
一、教材分析
密度這一節不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也為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礎。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探究認識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入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利用比值不變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
在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
1、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是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一種性質”。
四、教學準備:
天平和砝碼三套、邊長為1CM的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
。ǘ⿲W情分析
初二學生現階段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水平不高,學生已有“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生活經驗,已初步掌握了測量固體、液體質量的方法,同時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較強,樂于參與實驗,但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欠缺,在本課密度概念教學時,將通過實驗、討論、辨析和訓練,強化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學法
教法:實驗法、講解法等
學法:合作探究法、歸納法等
。ㄋ模┙虒W過程程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新課引入。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新知學習。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新課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下面我們看一個問題。
【圖片1】如何鑒別兩個貌似相同而實質不同的物質呢?是銀制品還是不銹鋼?
【圖片2】是金條還是鍍金銅條?
【故事1】2005年,家住紅旗村的何家貴老人和老伴被兩個上門的騙子騙走2000元血汗錢,換到手的只有一塊一文不值的`破鐵塊!據何老漢介紹,幾天前來了兩個中年人,自稱是上海來的地質隊員,判斷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寶物。兩個人隨即掏出了工作證、身份證等證件給何老漢“檢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個據說是探測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漢的陪同下上了老漢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塊亮閃閃的“金塊”,說這是清朝的文物,價值15萬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萬元算了。最后兩人哄得老兩口拿出了2000元錢。臨走時,兩人留下一張欠條,一再表示他們會盡快趕回來拿錢贖寶,并叮囑老兩口“千萬不要走漏風聲,以防壞人來偷”。到了晚上,何老漢兩口子越想越不對勁,拿著金塊到鄉里的派出所報案,據民警介紹,這寶貝應該是鐵一類的金屬,僅僅鍍了一層銅粉而已。
【問題】為什么這些人會被騙呢?單靠測物體的質量能不能將其辨別出來?如何揭穿這些騙人的把戲?
。ㄎ锢韽纳钪衼恚只氐缴钪腥,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推測、猜想和假設。)
【圖片3】同體積的圓柱體,質量不同。
【圖片4】比較相同體積物體的質量。
【問題提出】
1、不同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
2、對于同一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有什么關系?
【播放視頻】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實驗】:
1、出示天平、砝碼三套和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請學生利用天平稱出三種物質的質量。并請學生測出這三個物體的體積。
。ㄔO計意圖:1、鞏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這三個物體的體積相同)
2、引導學生根據測量結果分析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體積為10m、20m、30m的正方體木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同種物質構成的物體分成兩半,體積分成兩半,物質的量也分成兩半;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2倍,質量也會增加到原來的2倍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嗎?
。ㄔO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疑問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新課標》指出: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要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并說出探究的下一步。
2、設計實驗:教師提供實驗器材,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步驟。
3、實驗驗證:請三名學生合作實驗進行探究,其余同學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實驗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項,教師加以指導。同時請其余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在教材坐標圖上描點。
。ㄔO計意圖: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并知道根據實驗數據畫出的圖像時正比例函數圖像即可。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關系)
4、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數據,學生自行討論交流,匯報,教師指導下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ㄔO計意圖: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是中考能力題中最難的部分,平時多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第三環節:新知學習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1、在兩次實驗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就能很自然的引導學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用一個新的名詞來表示:那就是密度。此處由教師講解引出。(板書課題——物質的密度)
2、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性質上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然后教師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樣變化?
3、教師再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導學生寫出變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導學生學習符號的意義及單位。單位換算:1g/m=1x103Kg/m
5、讓學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密度。比如:冰、蠟、銅、鐵、煤油、酒精、水等物質的密度。并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學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比如水的密度1.0x103Kg/m的意義是:1m的水的質量是1.0x103千克。在說意義時著重強調:“某種物質”和“質量的單位”,學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質量單位說成密度單位。并要求學生牢記水的密度,在做題時作為已知條件應用。
6、【一些物質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質?最小密度的物質?同種物質,狀態變了,其密度變了嗎?
