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
導語: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歡迎各位閱讀與關注。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 1
通過這幾周來的語文學習中,我從中學習到了許多知識與道理最令我難以忘懷的課文還是第二課——《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寫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xiàn)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我從這篇課文中得知,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經(jīng)中亞通往南亞、西亞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mào)易通道。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長安(西安)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
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我還從中了解到西漢的張騫,漢武帝時期的大將李廣利,東漢時期的班超和甘英,唐代的玄奘(唐僧),元代的馬可波羅,還有蒙古的成吉思汗西征等等,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曾走過這條路。同時,絲綢之路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葡萄、核桃、胡豆、菠菜、黃瓜等食物都傳進了東亞,使東亞人民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的葡萄酒經(jīng)過歷史發(fā)展也融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酒文化當中。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等也傳到了西方。
這真是一條偉大、神奇的商貿(mào)大道啊!我真沒想到絲綢之路竟如此偉大!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 2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qū)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jīng)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mào)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揖蛯⑦@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一、張騫開辟絲綢之路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lián)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jīng)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huán)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jù)此地的匈奴騎兵發(fā)現(xiàn)。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jiān)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xù)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lián)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yè),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zhàn)。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nèi)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fā)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fā)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lián)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nèi)亂,也未能實現(xiàn)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二、法顯取經(jīng)
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jīng)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jīng)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jīng),就進行抄寫。后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jīng)時已年屆六十;貒院,把所得佛經(jīng)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jīng)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三、玄裝取經(jīng)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游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jīng),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蘭州,到?jīng)鲋荩ń裎渫┘岸鼗,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tǒng)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guī)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jīng)典,即經(jīng)、律、論三種經(jīng)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后,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后,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jīng),前后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chuàng)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yǎng)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jù)自己的游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跡,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jīng)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后人,特別是根據(jù)他取經(jīng)的故事寫成的《西游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四、鳩摩羅什傳經(jīng)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后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jīng)翻譯,先后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jīng)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jīng)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jīng)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jīng)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yǎng)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五、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歲的班超在官府干些抄抄寫寫的文書工作。
