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說課稿
《三袋麥子》講了過年的時候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三袋麥子》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三袋麥子》說課稿(1)
[設計背景]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三袋麥子后,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后,土地爺爺故地重訪,并對于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
面對憨厚可愛的小豬,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勞節儉的小牛,土地爺爺點頭夸贊;尤其是小猴,土地爺爺顯得異常興奮。那么,在土地爺爺心目中究竟誰是最優秀的?這既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又是本文教學中可以出彩的亮點。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學中不僅應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更加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自我體驗。
[設計過程]
一、讀讀議議————給孩子一袋“可愛憨厚”的麥子
1、自讀第二小節,分組討論。
①小豬看到這袋麥子后,有什么表現?(重點突出“開心”、“喊”等詞語,強調閱讀中的兩個“!”)
②小豬是如何處理這袋麥子的?(重點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詞語)
2、練習讀第二小節,讀出自己的體會與理解。(引導體會小豬的高興勁及迫不及待的樣子)
3、默讀第六小節后,討論。
①當土地爺爺來到小豬家,小豬怎么說了?(試著揣摩小豬的語氣)
②你以為小豬有什么特點?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③假如你是土地爺爺,你會怎樣評價小豬呢?
4、對比讀第二、六小節,同桌討論。
①你喜歡小豬嗎?說說你的想法。
②試著給這袋麥子取個好聽的名兒。(可愛的麥子、充滿活力的麥子、憨厚的麥子等)
二、劃劃想想————給孩子一袋“勤勞節儉”的麥子
1、劃一劃。
①小牛看到麥子后,有哪些想法?(重點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詞語)
②小牛拿到麥子后,怎么做了?(重點突出“透風”、“曬曬太陽”等)此處可進行句式訓練,“因為……所以……”
2、想一想。
①土地爺爺到了小牛家,他會對小牛說些什么呢?
②土地爺爺得知小牛把麥子保存起來后,他又會對小牛說些什么呢?(圍繞小牛的“勤勞節儉”方面)
3、小結提問。
①是呀!在土地爺爺眼里小牛是節儉的孩子,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品質啊,假如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鄰居,你會怎么夸贊他呢?先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爺爺送給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樣的麥子?(勤勞的麥子、節儉的麥子、美好的麥子等)
三、說說演演————給孩子一袋“能干聰明”的麥子
1、說一說。
情境一:土地爺爺給小猴送了一袋麥子,小猴高興地收下了這袋麥子。小猴就把麥子擺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還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好麥子,好麥子……”
情境二:土地爺爺看了小猴的糧倉,直夸小猴能干聰明。小猴非常謙虛地說:“我只不過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接著小猴將自己種麥子的經過翔實地告訴了土地爺爺……
2、演一演。
①小猴子種麥的經過。(突出小猴的辛勞)
②土地爺爺來小猴家的前前后后。(突出土地爺爺的年齡、語氣及心理活動等特征)
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爺爺的經過。(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聰明勁)
3、演后組織說話訓練。
①你喜歡這聰明、能干的小猴嗎?說說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給這袋麥子取個什么名字?(聰明的麥子、能干的麥子、智慧的麥子、創造的麥子等)
四、悟悟寫寫————給孩子一袋“永遠”的麥子
1、悟一悟。
課文學完了,相信這三個人物在你心中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這三袋麥子也會帶給你更多的啟示。那么,在你心目中,究竟擁有了一袋什么樣的麥子呢?可愛憨厚的?勤勞節儉的?聰明能干的?還是?
2、寫一寫。
請同學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悟動筆寫下來,要求表達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教師總結:或許這是一袋可愛憨厚的麥子,或許這是一袋能干聰明的麥子,或許這袋麥子里有可愛,有節儉,也有聰明,或許這袋麥子就蘊涵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思想,或許,或許……。但無論如何,他應當成為我們心靈的麥子,成為我們精神的麥子,成為我們共同的永遠的麥子。
《三袋麥子》說課稿(2)
一、游戲導入
一個精彩的導入能讓學生情趣盎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正是運用了這種激趣導入的方式,別出心裁的利用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的特點,用“猜故事”的游戲方法導入,例如:芝麻芝麻開開門。《啊里巴巴和四十大道》,讓學生從一句話而想到一個童話故事,從而引入今天的童話故事《三袋麥子》。這樣一來使學生對課文立即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同時體現出課內和課外知識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達到“曲徑通幽”之效。
二、回憶內容,整體感知
進入授課時,我首先是帶著學生,將昨天通讀過的課文進行回顧,喚醒學生之前在腦海里存有的信息,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新的學習。接著,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串聯式”的問題:“這個故事里有幾個人物?”學生回答師板書:土地爺爺 小豬 小牛 小猴 然后讓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把他們聯系在一起,從而影射出整片課文的關鍵詞“三袋麥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自讀完課文后,對學生的設問中我打破了傳統的:“小朋友們喜歡誰?”這種單一的問題模式,而是提出了:“誰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這樣的提問方式,無疑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主,成為真正了解這些小動物的主人。
三、 精讀品悟,滲透讀法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在這部分中我所要授予學生的是在閱讀中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當然這種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要始終貫穿于精讀品悟之中。首先,通過投影,向學生出示描寫小豬的段落,向學生示范老師在讀書的方法,勾畫出重點字、詞、句。比如:開心、迫不及待。明確的引導學生讀書時的步驟,引導有目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自學,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合作性。
接著,就是本課所要闡釋的重點,即如何通過一個片段的講解,實現以讀代講,滲透讀法,從而實現讀中品悟。要讓學生通過單一的課文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讀出課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的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之后再去讀,這又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將學生的這一情感培養起來呢,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就只有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仔細推敲,反復揣摩,來感悟出課文的情感。所以在授課中我是用這樣的引導方式。出示:“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指名讓學生讀,提問:“小豬當時的心情怎樣?”開心。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小豬的開心呢,我著重營造了兩個情景:
一、小豬眼中的麥子是什么樣子?它看到這么多黃燦燦的麥子想到了什么?它的表情(開心)。
二、快過年了,有了這袋麥子小豬的新年將會過得怎樣?
