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測試題參考
【教學目的】
(1)了解人口基數龐大和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對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形成較大的人口壓力,進而出現種種資源和環境問題
(2)人類對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種種表現以及帶來的環境問題。
(3)認識到人類只注重經濟的增長,就可能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生活質量的下降。
(4)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環境問題伴隨著人口、資源和發展三大問題而出現的。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到人類只注重經濟的增長,就可能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生活質量的下降。
(2)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環境問題伴隨著人口、資源和發展三大問題而出現的。
【教學用具】多媒體和講述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導入: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咱們知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推進了社會文明的進程,但是與此同時,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些都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繼而威脅著全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那么,人類應該怎么辦呢?
學生回答:
板書:8.3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它不是一可是就有的,它是隨著和人地關系的思想發展而來的。下面,同學們就從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中看一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板書: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提示:從人地關系的思想發展來看,人類社會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不同的階段人類對自然的適應,對發展的認識都是各不相同的,同學們就總結一下各個時期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總結,回答
板書:
采獵文明:崇拜自然
農業文明:改造自然
工業文明:征服自然
新技術革命時期:謀求人地協調
解釋:
采獵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很有限,在這一階段,由于生產力低下并且發展緩慢,環境對人口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種恐懼和依賴的關系。
農業文明: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開始大規模低改造自然。
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世界各國先后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的主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積累了大量財富,人地關系前面呈現不協調。到了新技術革命時期,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各國的重視,這樣,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了公認。
轉折:下面咱們就詳細地了解一下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
板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1)概念:
學生總結,回答
板書:它即滿足了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至少要在三個方面做到可持續發展:
副板書:
社會系統
生態系統經濟系統
解釋副板書。
(2)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過渡:那么人類怎樣做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呢?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遵循三個原則:
1.公平性原則:
提問:什么是公平性原則?人類的那些做法符合公平性原則?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舉例:保護珍稀的動植物,各國有權根據需要看法本國自然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危害。
2.持續性原則
提問: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當然要遵循持續性原則,那么人類的那些做法符合持續性原則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舉例:人類應該作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3.共同性原則
提問: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什么要遵循共同性原則?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的問題往往轉化為全球性問題,這就要求地方的決策行為,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舉例:解決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蔓延等跨國界問題,必須進行國際合作;
對于全球工友的大氣、海洋、生物資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過渡:如果要使可持續發展從一個觀念走向實踐。人類還要做許多的工作。下面同學們就考慮一下人類的那些做法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
板書: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回答
總結:首先要求公眾的.參與。為什么??
學生回答:
歸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公眾既是消費者,有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因此,公眾是否認識、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這些變革的必要條件。
其次,我們只有建立其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得可持續發展從概念走向實踐。
舉例:清潔生產。
提問:怎樣的生產才符合清潔生產?
歸納: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是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即產品使用后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再次,為了促進清潔生產的發展,人們還應該對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
下面同學們看一下我國、加拿大和北歐的環境標志分別是什么
學生看書(P110)
課堂小結
在這一節課當中,主要講了可持續發展的形成,概念、原則以及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做的一些事情。(和學生一起回顧)
課堂鞏固練習:基礎訓練P92第二題選擇題
課后活動題
板書設計
8.3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
采獵文明:崇拜自然
農業文明:改造自然
工業文明:征服自然
新技術革命時期:謀求人地協調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1)概念:它即滿足了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原則:公平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
共同性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1.公眾的參與
2.實行清潔生產
3.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測試題參考】相關文章:
閱讀測試題參考06-13
數學測試題參考06-13
小升初數學測試題參考06-11
小升初語文測試題參考06-11
從我做起測試題-參考06-14
數學測試題大全參考03-19
小學語文測試題參考06-12
物理試卷測試題參考06-12
電阻測試題及答案參考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