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優秀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㈠課程標準依據
[1]感受身邊得變化,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改革開發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2].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理解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 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
㈡教學具體內容:
⑴主要闡述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初步建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⑵黨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
⑶了解現階段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及意義;理解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了解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本課包括“主題詞” 、“探究園” 、“國情導讀”、“實踐與評價”、“閱讀與感悟”五個板塊。
“主題詞”揭示了本課主要內容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小康社會、共同富裕。
“探究園” 個案探討講述海爾從一個虧損的小廠發展成為世界百強企業的變遷史,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探討海爾這樣的企業成功的原因。
“國情導讀”共安排了三個子欄目。第一目;“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二目;“讓一切財富充分涌流”第三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實踐與評價”設置了一個調查與分析的活動讓學生對照全面小康的“1項具體指標”,調查自己所在區的情況,找一找還有哪些差距。
“閱讀與感悟”提供兩個材料:一個是“蘇州實踐:小康概念的萌生”;另一個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華西”。
二、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全面小康社會的表現;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我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國家的.行列;“三步走”戰略。
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四個尊重”方針;共富與先富的關系;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區別;我國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標
增強閱讀理解能力,能夠閱讀理解本課基本內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討相關經濟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確表達能力,特別是關于“三步走”、“共富”與“先富”、“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等問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對時事政治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我國目前的小康社會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時能客觀看待現實,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我國正處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認同社會主旋律,保持高度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認同“四個尊重”方針,確立勞動光榮的觀點,培養創新意識,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⑴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⑵“如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
⑶ “總體富裕”和“全面小康”;
⑷“讓一切財富源泉充分涌流”。
2.教學難點:
⑴“讓一切財富源泉充分涌流”;
⑵“先富”和“后富”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調查研究、教師引導
四、學生分析:
針對的問題:
1對“市場經濟、小康社會、共同富裕”的理解,學生在思維水平上有一定難度,他們的知識背景過于單薄,也需要布置他們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關情況。
2當今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教育人才勞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對事物的認識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2、學生的需要:
⑴中學生生活在社會中 認清國情是樹立公民意識的需要這有利于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自覺關心社會責任感。
⑵九年級學生比較關心國家大事,忌諱理論說教,灌輸,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特點,以學生喜見樂聞的形式呈現,加深對國情的了解。
⑶加強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它們的作用,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積極追求,是學生的需要,有助于他們珍惜受教育的機會,認真完成學業,把思想具體落實到行動中,這對于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