當時,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漢明帝劉莊詔令大軍西征。
早已對整天抄寫官報文牘感到厭煩的班超非常驚喜,于是,他把筆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隊伍。成語 “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與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僅帶領36名精干的騎兵,一個偷襲就把匈奴軍隊打敗。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戰(zhàn)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軍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賞識,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聯(lián)絡各城邦,共同對付匈奴。
班超率領手下的36名壯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來到位于絲綢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們剛剛到達幾天,匈奴的使者帶著130人也趕到了。親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將班超一行監(jiān)視起來。
危急之中,班超對手下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日后也成為了著名的成語。夜里,他們分兵兩路,利用沙漠的大風火燒匈奴軍營,斬殺逃竄者,將130名敵軍全部消滅。匈奴的使團被斬殺,鄯善王擔心報復,只能依附漢王朝了。
接著,班超來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闐,于闐王與中央政權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繼續(xù)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向絲綢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匯處――疏勒挺進。
當時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現(xiàn)在喀什一帶。這里的首領被匈奴殺害,一個龜茲的將軍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臨疏勒王宮——盤橐城下。
36勇士中一個名叫田慮的人主動向班超請纓,他只身進入盤橐城,勸說傀儡王立即投降。這個龜茲將軍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慮發(fā)現(xiàn)身邊的疏勒人與這個傀儡貌合神離,便一步?jīng)_上去,將傀儡王押出王宮。班超和勇士們旋風般撲向盤橐城,眨眼間便兵不血刃占領了疏勒。
從此,被匈奴封閉65年之久的絲綢之路再度開通。
盤橐城的城墻經(jīng)歷2000年風雨至今屹立在喀什。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壯士塑像。
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他以這里為根據(jù)地,抗擊匈奴,恢復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tǒng)治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 3
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一個我們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離不開的一段歷史,因為,如果我們沒有絲綢之路這一段歷史和外國交往的話,我們到現(xiàn)在,與西方可能還是非常陌生的,就是絲綢之路這一段歷史讓我們和西方有了非常親密的交往,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才可以變得那么的強大。雖然絲綢之路上面大部分都是一些好事情,可是,還是有非常多的不好的事情,在那一個時候,我覺得中國人非常的傻,常常為了一些錢財而去做事非常非常不可以讓人理解的一些事情,比如,那一個時候,有一個外國人,來到了中國,可能就是看中了中國莫高窟這一些文物,于是,便來誘惑皇帝,他那了幾十塊大洋來買這么多的文物,可是,皇帝經(jīng)不起誘惑,就竟然那么地的價格就賣給了這一位外國人,那一個人就拿那么低的價格買了幾十車的古代文物。
當然,絲綢之路也有很多非常好的事情,我們有很多的人從我們的國家用他們的這一雙腳走到了外國,有一些人是有政府的支柱的,而有一些人是更本沒有一點兒政府的支柱的,我知道幾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戒的班超、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等非常多的人都向外國走去了,張騫是被政府資助了以后才出使西域的,他讓我們國家和西方的了解有了第一步,班超是一個幫助了外國的人,玄奘在一點兒也沒有政府的資助下就一直走到了印度,他們都是非常的了不起。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 4
1、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2、絲綢之路,漢唐帝國的首都,是你的故鄉(xiāng),你穿過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的綠洲,越過帕米爾高原,中亞草原,到地中海東岸的羅馬帝國,與黃金爭列,絲綢之路,你是春風,從東方吹到西方,吹過雄關古城,吹過沙漠墓葬,你是秋雨,從天上落到地上,滋潤了東方,滋潤著西方。
3、蘭州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zhèn),古稱金城,也是現(xiàn)代著名的瓜果城。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所在地,也是西北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通的樞紐。蘭州歷史悠久,古跡勝多,是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蘭州是我古絲綢路之行的第五站,也是我夢寐以求想,向往以久的文化古城。
4、誰架起一道彩虹,跨亞非歐的蒼穹。張騫彩虹里吆喝,正騎著駱駝趕程。彩虹里舞著鳳凰,俯瞰著大地和鳴。她是用彩絲織就,活躍著經(jīng)濟繁榮。她是絲綢的化身,牽連著世界和平。
5、為什么不叫金銀之路,珠寶之路,瓷器之路,而叫絲綢之路?顯然,表達的是崇拜絲綢的外國人的心境,是由外國人把絲綢之路叫到了全世界。絲綢之路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而是世界的通用名詞,只要提到絲綢之路,全世界都知道特指那條路。
6、張掖是甘肅省西部的重要工業(yè)城市,也是歷史古城和新興的旅游城市。因其土肥水美,物產(chǎn)富饒,在西北故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張掖古為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也是我國西長城,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久遠而輝煌的歷史,給張掖留下了以古建筑、古城堡、古烽燧為主的眾多名勝古跡,使這座塞上古城在今天的旅游事業(yè)中換發(fā)了青春。
7、絲綢之路,你是畫家,描繪出綺麗奇壯的邊塞風光,你是文學家,講述著先人梯山航海的精神和偉績,你是導游,領著我們,瞻仰歷史的豐碑,你是一把古老的琴,彈奏著東西方文明的旋律。
8、宋代河西走廊的繁榮,完全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貨幣和外國貨幣共同作用于絲綢的貿(mào)易,貿(mào)易又拉動了餐飲業(yè)、旅店業(yè)、服務業(yè),進而拉動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等各行各業(yè),就使河西走廊日趨發(fā)達。古代的張掖被類似現(xiàn)代的深圳,是開放的前沿,也是經(jīng)濟最活躍的地區(qū)。敦煌壁畫上的繁榮景象也是河西走廊的真實寫照。哪里的商業(yè)發(fā)達,哪里的經(jīng)濟就發(fā)達。絲綢之路是當時中國商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經(jīng)濟最活躍的地區(qū)。
