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下冊數學《十幾減幾》說課稿范文
一、說教材
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并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學生已通過系統的學習《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了基本的思維模式。教材借助“小貓觀魚”圖,引出了:“13-8”和“13-5”兩道題目作為《十幾減幾》的學習重點,并以對話交流的形式展示了多種算法。縱觀教材的設計,其意圖十分明顯,即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算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想加做減”的方法,實現算法多樣化基礎上的優化。通過本課的教學,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滲透了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轉化思想,為后面學習100以內的減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學會“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正確計算“十幾減幾”的題目。
2.經歷“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探索性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交流、合作,探究并掌握計算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一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構想主要運用情境再現、直觀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自主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等活動,經歷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概括、交流,讓學生運用知識去大膽創新。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在操作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構想,我將整個教學流程預設為以下幾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二、自主探究,尋求算法;三、類推遷移,應用算法;四、歸納總結,完整認知。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學實踐表明:富有童趣的情境創設,特別是接近學生生活的原生態背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對教材的主題圖進行了處理改造。在新課伊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動畫情景:星期天,貓媽媽從超市買來了13根火腿腸(1包10根和3根)。小貓咪高興地說:媽媽,我要吃8根。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你從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進行板書:13-8,并提出問題:想一想,13-8怎么算?這一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現實生活,更重要的是為后面的學習探究活動提供了知識原型與思維支撐。
(二)自主探究,尋求算法
當問題提出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因為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已不再是“零”起點,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這既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我們教學的切入點,更是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寶貴資源。
1.探究算法
為了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要提供時空的保證,即將課堂上一定量的時間還給學生,用于他們的自主探究。其次,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多樣的學習材料,并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提供不同的學習策略和要求,可以要求學生:
(1)你可以想一想,直接計算;
(2)你可以看看情境圖,想一想再計算;
(3)你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
(4)你也可以用計數器撥一撥,算一算。不同策略的提出不僅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了不同的學習平臺,促使了學生參與的全員性,而且為豐富學生的計算方法并探尋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提供了可能,從而順應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基本理念。
2.展示算法
在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計算方法后,我將進行不同算法的展示:
(1)小組交流討論各自的方法。
(2)集體交流匯報。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狀況,預想學生匯報的算法有以下幾種:
問題:13-8=5你是怎么算的? A、直接數數,逐一遞減。 B、破十法:10-8=2,2+3=5 C、想加做減:8+5=13,13-8=5 D、平十法:13-3-5=5 E、其他:13-10=3,3+2=5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師要適時板書加以展示,同時對各種算法要給予積極的肯定,使學生在體會算法多樣性的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3.點撥算法
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別是中等生和學困生,在不刻意統一算法的`基礎上,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借助情境圖或小棒進行重點展示:破十法和平十法。這樣處理是因為學困生本身對于20以內的加法掌握得不是很熟練,運用想加做減的方法有一定的難度,而平十法更易于被他們接受和學習;其次,在后面學習100以內的退位減法計算時,其思維的基點是“退一當十”,即運用破十法,也就是說破十法是今后繼續學習的思維基礎,在本階段內必須引導學生強化理解。
4.對比算法
在學生呈現多種算法的基礎上,通過提問:這么多種計算方法,他們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呢?讓學生借助直觀對比、觀察思考,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向縱深。讓學生在交流中達到思維的溝通,找到不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經歷必要的比較、歸類的過程中,自覺地做出選擇與自我調整。
(三)類推遷移,應用算法 1.嘗試運用
在學生探究了13-8=5的算法后,我不再從具體的情境出發引出數學問題,而是直接提出:13-5該怎么算?讓學生借助剛剛獲得的學習經驗向抽象思維提升。在學生計算后,進行交流匯報。此時我提出了3個設問:(1)你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為什么?(2)觀察:13-8=5和13-5=8,你發現了什么?(3)你認為“十幾減幾”該怎么算?這3個問題的設置,一是為了對算法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二是為了滲透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理解減法的意義,三是為了形成“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建立計算模型。
2.鞏固應用
利用課本上的練習,對新知進行鞏固,提高計算能力。 (四)歸納總結,完整認知
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鑒于一年級學生概括能力較弱,我以提問、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歷程做回顧:請你想一想,再說一說,你學會了什么?都是怎么學的?你最高興的是什么?通過以上幾個指向性較強的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也凸顯了學習方法的滲透,更加關注學生積極情感的體驗。
四、說板書
板書以學生的多種算法為主體呈現,目的在于展示學生思維的過程,突出重點,豐富計算方法,增強記憶的效果。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想力求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彰顯他們的個性,舒展他們的靈性。
【冀教版一年下冊數學《十幾減幾》說課稿】相關文章:
十幾減幾說課稿11-06
十幾減幾說課稿07-02
一年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01-05
十幾減九的數學說課稿07-13
小學數學《十幾減9》說課稿02-09
小學數學十幾減9說課稿09-06
數學《十幾減幾》教案04-13
數學教學說課稿 《十幾減9》的教后小記02-11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十幾減九》的說課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