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小黃鸝鳥》說課稿
今天我抽到的題目是選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黃鸝鳥》,描寫草原內容的歌曲在前幾冊中都涉及過,教材設計本單元,意在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樂文化:如長調和短調歌曲!缎↑S鸝鳥》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調民歌,歌曲情緒細膩、爽朗,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本課主要是用二聲部學唱這首歌曲,六年級學生已有能力演唱較簡單的二部合唱。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生的了解,結合課標的要求,
確定了3個目標:
1、通過簡單的歌表演,進一步感受蒙古短調中歌唱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表現蒙古民族的音樂特色。
2、通過輔助練習樹立和鞏固學生音程、和聲的概念,訓練合唱能力。
3、能嘗試用二聲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黃鸝鳥》
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
1、感受蒙古民歌風格,體驗歌曲中歌唱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親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達內心情感。
難點: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2、能用二部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我將主要采用“體驗法”和“聽唱法”來教學。
下面我就一邊結合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一邊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用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草原風光的圖片。同時為學生分發筷子、系上頭飾。
一、進入課堂,老師說“看到這么多系著紅頭帶的小伙子、姑娘,老師仿佛來到了內蒙古,啊,PAN SEN BEI NU ?蒙古語你好的意思,學生說:SEN BEI NU !
老師說“蒙古族人民是一個非常熱情好客的民族,在宴請朋友時還常唱一首祝酒歌《銀杯》師生一起唱已學過的歌曲《銀杯》,并提示用豪爽的情緒來學唱(表演)
二、話鋒一轉,老師說:老師還會用手勢語向大家問好:
“ 5 6 1 ”由此展開柯達伊手勢的三度和聲練習。把學生分成二組,按照老師的給出的手勢演唱,“13 3 5 5 1 3 6”(表演)
三、“內蒙草原景美麗、人熱情,歌曲更有特色:通過這一句過渡語,進入下一個環節:視唱練習,解決二聲部難點。
1、出示第一主旋律,跟琴學唱,完后請學生談對這一旋律的初步感覺。生說:“旋律跨度大”師總結:“蒙古民歌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旋律跨度很大,這一特點更加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大氣”然后老師特地圈出后十六分音符的二個小節。
2、(表演)其實如果作為單聲部來說,出現很多“后十六”是正常現象,并不容易造成把握不準節奏的情況。但是當兩個聲部的“后十六”沖撞在一起“打架”時,學生馬上就會被其它聲部的“后十六”所干擾。因此特別解決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引導學生用有彈性的`聲音來唱,并強調強拍。
3、出示第二旋律聲部。跟琴一起學唱,提出注意點(表演)節奏要拉寬,并唱滿拍子,讓學生體驗在遼闊的草原上演唱。
4、二部合唱,我用手勢提醒提醒兩個聲部前后相差二拍。
5、加上筷子分組練習
“筷子是蒙古族人民載歌載舞時最喜愛用的道具之一,現在讓我們用它來為旋律打打節奏。”
。ū硌荩┰诶蠋熤笇抡垖W生合著二聲部音樂一起打節奏。
四、解決了二聲部的難點后開始學唱歌曲
“小黃鸝鳥原是一首情歌,經音樂家改編,現在成了一首人人喜愛演唱的歌曲,請你仔細聆聽,歌曲唱出了什么內容,給你什么感受?”學生分析作品:老師說:“小黃鸝現在不僅只是代表翱翔在天空中的鳥,也是代表親人朋友。
1、聆聽音樂,師問:“歌曲有幾個部分組成,前后兩部分結構有什么不同“,先唱好第一聲部,
2、聆聽在心里唱,注意聽第二聲部的特點。
3、分聲部完整唱,教師注意指揮第二聲部加入,要求聲音均衡。
4、師生對唱,
5、情感提示:就是在和親人和朋友訴說,并用自豪爽朗的情緒來演唱。(表演)
五、表演:
先介紹筷子舞的基本動作和要領(頭、手腕、手臂動作)動作要有精神,做出自豪的感覺。同時播放牧民們在草原上載歌載舞的圖片,讓學生全體起立,面對面表演,要求有交流感,像是在互相訴說,在贊美家鄉。在載歌載舞中把歌曲推向高潮,老師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始結束語:
“好美啊,美妙的歌聲、豪放的舞蹈、讓老師很感動,仿佛到了美麗如畫的內蒙古大草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六年級音樂《小黃鸝鳥》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說課稿《蝸牛與黃鸝鳥》12-31
小學音樂《蝸牛與黃鸝鳥》說課稿04-14
小學音樂說課稿《蝸牛與黃鸝鳥》12-31
小學音樂說課稿《蝸牛與黃鸝鳥》范文11-14
小學音樂說課稿《蝸牛與黃鸝鳥》范文06-12
《蝸牛與黃鸝鳥》小學音樂說課稿范文02-06
《蝸牛與黃鸝鳥》說課稿01-27
蝸牛與黃鸝鳥說課稿11-15
《蝸牛與黃鸝鳥》說課稿03-05
蝸牛與黃鸝鳥說課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