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基礎實習報告書精選
實習名稱: 地學綜合實習
實習地點: 長壽山-大砂溝、 劉峽口~劉家峽; 興隆山公家森林公園;
實習時間: 20XX年10月22日~20XX年11月6日
實習內容與要求:
1.觀察實習路線上的各種地理現象,了解典型的地貌特征,掌握其成因。
2.記錄實習內容、作典型剖面圖,以及老師講授的主要內容。
前言
蘭州地區,區域地質構造上位于祁連山地槽系的東端,是華北地臺、秦嶺地槽系、昆侖山地槽系的交匯之處;地理上位于黃土高原西北部,南鄰秦嶺山地,西接青藏高原,北居戈壁沙漠,地學現象復雜、多樣,地理景觀豐富多彩;地勢大致南北高,中間低,黃河及其支流橫貫其間,地貌類型復雜,地層出露較多,地質剖面典型。
實習內容:
一:大砂溝丹霞地貌路線
時間:10月22日上午
目的:1、觀察大砂溝地形以及丹霞景色;
2、分析大砂溝丹霞的形成條件及原因;
觀察點 1、蘭渝鐵路長壽山隧道以北500m,安寧皋蘭界碑處。
(一)觀察現象:
蘭州丹霞地貌以“頂圓、檐突、身陡、麓緩”為最基本的特征。與傳統的丹霞地貌相比,頂并不平整的而是圓的,上面有黃土覆蓋。由于風化、片流侵蝕,陡崖面上會發生突出部分圓化,軟巖層凹進,順坡向形成平行溝槽等微地貌。組成山峰的巖層為厚層狀紅色砂礫巖,產狀近于水平。紅色巖層較松散,其礦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長石和石英,此外還夾有云母、角閃石和磁鐵礦等。紅層之上有堅硬的“礫石”層。巖層中常有大小不等的石灰巖礫石,有些巖層膠結物中富含硅質和鈣質,在溶蝕作用下常形成沿層理分布的洞穴帶巖壁表面由于風化作用和垂直裂隙較為發育,常發生崩塌及片狀剝落,使巖壁更加陡峻。長期的侵蝕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溶蝕作用,垂直裂隙不斷擴大加深,形成具有垂直巖壁的“峰”、“蘑菇”、“柱”等地貌形態。
(二)分析丹霞形成原因
1、內動力地質作用
地殼隆升和斷裂活動作為內動力作用主要的表現方式,它們對丹霞地貌的形成起著控制作用。
(1)階段式地殼隆升:
蘭州地區受青藏高原強烈抬升,加之本身基底的不均一性,地塊發生差異升降,形成蘭州斷陷盆地。研究資料表明新世晚期的新構造運動使蘭州地區的地面發生大規模的抬升,致使當時的河漫灘變成階地。新近系的紅層作為階地的基座出露于地表,遭受流水沖蝕、風化等外動力破壞,開始了蘭州丹霞地貌的演化。當時由于抬升不高,流水切割不深,蘭州丹霞地貌并沒有顯現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動力的數度抬升,使黃河階一級一級增多,地貌的高度也隨之逐步加大,流水下切也一次次的加深,相對高度也相應增加,逐漸形成今幾十米高的壯觀地貌。
(2)斷裂活動
本區丹霞地貌的形成不僅受大區域構造運動的影響,也受區內馬銜山北緣斷裂帶,莊浪河斷裂帶和金城關斷裂帶的影響,大斷裂的活動是這里丹霞地貌差異式抬升的主要影響因素,對蘭州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貢獻。斷裂對丹霞地貌形成的影響表現在:首先,斷裂帶活動可以使地殼現發生升、降、開、合、扭等各種變動,地殼表層地貌都會受之影響;其次,斷裂活動切割地層,加劇了差異式斷塊運動,形成高低不同的丹霞地貌;最后,斷層的活動使節理更加發育。
2、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條件對蘭州丹霞地貌發育起著雕刻的作用,直接影響丹霞地貌發育的外動力因素主要有流水、風化作用和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發育中的主要性表現為流水是下切、溯源侵蝕;同時流水又不斷地蝕去坡面上的風化物質,使風化作用得以不斷進行,以致蘭州丹霞坡面上常是新鮮的基巖;蘭州丹霞地貌受黃河流水的影響,流水的.側蝕往往在坡腳掏出水平洞穴,使上覆巖塊懸空,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此外軟硬互層的巖性對崩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由于礫巖的抗風化強度比砂巖要大,當砂巖和礫巖互層出露時,砂巖風化速率快,當其風化崩落后,其上部的礫巖會失去支撐亦逐漸隨之崩落,造成山體后退和內凹洞穴發育。所以蘭州丹霞地貌的洞穴多發育在砂巖中。這里礫石層上覆厚層黃土,不充分的雨水下滲作用,將黃土中的硅質和鈣質一起淋溶到下層礫石層,將礫石層膠結起來,形成了堅硬的膠結蓋層,通過薄片礦物分析,這里硅酸鹽含量高達25%以上。由于此蓋層的存在,下伏軟弱紅層分化、侵蝕變緩。但是,由于巖層的垂直節理發育,山坡的崩塌仍然明顯地進行。因而,形成顯著的陡壁和緩坡。雨水浸濕上覆黃土,泥漿順陡崖滑下,形成含泥量較大的鈣質柱乳,粘附于崖面流水沖刷形成的懸溝上鑄造了蘭州所特有的 “頂圓、檐突、身陡、麓緩”的丹霞地貌。
【地學基礎實習報告書】相關文章:
會計實習報告書03-21
曹雪芹地學思想初探12-06
社區寒假實習報告書07-04
寒假的個人實習報告書07-04
測量的實習報告書范本04-01
關于頂崗實習報告書04-02
關于會計實習報告書03-14
實習報告書寫格式模板03-14
銀行暑期實習報告書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