7、密度的應用
。1)、密度公式的變形:求質量m=ρV;求體積v =m/ρ。
(2)、看課本例題,然后呼應前面的引題。
。3)、視頻播放:不同密度物質的應用。
8、【想想議議】一卷細銅絲,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長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測量?如何計算?
。ㄔO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清晰、穩定和完善。)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總結:在實驗探究時大家應該注意什么?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積極思考,回顧總結)
自我評價: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探究引導他們學習新知,盡量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發現,親身經歷從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體過程,讓他們充分體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前三節質量和密度的知識后,對物體的質量這一屬性和物質密度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經學會了使用天平和量筒來測定物理的質量和體積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積累。而這一節課恰是講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理論聯系實際且應用于生活的實踐性課。為此,我采用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驗性課型。實驗過程中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課題,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識。此外,這節課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養功能。
二、學情分析:
從初三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密度的知識后也期望繼續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從學生掌握知識水平上來看,雖然學習了質量和密度的知識,了解了一些常見的測量工具名稱,但在對知識原理的理解程度還不夠深刻,有些測量工具僅是通過多媒體見過其形,沒有真正的去實踐過,有些沒有見過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的加以引導教給學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測量數據分析問題的思路,并對實驗操作及結果進行適時分析。
三、設計理念
做到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在這節課打破教材結構,合理重組內容,使整個課堂既充實、嚴謹,又增強了科學性。教師善于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呈現出情理相濟、動靜相成和諧美。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和教師一道積極的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給獲取成功的同學以祝賀,給遇到困難的同學以指引,給失去信心的同學以支援。
教師深挖本節課所能體現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這節實驗活動課的內容就是依靠實驗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常規方法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利用這些“難題”來啟迪學生思維,幫助其自發學習、自主探究、自行獲解,實驗中發揮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養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信心,與此同時,學會與同學共同交流獲取知識。
四、設計思路:
1、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密度知識的應用;能運用密度知識鑒別物質,計算物體的質量與體積。
過程與方法:學會系統地整理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量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活動中,受到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的熏陶,培養他們創新的精神、實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性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2、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都是利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突出與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組間合作與匯報交流來實現。
3、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評價、評估,完成本節內容從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得出每一個問題的初步結論,并總結出每個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學習:學生組內合作與集體合作是這一節課呈現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智慧,積思廣儀、眾志成城。合作學習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進行影響與滲透。
4、學法指導
在進行課程探究前,針對學習未知的方法、沒有接觸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給予適量的方法提示;在進行課題研究時,鼓勵實驗方法的多樣化,對于明顯的思路和操作錯誤及時指導;在課題探究結束后,和學生一起對實驗中的知識與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五、實驗前的準備
教師根據實驗可能用的器材進行相應的實驗器材準備,并與實驗管理員協調好,上課時一同協助提供學生所需器材。對實驗室中沒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準備,如大塑料可樂瓶、鉛球、保鮮膜、油漆、木鋸、廢舊的課桌、臺秤等。由于本節內容較多,所以可以進行適當的調課連著下午第四節的活動課進行兩節課較好。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這段時間學習了三個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質量、體積,請問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三者的關系呢?
生:三者的關系可用一表達式來說明: ρ=m/v
對于同種物質,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表述給予表揚,同時指出他們所述之處的不足,物質的密度受到狀態的影響。)
師:我們還學習了測量質量和體積的儀器:天平和量筒。請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時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幾位同學補充,使表達更完整。)
師:課下我有幾個問題,請大家幫助我來解決,每個實驗小組都選擇了一個探究課題,采用各種方法進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學們進行陳述報告。
。ǘ 課題選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師依據學情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劃分,每組大約十二三個人,全班共劃分為四個小組,然后采用抽簽的形式進行探究課題的選擇。然后小組內進行課題的研討并制定實驗方案,老師巡回觀察,并適當的進行指導。
探究課題:
1、鉛球是鉛做的嗎?
2、測磚的密度
3、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4、測量方糖的密度
(三)實驗探究和匯報
各組制定完畢探究方案之后,根據方案進行相應的器材選擇,完畢之后,按順序各小組進行實驗方案的.匯報并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
第一組:鉛球是鉛做的嗎?
