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民族風俗的手抄報題目

時間:2023-02-08 12:05:04 賽賽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民族風俗的手抄報題目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自己喜歡的手抄報吧,手抄報需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那么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族風俗的手抄報題目,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族風俗的手抄報題目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五十六個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官方的統計資料是由56 個民族組成,按照人口數量的降序排列,依次為:

  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傈、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茲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

  56 個民族中新疆就有 47 個民族。其中毛南族,原稱毛難族。德昂族,1985 年前稱為崩龍族;Z族,為1979 年6 月正式確認!翱四尽币鉃椤叭恕薄叭嗣瘛保四救擞锌四尽⒖吮戎。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老撾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

  進藏旅游時,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風俗,民族的風俗習慣。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閱始奕、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制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后再喝干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余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戶撒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后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0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好吃的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并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山區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獨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柱支撐的平臺,中間留有一個洞,臺面為1.5米見方,上面鋪砌青磚或石板,覆蓋一層土,支上一個鐵三角架,可吊鍋等,臺下燒火,火苗通過洞,加熱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鋪上作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氨0病笔潜0沧宓淖苑Q,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于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6.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主要禮儀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腿藖碓L,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制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7.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余散居于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于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于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蕩秋千。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鮮族忌諱人稱“鮮族”;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并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要先給老人盛,并為其擺單桌,待老人舉匙就餐了,全家才開始吃飯。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每當迎接“八?一五”老人節和“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要為老人和兒童們多辦實事,比平時更加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嗦斎耸抢镒宓囊粋支系。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9.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

  10.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采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后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墻。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1.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2.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春節各民族風俗趣事

  1、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2、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4、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5、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6、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7、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8、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9、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11、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2、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13、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15、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16、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17、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蕩秋千。

  18、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19、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20、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21、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民族風俗的手抄報題目】相關文章:

作文:民族的風俗01-26

民族風俗的作文01-28

廣州的民族風俗作文01-21

江西民族風俗作文01-28

民族風俗作文推薦01-28

民族風俗作文大全01-28

民族節日風俗作文01-28

民族風俗作文「優秀」01-28

有關民族風俗作文「精選」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