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的說課稿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用殘損的手掌》。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元第2課。本課是近代詩人戴望舒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被捕入獄后所寫的一篇詩歌,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
2.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詩人的情感;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及表達效果。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注意加強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強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所以我決定本課采用誦讀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學習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教會學生學會品味詩歌,學會有感情地誦讀。
能力培養:
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朗誦詩歌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
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當時傷痕累累的中國,從而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介紹詩人戴望舒備受摧殘,在炮火紛飛的鐵窗下仍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聽錄音。
新知學習:
1.分析“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重點分析殘損、摸索、廣大的土地。
2.分析詩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師提問為總綱,串聯學生的思維),在對史實了解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創作。緊扣文本,通過對具體詞語的挖掘,體會作者的情感。分析的過程中始終重視朗讀、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
3.分析詩歌的后半部分。通過學生朗讀、評價找出關鍵的、傳達作者情感的詞語,句子進行分析。
4.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教師范讀。
5.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略)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08-29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11-15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12-16
我用殘損的手掌12-06
《我用殘損的手掌》11-17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08-13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教案04-09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2-27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