學生甲:我們從器材桌上選擇了一個鉛球,上面標的是6斤的鉛球,為了得到精確的數據,我們在課下用臺秤測量了一下,其質量為2.9kg。
學生乙:(板書)m=2.9kg。
學生甲:在測量鉛球的體積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合適的量筒,于是我們使用了水槽,把鉛球放入水槽中,用燒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沒過鉛球,用粘貼紙在此處作一標記。
學生乙:在學生甲的描述下進行操作。
學生甲:將鉛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達到標記,記下注入的水的體積,即鉛球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 V水 = V鉛球 = 0.38L
學生甲:根據 可計算出鉛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鉛=11.3g/cm。
學生乙:(板書)ρ球<ρ鉛
學生甲:通過測量和計算,我們澄清了一個事實,鉛球的基本成分是鐵,而不是鉛做的!請同學們對我們的實驗提出改進意見。
學生丙: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測量鉛球的體積,利用墻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測出鉛球的直徑d,根據球體的積公式進行計算。
學生丁:為測量球的體積,我對實驗器材進行了改進。自制量筒,利用直徑足夠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頂端較細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貼一張紙條,用標準量筒量好100cm的水,倒入瓶內,在紙條上畫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的水,作標記500cm,將二者之間進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測出鉛球的體積。
師:大家太棒了!每個同學的想法都非常有創意,讓老師受益匪淺,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組同學再為大家作一次匯報?
第二組:測磚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探究的課題是:測磚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測量磚的質量m。
學生乙:(板書) m=60.5g 。
學生甲:用量筒測量磚的體積時,我們發現磚放入水中時,磚具有吸水性,這樣測出來的磚的體積偏大。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水 ,讓磚頭吸飽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測出體積V,由此計算磚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演算)V水 = 20cm V =60cmV磚 = V -V水 = 60cm- 20cm= 40cm
學生甲:也許我們的辦法不是最好的,讓大家提出更巧妙的辦法。
。▽W生進行一番激烈的討論,由學生代表發言,對改進的方法進行表述)
學生丙:磚吸水后會膨脹,同樣體積會變大,為了克服磚的吸水性,我們采取在磚的表面涂層油漆或包一層保鮮膜的方法。
學生。何以谙,我們為什么不測量整塊磚的密度呢?這樣,我們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磚的長、寬、高。計算出整塊磚的體積。
第三組:測量方糖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測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測出幾塊方糖的質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個數n,求出一塊方糖的質量。
(板書)
學生甲:在測量體積時,我們想到一些方法來克服糖溶于水的問題,如包上保鮮膜等。后來我想起媽媽在沏糖水時,糖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們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來測方糖的體積,實驗中由于一塊方糖體積較小,測量時誤差較大,所以我們測量出幾塊方糖體積,再除以方糖的個數,求出一塊方糖的體積。
學生乙:(進行操作,板書) V糖水=20ml V=25ml
學生丙:我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測方糖的體積,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們用油來測體積,就避免了糖溶于水這一問題。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測方糖的體積,更讓我們有新的思路。
第四組: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課桌的體積有多大。我們利用密度是物質的特性這一點,采用測樣本的方法,取和課桌一樣的木料來測密度。我們先用臺秤測一張課桌的質量m1,用天平測小木塊的質量m2
學生乙:(板書)m1=15kg m2=28g
學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將木塊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讀出體積V2,計算木料的體積V樣本。
學生乙:(操作并計算) V1= 40cm V2= 80cm
V樣本= V2- V1= 40cm
學生丙:在測木塊體積時,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個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細線將一石塊系在木塊下。
2、將量筒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
3、將石塊先浸沒在水中,讀量筒中的示數V2。
4、將石塊和木塊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量筒中的示數V3。
5、木塊的體積V=V3-V2。
。ㄋ模 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
今天我很受感動,從同學們的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不斷探索勇于克服困難的態度,同時,大家也教會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獲。當然大家在實驗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夠規范,例如:膠頭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會做得更好。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11
一、教材內容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液體壓強、浮力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基礎,它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修訂后的大綱將其要求由掌握調至理解,但這并沒有削弱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此外,密度是初中生首次學習表示物質特征的物理概念,研究這一概念的過程和方法,對今后學習其他物理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因此,本節的關鍵是要在讓學生明確密度這個物理量表征的是物質的什么特性,以及為什么要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二、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以上分析知道必須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才能用質量來區別不同物質以及密度概念的獲得是教學的難點,而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義的理解、創新意識的培養則是本節的重點。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物理意義,會用密度表。
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我們一般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充分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并且學生在學密度前已具有速度概念和在生活中已具備應用物質的質地、顏色等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些又是當前學習中較有利的因素。
四、教學方法分析
人教版教材《密度》一節是這樣安排的:先用天平稱出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形鐵塊的質量,接著測出它們的體積,然后求出它們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進而分析得出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后面改用松木塊重復驗證,也得到同樣結論。
我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如下:首先從物質的氣味和顏色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原有經驗出發,分析是否還有其它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同時設置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僅用質量(或體積)可以區分不同物質嗎?
