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練習題及答案
一、(每小題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組是( )
A.召有司案圖
計劃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與侯生決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B.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國人哀之,故見龜策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
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
C.侯生果北鄉自剄
三年不蜚又不鳴
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
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騅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諸侯皆喧嘩,疾晁錯
韓厥許諾,稱疾不出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魏王豹謁,歸視親疾
B.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公子聞之,往請
請數公子行日
我身自請之而不肯
C.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于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
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
軻既取圖奏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3.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璧有瑕,請指示王
世人皆以贏為小人,以公子為長者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親戚而侍君者
執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
C.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晁錯,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D.吾不忍為之民也
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 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趙襄王郊迎甘羅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
B.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
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
若幸而男,吾奉之
C.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懷其璧,從徑道亡
武安君南挫強楚
D.昔下宮之難不能死
田單乃起,引還,東向坐,師事之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余年
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
B.即不滅,若無聲
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見
C.臣乃敢上璧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乃敢引兵遂下
D.如姬為公子泣
外為諸侯報仇
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臣嘗為秦昭王伐趙
6.下列句子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都需要調整語序的一項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
必為二子所禽矣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以勇氣聞于諸侯
C.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
乃封甘羅,以為上卿
我何渡為
D.何功之有哉
淳于髡說之以隱
竊載與之齊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7.《史記》在文末總是用“太史公曰”對所傳人物進行評價,下列評價對應的人物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信陵君
B.“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藺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 ——張良
D.“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
8.對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間編定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前四史”是其中的前四部史書, 即《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
B.古代不同朋友之間稱謂不同。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貧賤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而廉頗與藺相如的“刎頸之交”則是共患難朋友之間的稱謂。
C.中國古代座次有別。官場以右為尊,“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頗之右”即是明證;信陵君“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虛左”則說明左邊的位子非為尊位。
D.“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中的“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悲涼。
二、(1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題。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暖破燕軍,殺劇辛。后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于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9.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王讓李牧 讓:責備
B.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 起:起來
C.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委:丟棄
D.趙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
B.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D.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直接表現李牧軍事才能的一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 ②匈奴每來,出戰
③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 ④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⑤匈奴小入,詳北不勝 ⑥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牧駐守雁門,犒勞士兵,操練射箭、騎馬,并不急于出戰,致使匈奴及趙國邊防兵認為他膽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戰匈奴,趙王不滿,讓別的將領取代他,匈奴來犯,傷亡損失很多。趙王再請李牧出山,李牧覺得這個決定太急促,閉門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來的規章辦事。當匈奴始終認為李牧膽怯、守邊將士都希望與匈奴一戰時,李牧巧妙部署,大敗匈奴。
D.趙王遷七年,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秦國施行反間計,趙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殺害了他。秦國乘勢攻打趙國并滅之。
三、(24分)
13.把下列各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4分)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3分) (《廉頗與藺相如》)
(2)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5分)(《垓下之戰》)
(3)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6分)
(《孫臏》)
1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選5個小題) (10分)
(1)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 。 (《廉頗與藺相如》)
生當作人杰, 。 (李清照《絕句》)
(2) ,時不利兮騅不逝。 (《垓下之戰》)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
(3)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 。 (《淳于髡》)
兵法不曰: ,置之亡地而后存。 (《井陘之戰》)
(4)人固有一死, ,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桃李不言, 。 (《飛將軍李廣》)
(5)江東子弟多才俊, 。 (杜牧《題烏江亭》)
史家之絕唱,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6)其身正,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飛將軍李廣》)
,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四、(12分)
15.賀歲大片《趙氏孤兒》即將上映,電影宣傳海報上關于影片內容的文字還沒有擬定,請你代擬一份。(不超過20字) (3分)
16.仿照畫線的句子在下面的橫線處續寫兩個句子,使上下文語意連貫。 (4分)
項羽是影視劇中熱衷演繹的悲劇形象,這一形象之所以為后人議論紛紜,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氣概和兒女情懷諸方面所表現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人格魅力來看,項羽雖然德才兼具卻盲目自信; ; 。此三者,鑄就了項羽蕩氣回腸的悲劇詩篇。
17.語文課上,就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正方的觀點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值得肯定”,反方的觀點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必須否定”。請你選擇一方的觀點參與辯論,準確鮮明地闡述理由,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80字) (5分)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題。
歷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國文化史上,讓我佩服的人很多,讓我感動的人很少。
這很自然。因為文人畢竟只是文人,他們或許能寫出不少感動人的故事,自己卻很少有這種故事。
有時仿佛也出現這種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駕,有的文人寧死不降,但這又與文化史關系不大。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以忠臣或守將的身份進入了政治史和軍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進著文化史。
既能夠牽動中國文化史,又能夠牽動我們淚眼的人物在哪里?
