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越調的詩文賞析
越調
平湖樂·堯廟①秋社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②。
霹靂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③外山如畫。
朝來致有,西山爽氣④,不羨日夕佳⑤。
注釋
①堯廟:在山西臨汾境內汾水東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
②多稼:豐收。語本《詩經·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
③壤歌亭:來自《擊壤歌》,意思為堯廟中建筑名。據皇甫謐《帝王世紀》,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為堯時清平的象征。壤,一種履形的木制戲具。
④“朝來”二句:《世說新語》載晉名士王子猷在桓沖手下任騎兵參軍,嘯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沖當面督促,王子猷全然不答,只是望著遠方自語:“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致有,盡有,有的是。
⑤日夕佳:晉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夕佳。”主要表現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禪意盎然,關于隱居生活的情趣。
閱讀練習
1.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解析:該題考查學生還原生活情境,即詩歌鑒賞中“泡”的能力。從小令的描寫可見,有:“把酒觀多稼”,因莊稼豐收而舉杯暢飲;“霹靂①弦聲……,笑喧嘩”,彈琴、唱歌,笑語喧嘩。
答案:村民們舉杯暢飲,喜慶豐收;彈琴賽歌,歡聲笑語。
2.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動有春秋兩季,因此,“社壇煙淡散林鴉”并不能暗示出季節,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場面。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戍日所進行的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的喜慶活動。能夠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觀多稼”,暗示季節的應該是這一句。其它選項正確:A項與14題有重疊;C項對景色的特點及描寫作用的分析概括恰當;D項所謂“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而顯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暢,真情流露,故稱“清新,樸茂”。
答案:B
3.“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3分)
解析:《飲酒》詩一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滬教版第一冊18課《詩二首》選了“其五”。在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飛鳥相與還”,既是眼前之實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讓人想到厭倦黑暗官場、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詩人,寫的是隱居之樂。而此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抒寫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風調雨順,萬民富足,世風淳厚,幸福安詳,自然不必學淵明吟唱“山氣日夕佳”那些歸隱詩句了。
答案:化用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寫的是隱居之樂,曲作者表達了積極用世的志向和與民同樂的意趣。
譯文
社日時期祭祀活動結束后,煙霧四散,烏鴉都歸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莊稼。喜慶活動喧鬧無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風景優美如畫,微風徐來,讓人十分舒暢。我如同晉朝那些名士悠閑而不羨榮華,也不羨慕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創作背景
本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抒發了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當是王惲出判平陽時所作。
賞析:
《平湖樂·堯廟秋社》是元初著名學者、詩文大家和政治家王惲在出判平陽時所作。該曲通過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抒發了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曲中多處用到典故,但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別成一格。
古代的秋社,是從中央到地方民間都十分重視的祭祀活動。整個活動分為兩大儀式,一是祭獻,向以社神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獻供品;二是娛神,包括賽社、演劇、民間歌舞聚飲等。本篇所寫,祭獻儀式已經結束,祭壇上的香煙漸漸消淡,就連爭食壇上祭品的烏鴉也飛回了樹林。作品由此時入手,除了因為第二儀式——娛神活動是秋社的精華所在以外,還有他個人身份上的原因。原來像堯廟這種規格的秋社,祭獻需由地方官員親自主持參加,所謂“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簿尉終獻”(《宋史·禮志》)。作者時官平陽路(今山西臨汾縣)總管府判官,堯廟即在其轄境之內。略去祭獻繁文縟節的描寫,也就表示他已經結束了官員在儀式中的任務,可以靜下心來,“把酒觀多稼”,將自己融入百姓的喜慶之中。所以起首的兩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開狂歡樂章的一段得體的前奏。
祭社儀式既已告一段落,便開始了祭民們自己的節日。他們舉酒痛飲,一邊心滿意足地眺望著豐收的莊稼;樂聲奏響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讓,人們在壤歌亭前笑語喧嘩……作品以簡練生動的筆墨,描繪了堯廟秋社娛神 其實也是自娛)活動的歡樂景象。“多稼”、“壤歌亭”、“山如畫”是旁景的襯托,卻處處充實了秋社熙樂和豐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壤歌亭外山如畫”一句的插入,更是興象無窮。“壤歌”是上古百姓清平安泰的典故,以之名亭,憑這個處所,便能引起當下祭民們人樂年豐的聯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山如畫”無疑是人們喜溢于心而發生的感受;在“霹靂弦聲斗高下,笑喧嘩”之后,接此一句寫景,頓生有聲有色、動、靜相濟之妙;而這種聲、色、動、靜,無不富于形象性,又恰恰映合了“把酒觀多稼”的微酣而快意的心態。
本曲用晉人故事來形容堯廟周圍空氣清爽宜人,也暗含著政簡人和,無為而治的意味,并且詩人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只要當一名高尚脫俗、無為而治的官吏,就不必定要倦宦歸隱。這一筆充分說明了秋社喜慶景象鼓舞人心的力量。這一感受是通過典故而表達的,活用無痕,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功力。此曲用典多,遣詞雅,意蘊含蓄,在元曲中別成一格。
作者簡介
王惲(1227年-1304年),字仲謀,號秋澗,衛州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元初著名學者、詩文大家和政治家。他歷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木真兩朝,生平凡五任風憲、三入翰林,直言敢諫,恪盡職守,多有政績,為一代名臣。
【越調的詩文賞析】相關文章:
越調·天凈沙的翻譯賞析04-11
越調平湖樂翻譯賞析02-13
越調·天凈沙·秋思元曲注釋及賞析04-11
大酺·越調春雨原文及賞析08-21
《大酺·越調春雨》原文及賞析09-27
越調柳營曲嘆世翻譯及賞析07-13
越調天凈沙江上元曲原文及賞析07-07
大酺·越調春雨原文,翻譯,賞析10-18
《越調·柳營曲·嘆世》譯文注釋及賞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