。2)怎樣用質量和體積一起來區分不同物質呢?然后通過猜想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得密度概念。
采用這種模式的依據: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3)在學習的全過程滲透"S—T—S"教育,使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識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
五、學法分析
觀察實驗的方法是探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比值定義法在物理學中有重要意義。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領會與掌握。
六、教學程序分析
一、引入課題:講述阿基米德幫助國王鑒定皇冠是否純金的物理故事,引入本節課題。
二、進行新課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讓學生鑒別并獲得成功體驗后,引導學生小結:利用物質的特性可以鑒別物質。
。2)播放新聞故事片斷:騙子利用假金元寶進行詐騙。引出本節課題即顏色和氣味類似的物體如何進行鑒別呢?
2、嘗試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可以用質量或體積來鑒別。
試一試:請學生鑒別兩包用相同的紙包住的物質,問:哪一塊是銅塊、哪一塊是鋁塊?
想一想:質量大的一定是銅塊嗎?
結果:質量大的未必是銅塊,可見單憑質量來鑒別物質是不行的。
再想一想:該怎樣利用體積和質量來鑒別物質呢?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之間是否有一定關系呢?
3、制定探究計劃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應取不同的物質作研究對象,并選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測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然后在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看一看是否會有什么發現?
。ㄟ@個過程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一定要放慢節奏讓學生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教師可利用速度知識進行類比)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教師可事先設計表格進行引導。另外,為縮短教學時間、保證教學質量可引導學生分組同步實驗,分工協作。
5、交流與合作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相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可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一點一定要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出來,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
對于密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義、單位等可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總結出來。
對于密度表的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體會。
討論:
①、怎樣鑒別出"假金元寶"?
、、橡皮泥切去一半后,體積、質量怎樣變?它的密度如何變呢?