還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讓我們感動的人物嗎?
有。他叫司馬遷。
我早就確認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讓我感動的人物,卻一直難于表達感動的程度。
我認為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有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司馬遷讓所有的中國人成了“歷史中人”。
《史記》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態一鳴驚人,成為今后兩千多年一代代編史者自覺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貫的歷史興趣、歷史使命和歷史規范,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始終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本人雖然早已去世,卻是全部《二十五史》的總策劃。他使書面上和大地上的兩千多年歷史變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歷朝歷代所有的王侯將相、游俠商賈、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時候都會想到懸在他們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筆。他給了紛亂的歷史一副穩定的有關正義的目光,使這種歷史沒有在一片嘈雜聲中戛然中斷。中華文明能夠獨獨地延伸至今,可以瀟灑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歷上的昨天和前天,都與他有關。
第二,司馬遷以人物傳記為主干來寫史,開啟了一部“以人為本”的中國史。
這是又一個驚人的奇跡,因為其他民族留存的歷史大多以事件的紀年為線索,各種人物只是一個個事件的參與者,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司馬遷把它扭轉了過來,以一個個人物為核心,讓各種事件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種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衍生久遠,最終組成中國人集體人格的重要部件。
這種輕事而重人的選擇,使司馬遷這位史學家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時具備了文學家和哲學家的素質。
更重要的是,他的這種選擇使早已應該冷卻的中國歷史始終保持著人的體溫和呼吸。中國長久的專制極權常常會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念,這種暴政實行的范圍和時段都受到了制衡。人倫之常、人情人品,永遠實實在在地掌控著千里巷陌,萬家燈火。
第三,他在為中國文化創建“以史立身”、“以人為本”傳統的時候,自己正承受著難以啟齒的奇恥大辱。
他因幾句正常的言論獲罪,被處以“宮刑”。當時他三十八歲,作為一個年歲已經不輕的大學者,面對如此奇禍,幾乎沒有例外都會選擇赴死,但是,就在這個生死關口上,他決定活下來,以自己非人的歲月來磨礪以人為本的歷史,以自己殘留的日子來梳理中國的千秋萬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來換取民族應有的尊嚴,以自己失性的軀體來呼喚大地剛健的雄風。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說到這里,我已經約略勾畫了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
(節選自余秋雨《尋覓中華》,有刪改)
18.閱讀全文,概括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每條不超過4字)(4分)
19.分析文中加粗的兩個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在中國文化史上,讓我佩服的人很多,讓我感動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20.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題目“歷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21.作者在文中說,司馬遷是以文人的身份推進著文化史。你怎么看?請結合本文和《史記》談談你的看法。(4分)
六、(60分)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詩人說:滿樹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種子。
哲人說:在創造人時,上帝很公平地在每個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
農民說:有了種子,也不一定能豐收。
......
