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的感言
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記者節的感言1
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作為新聞記者,活躍在人民群眾之中,穿梭于社會萬象之間,傳播黨的聲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聞“活魚”,我們一向在路上。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著“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書寫著聊城的光榮與夢想,勾畫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后,腳步更從容。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成長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建設“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建設生態禮貌市、加快打造山東“東引”、“西拓”橋頭堡的宏偉實踐中,我們滿懷熱忱、用心記錄,共同參與了這座城市的改革發展,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辛苦中感受職責,筆觸下守望道義。在我們的節日里,驀然回首,多少風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難與危險,都化為點點思緒出此刻腦海里。
時政報道不僅僅是地市黨報發揮政治優勢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報紙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央、省領導相繼前來視察,市里的重大活動也比較多,時政報道任務十分繁重。應對人員少、任務重、壓力大的實際,我們與市委市政府持續高度一致,及時、準確、圓滿地完成了報道任務,將黨的聲音傳到達千家萬戶,得到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聞記者,不光要有敏銳的目光,還要有過硬的文筆,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眾脈搏,捕捉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新聞。我們行走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用心記錄歷史,傳遞感動。于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白云、王峰、陳春龍、牧琳愛等陸續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于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聞佳作獲得國家、省、市新聞獎。
512汶川大地震,已成為中國人2008年的群眾記憶。而我們,用筆、用鏡頭永遠定格了這記憶中的聊城旋律。大地震后,本報3名記者先后奔赴北川災區采訪。
剛剛過去的第十一屆全運會,聊城賽區承擔承辦男子籃球小組賽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我市有史以來承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正式比賽。我們的采訪進行了精心策劃。在每一天一個綜合消息的前提下,每一天撰寫一篇評論,比較賽狀況進行較為專業的分析。
關注民生民情,解決百姓疑難,搭建普通百姓與黨委政府相互溝通的平臺,是開辦黨報民生熱線專欄的宗旨。我們把握欄目宗旨,關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接聽熱線,耐心解答群眾的各種疑難。
這一天,我們為自己是一名記者感到驕傲和自豪,又為我們身負的重任而時時自省自警,告誡自己:勿忘神圣職責,勿忘鐵肩道義。
記者節的感言2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說這個行業十分重要,不如說這個行業十分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么不設個醫生節為什么不設個“公仆節”、“老板節”
有人常說:“記者是‘無冕’!”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說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著輿論監督權,是相對于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能夠被認為是“無冕”,沒有問題!
目前正值報刊征訂之時,報刊辦得怎樣樣,讀者和市場的選取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于,說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說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說,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應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向不準的報紙,同學說:“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明白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說說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說,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復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采編人員合法采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么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
盡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著說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說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說真話,與其說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說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務必敢于報道真相、說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以上是個人在今天這個“記者節”的感言。
記者節的感言3
“記者節”定在意蘊著收獲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悅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齊感動著、惦念著,一齊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著社會,感受著生活,也一齊在風雨中走過,并且用心記錄著。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著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幻恳黄寮、每一個鏡頭,都書寫著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采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復琢磨反復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于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職責,始終持續著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后,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那里,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那里,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云激蕩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并不屬于一己,而是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應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后,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復雜而矛盾的時代!爱斀袷澜缯诎l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這是十七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決定。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于心。在這個復雜的時代,光榮只屬于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支善于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著大于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應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說是由職業派生的職責。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說到底,這些,都但是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應;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新聞編輯,游離于“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記者節的感言】相關文章:
致記者節感言04-02
關于記者節的感言03-06
2019記者節感言范文大全11-05
記者節感言(通用7篇)01-21
在付出中收獲快樂的記者節感言01-21
堅守事業追求成功記者節感言12-19
記者節上的詩歌06-02
中國記者節介紹11-13
快樂的記者節作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