6、作業:請將建筑用青磚的密度測出來,并對照密度表看是否吻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作一次調查訪問,弄清它的燒制方法。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是滬粵版教材八年級物理上冊的第四章第3節,是力學的基礎部分,與前幾章的“簡單現象”相比,知識的講述深入了一步,本節既是質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同時也為九年級的液體壓強、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條件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由三個段標組成,即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單位、密度知識的應用。教材首先由“鐵塊的質量比木塊大”的問題的爭論開始,用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來認識物質密度這一特性,內容豐富;對于密度公式和單位的認識,教材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以及查看常見的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表等活動方 式,來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單位;對于密度知識的應用,教材通過三條途徑來展開的:一是根據密度的大小比較,來鑒別物質、發現物質;二是通過密度公式變 形測算出物體的質量;三是通過密度公式變形測算出物體的體積。
2.教學目標
、胖R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一種特性。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了解常見物體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運用密度公式進行物質密度的簡單計算。
、七^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比較方法,認識到某中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進一步體會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乔楦袘B度目標:用實驗探究引起學生對密度知識的直覺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密度是物質本身特性的討論,對生活中有關密度的知識或現象產生關注。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重 點:密度概念的理解。
難 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關鍵點:通過組織好實驗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關鍵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現階段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水平不高,學生已有“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生活經驗,已初步掌握了測量固體、 液體質量的方法,同時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比較強,樂于參與實驗,但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欠缺,在本課密度概念教學時,將通過實驗、討論、辨析和訓 練,強化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由于本節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心理學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教師僅僅是學生 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為此,本節課采用“科學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由于本節屬于概念教學,學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了一些與質量、體積有關的感性認識,但由于初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經驗的形成 是片面或錯誤的,這會干擾正確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學中要注意設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維慣性)的干擾,本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會利用比較、類比以及“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正確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㈠引入新課
列舉同種物質的物體之間質量大小的比較,如一根鐵釘和一個鐵塊,比較其質量大小,依據是什么?列舉不同種物質的物體之間的質量比較,取一個大木塊和一個小 鐵塊,比較其質量大小,如何比?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是不相等的。從而導入新課課題“探究物質的密度”。
、嫘抡n教學
1、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盘岢鰡栴}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它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不同種物質,它的質量與體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撇孪肱c假設
鼓勵學生對上面的討論進行大膽的猜想與假設,學生的猜想是多種多樣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離譜的,教師要充分給予肯定,并進行適當引導,得出有用的結論。
、侵贫ㄓ媱澟c設計實驗
為了研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設計的思路如下:
、胚x擇研究對象:取木塊、鐵塊作為研究對象;
、七x擇器材:實驗中應該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⑶實驗過程安排:實驗的步驟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證據?怎樣收集?
、葘嶒炘O計過程中要考慮到:物質的種類、質量多少、體積大小三個因素。
⑷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用不同大小的木塊、鐵塊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通過處理,填寫在課本的表中。
、煞治雠c論證
組織學生圍繞實驗測得的數據進行分組討論,看看能得出什么規律?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得出:木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塊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就增大幾倍,即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鐵塊也存在同樣的結果。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木塊和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學生不容易想到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教師可以適時補充: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從而讓學生真正體驗和發現:不 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確實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學中,將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 度。
⑹評估:
“鐵塊質量比木塊質量大”這句話應該怎樣說才科學?
2、密度公式與密度單位
、艑τ诿芏裙胶蛦挝坏恼J識,教師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以及查看常見的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表等活動方式,來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單位。
⑵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公式的來源,會用數學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峭ㄟ^質量單位,體積單位的回憶,讓學生正確認識到密度國際單位是 kg/cm,并讓學生知道密度其他單位g/cm與其換算關系。
⑷由于密度單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復合單位,因此對單位的換算、讀法、寫法以及含義,可以通過水的密度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清楚,從而將密度的定義具體化。
⑸教師可以多舉幾個常見物質的密度,讓學生練習和體會。(如銅、鐵、鋁等)
、蕿榱俗寣W生進一步體會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強化對密度概念理解,進一步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個密度大?
、趯㈣F塊壓成鐵餅,鐵的密度變大還是變小?
通過討論,學生要認識到密度是物質本身的特性,與質量、體積和形狀無關。
3、密度知識的應用。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物理公式,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公式變形。根據公式變形,結合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利用密度公式進行密度的計算。要讓學生認識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計算物質密度的大小。可以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對黑板上板演的例題,進行評價,從而歸納密度計算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正確選擇公式,書寫格式規范;二是單位換算正確,計算結果準確。
㈢自主歸納,評價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本課知識的歸納,反思和回顧本課學到了什么。在知識歸納基礎上,進行學法小結,總結出本課利用了比較、“比值”定義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針對本課內容進行分層次的反饋練習。教師進行巡視,收集問題,及時點評。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八年級物理上冊《密度》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物理《密度》說課稿07-06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密度說課稿11-06
八年級物理密度教案10-19
物質的密度說課稿06-28
《密度》物理教學反思09-28
《密度》物理教學反思03-07
《密度》說課稿(精選10篇)05-12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