請就以上材料,圍繞“種子”,展開聯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除詩歌外),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24分)
1.C(A.“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B.“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 D.“騅不逝兮可奈何” 無通假字) 2.B(請求/探望/請允許我/告訴A.痛恨/疾病/嫉妒/疾病C.寵幸/僥幸/寵幸/幸運D.進獻/彈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進獻) 3.D(A中“成事”,B中的“沉湎”,C中的“敗北”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4.C(A.使動用法/名詞做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 B.名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 C.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做狀語 D.為動用法/名詞作狀語/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 5.A(來,目的連詞/因為,連詞/按照,介詞/用,介詞. B.你,代詞/如,動詞/你,代詞/如果,假設連詞 C.才,副詞/是,判斷副詞/只,副詞/才,副詞 D.對,介詞/替,介詞/認為,動詞/替,介詞 6.B(賓語前置兼主謂倒裝/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A介詞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不需調整)/定語后置 C.狀語后置/狀語后置/省略句(不需調整)/賓語前置 D.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句(不需調整)/定語后置 7.C(韓信) 8.D(A.前四史為《史記》 《漢書》《后漢書》 《三國志》 B.“刎頸之交”是生死之交 C.古代車制以左為尊)
二、(12分)
9.B(起用) 10.C(都是轉折連詞。A.才,副詞 /竟然,副詞 B.把,介詞/因為,連詞 D.給,動詞/跟,介詞) 11.D 12.B(堅持說自己有病,閉門不出)
三、(24分)
13.(1)我們之所以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所以”“去”“親戚”,每錯一個扣1分。共3分。 (2)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不如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罷”“因”“釋”,每錯一個扣1分。共5分。 (3)善于作戰的人能夠根據形勢的發展向有利的方向引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使上將軍挫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的軍隊能趕到。“因”“趣”“蹶”,每錯一個扣1分。共6分。 14.(1)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死亦為鬼雄 (2)力拔山兮氣蓋世 風蕭蕭兮易水寒 (3)一鳴驚人 陷之死地而后生 (4)或重于泰山 下自成蹊 (5)卷土重來未可知 無韻之離騷 (6)不令而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
四、(12分)
15.評分要點:①內容與《趙氏孤兒》相符;②有鼓動性;③字數每超過2個扣1分;④語句不通酌扣。 參考示例:①一個小人物的犧牲成就一段歷史傳奇。 ②他不為復仇而生,卻必須接受復仇的命運。 16.參考示例:從英雄氣概來看,項羽雖然勇武蓋世卻目光短淺;從兒女情懷來看,項羽雖然重情重義卻英雄氣短。 17.參考示例:正方:信陵君竊符救趙是約縱離橫敗暴秦。趙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救趙的成功,消除了魏王尊秦為帝的幻想,減少了魏對秦的畏俱,提高了魏在東方各國的威信。 反方:信陵君竊虎符殺晉鄙,只為憐姊救趙求虛名,而置魏國安危于不顧:他已經走了,留給魏王一個爛攤子,還殺了魏王大將,這無疑是將一個人的大動脈剪斷后又往心臟上戳了一刀。
五、(18分)
18.①以史立身(1分) ②以人為本(1分) ③身殘志堅(或“忍辱負重”,意思對即可,2分) 19.(1)作者用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是點睛之筆;(1分)“感動”一詞,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調;(1分)同時,在文章開頭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1分) (2)照應文章開頭,回答了司馬遷“讓我感動”的原因。(1分)采用反復手法,強調自己對司馬遷的成就的高度評價;(1分)“一一”“全部”“真的”,層層深入地表達了作者對司馬遷取得如此成就的驚奇和贊嘆之情。(1分) 20.“歷史的母本”是作者對《史記》及其對后世影響的高度評價,(2分)“母本”是指《史記》的體例成為后人自覺效仿的通例,(1分) 《史記》中的人物,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種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1分) 21.答案略。學生回答能夠自圓其說即可給分。(4分)
六、(60分)
22.建議采用綜合分等打分法評分,45分為起評分。
【史記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史記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03-07
《史記·曹相國世家》練習題及答案02-05
《史記》閱讀答案10-20
《史記》閱讀題及答案11-03
《史記·外戚世家》練習題02-05
《史記酷吏列傳》閱讀答案07-10
《史記·孔子世家》閱讀答案08-25
《史記·滑稽列傳》閱讀答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