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人至夜話》原文及譯文
《鄉人至夜話》是明代文學家李昌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生動地表現出了老年人的普遍的心態,勾畫出從童心盎然到老懷凄愴的形象變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人至夜話》原文及譯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鄉人至夜話
李昌祺〔明代〕
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
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譯文:
來的鄉人雖然不認識但鄉音格外熟悉,挑盡寒燈一直交談至深夜。
故舊去世的消息請你不要再說起,老年人總是容易傷感淚濕衣襟。
賞析:
李昌祺是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九歲成進士,入仕途,居官北京和廣西、河南,到六十多歲才告老歸家,一生游宦三十多年。古人重鄉土。在外地的日子越長,越是懷念故鄉,一旦能晤鄉人,即使彼此素不相識,也覺得特別親熱,有說不完的話。李昌祺活了七十多歲。當他老年居官異地時,故鄉的許多親朋已經謝世;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音書梗阻,這些人的消息他無法一一知道;一旦聽到故鄉來人說起,老人便不禁傷心淚落,不忍卒聽。這首小詩寫的就是這種心情。詩中“故舊憑君休更說”的“憑”是請求的意思,“憑君”猶言“請你”,唐宋詩詞中常用此義。
不忍心聽故舊死亡的消息,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態。一來,人到老年,心多慈軟,不能承受這種刺激;二來,故舊飄零,往往勾起老人許多辛酸往事,陷入復雜痛苦的回憶中,容易引起感傷;再則,親朋一個個死了,他這位幸存者能不想到自己的來日無多嗎?對此,年齡越大的人,越發敏感。因此,這首詩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具有廣泛的典型意義。
但是,有趣的是:故舊死亡的消息老人不忍聞,故鄉的近事老人卻特別想聽,哪怕只是一丘一壑的變遷,一時一事的興革。詩把這兩種心情寫得非常生動突出。“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來的這位鄉人,盡管老人從不認識,但他那滿口鄉土語音,老人聽來卻格外熟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長期在廣西、河南游宦,幾曾聽到過江西吉安人的口音?賀知章說:“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是一種特殊的鄉土文化的印記;在天涯異域,聽到鄉音便倍感親切,彼此的心自然靠近了,而且有了共同的話題。今晚,這話題是那樣富于吸引力,把老人帶入了色彩斑斕的世界。天盡管寒冷,夜盡管深沉,老人卻聽得津津有味,挑盡寒燈,毫無倦容。詩句對此只作了平靜的敘述,我們卻借著那“寒燈”的微光,看見了這位老人興奮的臉色,激動的童心。
于是我們看到:這首小詩揭示了一種有趣的矛盾心態——又是愛聽,又是怕聽。“愛聽”的心情,通過“挑盡寒燈”四字寫得盎然欲滴,老人仿佛小孩瞪著大眼,托著腮幫子聽人講故事一樣,形象十分鮮明。“怕聽”的心情,通過“憑君”二字,也顯得深沉迫切,老人的形象又變得皺紋滿臉,燈光下老淚縱橫。正是這種有趣的矛盾,這種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使這首小詩充滿了喜劇情調。你讀著它,將止不住發出幑再一想,又不禁感到凄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詩寫得如此自然渾成,你找不到什么“詩眼”,也找不到什么“警句”,詩人只是敘寫了這次夜話的過程,他只是順著生活的本來面目來寫一己之哀樂,卻無意之中表現出了老年人的普遍的心態,勾畫出從童心盎然到老懷凄愴的形象變化。詩,真有不可思議的魅力!
作者簡介: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說家。名禎,字昌祺、一字維卿,以字行世,號僑庵、白衣山人、運甓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永樂二年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為官清厲剛正,救災恤貧,官聲甚好。且才華富贍,學識淵博,詩集有《運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燈新話》作《剪燈余話》。
拓展
注釋
憑:請求。
老懷:老年人的心懷。
寫作背景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因各種原因離開家鄉。從此,身上便多了一個“游子”的身份,心中便有了“欲說還休”的鄉愁。“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當遇到同鄉之時,便迫不及待地向人打問家鄉的消息。明代詩人李昌祺在異鄉遇到同鄉之后,寫下了《鄉人至夜話》,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緒。
【《鄉人至夜話》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鄉人至夜話》原文及翻譯賞析10-27
《鄉人至夜話》原文及翻譯賞析10-20
《客至》原文及譯文02-11
文賦原文及譯文12-06
葉公好龍的原文及譯文04-15
《詠雪》原文及譯文08-02
《狼》原文及譯文08-08
《梅》原文及譯文05-08
臧谷亡羊原文及譯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