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范文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一)
一、教學內容
力產生瞬時效果,一是形變,一是產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即產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已經定性地介紹了力的形變效果,并定量地給出了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本節"牛頓第二定律"則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關系。由于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為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為核心內容。教材第二節"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啟下,通過實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頓第二定律。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即先保持一個量不變去研究另兩個物理量間的變化關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兩個量間的變化關系。然后把前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識如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實驗研究a、F、m三者變化關系時,為簡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單個力作用的情況,然后運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識來解決受多個力的情況,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歸為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識更加系統化,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把握牛頓第二定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它所解決問題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熱學、電學等的問題的研究中。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定律的物理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本節實驗是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這個實驗。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實際的實驗中,需要采用傾斜平面以平衡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氣墊導軌來做實驗,這樣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實驗的難度,又增加了學生理解實驗的難度。為了更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本課時中,可以采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實驗,如利用金科龍公司的《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制作小車受力的運動動畫課件來模擬小車的運動來研究a、F、m三者間的關系。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節的難度,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然后再回過頭來理解為什么此處第一次不用實物來做,用實物又該怎么來做,進一步鞏固了對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擬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a、F、m三者間關系,理解并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力的單位N的定義。
2、能力目標:能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在具體運用中能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矢量性。
3、思維品質目標:使學生學會并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系,以及通過等效觀點來求解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后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系和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
1、新課的引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么定量關系?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并得出結論。
2、 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為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為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
{例題1}、P89-ex2(1)
3、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為0.1kg,小車2質量為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1/m.
{例題1}、P89-ex2(3)
4、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系,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文字表述: B、 數學公式 C、力的單位N的定義(2)理解:
A、矢量性
B、瞬時性
(3)、應用
A、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例題3}、p89-ex2-5
5、小結本節內容
本節在前一節定性研究a、F、m三者關系的基礎之上,運用實驗結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關系,即牛頓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簡單的運用,本節重點應放在對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運用則在以后的練習中逐步深化。
6、 布置作業 p89-ex2(2)、(4)
五、 板書
1、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a∝F.
3、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a∝1/m.
4、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A、 文字表述: B、 數學公式: a∝F/m. F=maC、 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作業 p89-ex2(2)、(4)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二)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系,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系力與運動的橋梁,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為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系;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并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于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于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采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系?(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系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發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系,并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恒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于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于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征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為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布置:略
六、教學后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著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于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本節課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學習其他動力學規律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核心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么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按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為目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向培養學生,擬定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三者間關系,
(2)理解并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3)力的單的定義
(4)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5)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
(6)使學生學會并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系。
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實驗和觀察中能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通過課堂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師生感情,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更加熱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本課不僅是讓讓學生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實驗條件啟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做如下安排:
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實驗數據畫出圖像,根據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是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原因,但對力與加速度的定量關系無任何認知鋪墊,很難認識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實為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所以在講課時要注意這一點。
2、學習方法
本節課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4種機會:
(1)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觀察并用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
(2)提供操作、嘗試、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驗,發現問題,記錄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3)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設置難關"逼迫"學生要想要說。
(4)提供成功的機會:贊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現問題,并更多地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后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系和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設計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四大部分:
(一)復習準備、引入新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么定量關系?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并得出結論。后演示實驗體會并引申)(二)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 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為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為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學生自主探究)2、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為0.1kg,小車2質量為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1/m.(學生自主探究)3、 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系,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
A、 文字表述:
B、 數學公式
C、 力的單位N的定義
(2)、理解:
A、 矢量性
B、 瞬時性
(三)綜合練習,鞏固新知
進行綜合練習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強化知識。最后的練習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應用
A、 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演示實驗引申:實驗中的誤差
(四)精練小結、布置作業:
板書、時間安排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知道選材。因此,我的板書力求體現這些,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如下:
1、 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 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a∝F.
3、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a∝1/m.
4、 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
A、 文字表述:
B、 數學公式: a∝F/m. F=ma
C、 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 作業
五、對本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使用效果等的預評估。
說課比競比不上公開課,在實際上課效果不能體現的情況下,說課者對說課內容應該有一個預評估,并將此作為說課的一項內容。
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本人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姑且叫它"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灌輸式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教師給出結果,是教師在代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而不是學生自己建立知識體系。這樣培養的學生欠缺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更缺乏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和"灌輸式教學"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實驗等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搜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具有創新意識。并且本人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破重點和難點,從而很好的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相關文章: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12-20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11-13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7-01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7-06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3-17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7-01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1-31
高中《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9-17
牛頓第二定律的說課稿范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