9、古絲綢之路,東起古城西安,西至古羅馬都城君士坦丁堡,它貫穿了河西走廊,連接了歐亞大陸,全長一萬多公里。其輝煌歷史起于漢代,勝于唐代,止于元代,長達十五個世紀,是我國古代外交、商貿(mào)、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通道,因其商貿(mào)主要是以絲綢為主,也是當時最受國外歡迎的商品,因此后人便稱之為古絲綢之路。
10、登上邊關之巔,遙望大漠深處,千年古跡沉淀展現(xiàn),從敦煌莫高窟到戈壁沙漠,連緯萬里直達長安,絲綢之路留下古道印跡;敦煌璧畫東方藝術瑰寶,傳承絲路花雨,飛天聞聲起舞,大漠塵沙飛揚,暮色映紅了天際,茫茫的戈壁沙漠,留下一串串駝鈴聲;邊關烽火瞭望臺,古城、戰(zhàn)道、殘壁、部落、客棧、烈酒仿佛再現(xiàn)原古,絲綢、錦緞、刺繡、瓷器、壁畫、舞蹈傳播西部風情,大漠洗禮著蒼涼的釋道,駝隊一路西行,古人向西方人展示著東方文明。
11、今天,絲綢之路變成了旅游觀光之路。路沒有變,山川河流沒有變,歷史遺跡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但年輕時的容貌仍依稀可辨,也沒有變。變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來游人的心思。他們懷揣美元、歐元、日元,不是采購絲綢,而是采購古老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飄蕩在空氣中的漢唐遺風,明清氣味。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fā)青春,返老還童,帶給河西走廊新的繁榮。
12、追思千年文化歷史古跡,重新踏上絲綢路,月牙泉沙漠中一池綠洲,一路又見胡楊林,仿佛就在不遠處,你可聽到那如泣如訴的`羌笛聲,看今朝,荒漠變家園。臥沙眠雪樓蘭夢,曾挽長安客相逢。幾經(jīng)滄桑多變幻,寂寞沙洲冷蒼穹。曉沐塵沙雨露淺,歲月殘雕影瘦空。江南春來千里路,此出玉門不相同。
13、歲月流失,滄桑更替,透過沿途遺落于戈壁關山之間的石窟古堡,險隘雄關,以及流傳的眾多典跡神話,魂寶奇珍,真實的再現(xiàn)了祖國的歷史輝煌,文化厚重。古道漫游,情自景生,昔日的金戈鐵馬,烽火狼煙,似乎又歷歷在目;耳邊又響起了那悅耳的陣陣胡笳,聲聲駝鈴……
14、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而且無始無終。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也曾經(jīng)是被戰(zhàn)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今天,人們已經(jīng)忘卻昔日曾經(jīng)有過的苦難,而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稱作“對話之路”,以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對于中國人民來講,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奮進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紀的光明之路。
15、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yè)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zhì)學家李;舴覍堯q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16、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從西安至甘肅的嘉峪關,古代稱為“皇家驛道”,是我國北絲綢之路的主干道。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nèi)又劃分為南北兩道,天山之南為南道,天山之北為北道。南道以塔里木河為界又分為“南道”和“北道”。天山之北的北道,又稱為“北道”和“草原道”,其主要支路有“五船、伊吾、車師、赤谷、碎葉、弓日、熱海”等道。
17、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chuàng)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18、今天,如果我們乘飛機西行,無論是去西亞、印度,還是歐洲,最多不過二十多個小時。然而,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民們在西行時,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都要花費不知多少倍的時間,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艱難險阻。與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19、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jīng)中亞,西亞進而聯(lián)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
20、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
21、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
22、朗朗神洲,祚傳千載;漫漫絲路,澤遺百代。
23、敕勒張騫博望侯,中華古爍惠西歐。班超遠大攜珍寶,浩獵寒風舞緞綢。
24、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異域駝鈴風雨路,漢唐氣象大胸懷。
25、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古道西風今又現(xiàn),葡萄美酒話纏綿。
26、長安望斷絲綢路。夕照里,殘紅吐。陽關丘嶺馭馱疏,風雪祁連橫簇。
27、長安西郊據(jù)考為漢絲綢之路起點,有絲綢群雕以志紀念。夕陽下看之尤其蒼涼。
28、雕戎西北去,風勁谷粱香。囑咐駝腸飽,將軍此路長。
29、一路駝鈴響到西,萬匹絲綢濟美眉。
30、大漠越沙迷,昆侖踏細,歷險辟商機。
31、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32、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這里正是漢代古都長安,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座群雕是歷史的濃縮,是昔日繁華的見證。
33、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mào)、文化繁榮的遐想……
34、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35、絲綢之路,你是一把煒炬,用華夏精美絕倫的絲綢制作,燃燒著燦爛古老的東西方火焰,你是妙齡女郎,遠在新石器時代,黃河兒女就用桑蠶裝扮你,你是有志之士,早在殷商時期,就橫貫亞洲腹地的陸路到西方去,絲綢之路,你是一位郵遞員,把東方的四大發(fā)明送到西方,把西方的文化物產(chǎn)帶到東方,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豐富中原的物質(zhì)精神。
36、“丁零零,丁零零……”一陣清脆的駝鈴聲響起來,使我想起了那滿載輝煌的絲綢之路。讓我們的思緒踏上張騫的步履,一起去探訪那古老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歐洲,是一條貿(mào)易大道,以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它蜿蜒七千多里,連接亞、歐兩個大洲,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互相滲透,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作用,是我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絲綢之路手抄報內(nèi)容】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歷史手抄報08-25
歷史的手抄報內(nèi)容08-26
歷史文明手抄報內(nèi)容08-25
長城的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08-26
銘記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09-18
漢字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08-26
關于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10-14
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資料10-15
西漢歷史手抄報內(nèi)容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