(很快樂,很美好)這樣一來開心語氣也就輕松的朗讀出來了。其次,在領悟小豬的性格特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有了這袋黃燦燦的麥子,小豬對這個新年充滿了期盼,它怎么做呢?”(迫不及待)“這袋麥子在小豬的手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小豬如何啊”(能干)這樣一來學生把自己置身于那般情景中,邊讀邊想象眼前那只可愛的小豬。
當然這樣的引導方法,還存在一個這樣一個問題,便是學生在朗讀時會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來判斷事物,在這篇具有教育性的課文中,為了提高學生辨別生活的是非觀,我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按順序一一講解,而是采用了跳躍式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進入到第六自然段,將一年后的小豬的生活情景再現在學生面前,一年前的小豬把開心和快樂帶給了大家,而一年后的小豬把麥子吃完了是不是應該傷心了呢?通過這樣引導學生用老師剛才讀書的方法認真的讀第六自然段,一邊想一邊畫出表現小豬特點的詞語和句子。學生通過讀,匯報(憨厚可愛)(他不由得舔了舔舌頭)。這樣一來能讓學生對小豬有個可比性,留給學生深度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得到發揮和拓展,使他們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自主學習
最后我將用自學的方式,來完成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1、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小動物自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
2、最后進行匯報:怎樣處理麥子的?這樣的設計正體現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合作性學習以及學生的參與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
四、讀讀悟悟
1、閱讀討論: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的做法?為什么?(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同,體驗也各不相同、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
2、如果你也得到土地爺爺送的一袋麥子,你會怎么做? (設計這些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學生想出了各種處理麥子的好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也有了提高。在討論中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從而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師總結: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體現了“情感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相融合,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塑造個性化思維,順應了新課下:“語文課教學應以學定教,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情寄朗讀中”。以上便是我對這堂課的一個教學設計,若在說課過程中有所膚淺之處和不妥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原諒,并請予指正,謝謝大家!
《三袋麥子》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課《三袋麥子》。
一、教材分析:
《三袋麥子》在是一篇童話故事,一共有九個自然段,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個人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文中有他們喜歡的動物形象。
二、學情分析:
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發表個人意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學習,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課文內容故事性強,線索比較清晰,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讓學生講故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演。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
2、會揣摩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并結合自己的領悟大方的表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時,我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的重點,“能正確的評價三個小動物,抒發自己的觀點”作為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這堂課中,我采用了情景導入法,討論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學法: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議、演等去實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條理清晰。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簡潔的導入往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復習導入,通過對上一節課字詞以及知識的回顧,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
(二)、精讀課文,分段理解
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學生對于課文小動物的喜好,鼓勵學生讀出自己喜愛的段落,進而引導學生著重閱讀重點的自己,從而引導學生交流,同時指導學生朗讀。現就以土地爺爺拜訪小猴為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我展示土地爺爺到小猴家這一部分內容,并讓學生邊看圖片邊想,讓學生看后說說小猴家的麥囤里怎么會堆得滿滿的呀?同時指導學生讀好小猴的話。接著讓學生交流:看著小猴家豐收的情景,聽著小猴自豪的話,你準備怎么來夸夸小猴呀?最后,老師扮演土地爺爺和學生一起表演這部分內容,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自由組合表演。教學拜訪小豬、小牛的思路與拜訪小猴這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問題有所不同。通過學生的看、想、說、讀、演,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對三部分內容學完之后,引導學生交流:同學們,森林里還有很多的小動物他們有不同的聲音你的做法又是什么呢?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的做法呀?為什么呢?在此活動中,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同時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樂,得到收獲,學會相互接納,傾聽、分享、互助,交流與合作的技能。
(三)、拓展延伸,活躍思維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當學完本課后此時學生腦中一定會想假如現在土地爺爺真的從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麥子送給我,我該怎么處理呢?這時就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創新能力。
復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記憶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句,提高閱讀和寫話能力。中年級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時期,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切實地把復述訓練落到實處。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課文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主要采用帖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簡潔、概括,是文章結構的簡縮,展現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袋麥子
圖(小豬)——吃光——憨厚
圖(小牛)——保存——節儉
圖(小猴)——播種——聰明能干
以上設計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在你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得到提高!謝謝!
【《三袋麥子》說課稿】相關文章:
三袋麥子說課稿03-12
《三袋麥子》的說課稿06-14
三袋麥子說課稿01-31
《三袋麥子》說課稿01-03
《三袋麥子》說課稿范文09-25
蘇教版《三袋麥子》說課稿10-20
《三袋麥子》研究說課稿06-25
三袋麥子優秀說課稿12-17
蘇教版《三袋麥子》說課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