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 記敘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級教師、 德陽市東汽中學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譚千秋, 在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面前, 用自己的身體演繹了一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的故事。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恪盡職守、 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 讓我們記住了那個令世人難忘的最后的姿勢口 文章質樸感人, 字里行間飽含著對這為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的贊頌與崇敬之情q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 結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主體性, 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語感目標: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 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9個生字、 2個二類字, 聯系諜文語境理解 “詮釋”、 “生死攸關” 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_能力目標: 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 能夠理解 “最后的姿勢” 的內在含義, 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o 培養學生 “忠于職守、 大愛無” 的精神o
三、 說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 從而受到心靈的蕩滌, 真切感受 “忠于職守、 大愛無” 的內涵。
四. 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n 由于這篇諜文較為淺顯, 所以我基本選用 “日主讀書、 合作學習、 白己感悟” 的教學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導著的身份, 具體方法如下=
1. 朗讀貫穿法口 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 通過朗讀, 理解譚千秋老師在生死關頭,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 把死亡留給嗣己的舍己為人的精神.
2. 品詞析句法. 通過相互討論, 抓住關鍵詞句共同學習, 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為宗旨,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探究, 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口
4. 讀寫結合法。 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寫話訓練, 使讀寫結合, 并且同學之間通過相互讀、 評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五、 說教學過程
我打算將本課劃分為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
1. 以情激待, 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么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n因此, 在上課初始, 就以多媒體再現汶J‖地震時人們齊心協力, 抗震救災的場景,再以問題導入: 同學們, 還記得 2008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嗎? 還記得當時發生過什么感動全國的事情呢? 通過這些問題設置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諜堂氛圍, 更好的進行下面的教學展開鋪墊。
2. 學習生字, 理清課文脈絡。
3. 學習課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譚老師的親切與平凡。
以上是對本課第一課時的簡單說課,下面我講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 課題入手, 提墅主線
1. 揭示課題, 問: 課文寫的是誰? 并且板書= 譚干秋
2. 提出問題: 這 “最后的姿勢” 是怎樣的? 讓學生一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最
后姿勢的句子, 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 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 是靈魂句, 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掣出來, 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譚老師為什么要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呢? 當時發生了什么情況呢? 讓學生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個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口 預示著災情即將來臨, 平靜中隱伏著不平靜, 指導讀得低沉。 @忽然,諜桌搖晃起來! 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 這是地震剛開始, 出人意外, 指導學生關注兩個感嘆號, 讀得緊張、 急促;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 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 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口一地震越來越強烈, 引導學生讀妤句子囊
@地動山搖D 碎裂的磚塊、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 樓房塌陷了……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極。
2. 引導學生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 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 愈演愈烈, 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 并且知道學生飽含深情的朗讀n 把當時緊張氣氛渲染出來。
設計意圖: 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語句讀一讀, 有助于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特殊背景情況, 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客觀原因。 這部分重在讓學生關注環境與場景描寫, 重在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與危急n1. 引: 大難來臨, 生死之際, 正在教室里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
讓學生三讀課文, 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 動作的語句, 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2. 交流討論結果:
逗)言: 紐地震!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 來不及多想, 就大聲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_., ,,
一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 有豐富的地震經驗, 憧得如何保護學生, 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導學生朗讀。
@行=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 雙手撐在課桌上, 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D ”
一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 “拉” “撐” “護” 和另一個詞語 “立即” 細細品悟口
詮釋著什么? 引導學生聯系品讀, 理解詮釋著一個老師的愛與責任, 一種高尚的師德, 所以課文以 “最后的姿勢” 為題, 飽含著對譚老師舍己救生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 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地齊讀課題o
5. 問; 譚老師曾給學生講 “人生的價值” 是什么? 〈是大公無私, 是為他人著想, 為集體著想, 為國家著想 ---- n” ) 點: 他不但言傳,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憧得大難來時要舍己為人, 不能只顧自己口 問: 因此人們贊頌他什么?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讓學生說說閨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一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 但他誓死護衛學生的高大形象, 這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干秋萬代永放光芒1 (在板書的 “千秋” 兩字上描紅) 指導齊讀, 了解最后一節的作用一總結全文, 點明中心, 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 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 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 結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 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么愛學生, 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 所以他在大難之際, 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 作出了英雄壯舉口 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 巧妙勾連, 以此深化主題, 突破難點。
3、 拓展升華情感
介紹= 在地震災難中, 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里(出示圖片,形象感受) 口 問= 此時, 當你站立在 “大愛千秋” 的豐碑前, 你最想說什么? 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 用筆表達, 傾吐內心真情。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課后搜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 跟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 實現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 體現閱讀與表達的緊密結合。 另外讓學生搜集相關事例, 拓展閱讀, 加深感悟口
七、 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 系統的板書設計, 并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 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書設計是:
6. 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
( 簡畫= 左手) (方桌簡圖) (簡畫: 右手)
張開 護住四個孩子
忠于職守 大愛無噩
設計意圖: 板書主要突顯人名、 姿勢動作的關鍵詞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愛心形狀突顯大愛, 簡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結束語
本節諜我根據六年級學生認知規律, 采用直觀教學方法, 以 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 以學法為重心, 放手讓學生日主探索, 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 力求使學生在積極、 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q 我的說課完畢, 謝謝!
【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相關文章: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08-27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03-31
關于《最后的姿勢》說課稿范文04-11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通用13篇)06-02
《最后的姿勢》的教學反思11-06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01-28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01-28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03-06
讀最后的姿勢有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