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七單元的第一篇。本文是一首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詩,作者蘇軾以精煉的文字展現了一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文章既有寫景的語句,又隱藏人物內心活動,是一篇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很好的范例。
1.教材地位:課標要求: 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作品的感情。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品味作品內容和情感。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例的古詩學習課,旨在讓學生抓住詩中關鍵的字詞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同時,以《語文課標》為準繩,把教材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 ,將同類型的古詩進行整合。在讀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基礎上,對同是寫雨的古詩進行同類拓展,對于學生誦讀積累優秀詩文具有一定指導作用。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
(3)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詞析句方法,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感受疾風驟雨之美和詩人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 難點:學習品詞析句的方法,感受詩的美,愛上古詩詞。對于高段的學生,學習古詩有了一定的方法。不同的是一千個讀者同讀蘇軾的這一首詩,就能讀出一千個蘇軾。個體不同,能力不同,知識水平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造就了學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突破重難點方面,先讓學生抓關鍵詞自主學習進行批注,然后再思想交流,碰撞火花。
4.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側重以一首詩帶多首同類古詩,通過自主品讀,多層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受西湖雨的大、猛、急。 教學中,以一首為例,以滲透方法為主,沿著一首教下去,學下去。教深刻,學扎實。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情景引讀法
2.交流法
3.拓展法
①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多種形式的讀,通過創設情景來引導學生誦讀,在引讀中加強理解。
②面對五年級學生,品讀詞句做批注是重點,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在交流中進行適度的指導。
以一首帶多首同類詩。
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朗讀法
3.討論交流法
4.批注法
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程序:
激情導入:以前段時間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飛花令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們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出課題,解詩題、知詩人入課。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激發同學們對古詩學習的熱情。
民主導學:
1.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古詩。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準確認讀,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提高學生獨立讀詩、小組讀詩、男女讀詩、以及集體讀詩的能力。即多種形式讀古詩。
2.放手學習,完成詩句的批注。檢驗同學們的學習效果。這一步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在課堂上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書上看書”,首先要學會對詩批注,把看了書的感想和問題批注在書上。然后,再進行交流。
3.學生交流: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感悟。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領悟批注的重要性,達到潛移默化地學習。
4.拓展雨詩:引出寫雨的古詩.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養成積累同類古詩的習慣,能初步了解詩意,讀出節奏,韻律。感受中國詩詞文化的魅力。
四、說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如天
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便于學生理清思路,抓住重點。
五、說教學反思
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課堂之初,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適時滲透了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品詩文、悟詩情、誦詩文。學生在學習中依照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最后,拓展出與雨有關的相關古詩,進行初步理解,誦讀。在讀中感受中國詩詞的獨特魅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說課稿】相關文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說課稿11-0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說課稿2篇11-1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06-1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11-0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意思08-1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作文04-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改寫05-0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10-0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改寫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