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冊說課稿
通過生物的教學來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冊說課稿,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初二生物上冊說課稿
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四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初二生物上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二生物社會行為說課稿09-08
初二生物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說課稿09-15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范文03-19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2-20
生物說課稿范文11-13
七年級上冊生物課件說課稿11-12
《生物的啟示》說課稿范文09-24
生物說課稿(精選12篇)08-19
生物說課稿3篇03-12
精選生物說課稿8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