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慢慢老去的村莊散文
我的故鄉在浙江西部某小村莊,它處于千里崗山脈中部,是杭州西部、新安江北岸的交通要道,那里山巒疊嶂、奇峰競秀,林深竹茂,礦藏豐富。
家鄉歷史悠久。唐如意元年(692)即為盈川縣屬地,古稱玉泉鄉,是芝溪流域居民集中地區。元和七年(812)并入信安縣,成為衢縣歷史上北部屬地。
衢州人的最早例證,蔥洞、觀音洞遺址,它是衢州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是一個典型新石器時代遺址,正是根據這一遺址的出土文物,將衢州市的歷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現在,家鄉的老街至今仍基本保持清、民國年間的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民國《衢縣志》記載:“上方市、多徽商!鄙戏嚼辖殖啥∽中危媳毕颍F為西安路,舊稱“大街”,長約500米,街面寬5-6米,街東有條流向芝溪的暗河,上蓋石板,街道兩旁店鋪為民國年間風格。
老鎮的大街與橫街兩側店鋪林立,達數百家,主業灰坪、上方、建德一帶的土紙、藥材、山貸及從衢州、杭州運進的南貨、布匹、日用品,大部分臨街店鋪以前店后作坊或前店后倉庫,有的臨街店鋪有樓,多數建筑未作改動,仍保持民國年間的建筑,許多店鋪仍作商業用房,門前挑檐,牛腿雕刻風格不同,保存完整,處處都顯示出民國年間的傳統性。
不過,除了鎮上老街,還保持原貌外,其它村落的老街,基本在慢慢消失。這不,我出生的小村,那條老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頂破墻塌的老宅,墻頭長草,門鎖生銹,顯然已很久沒人住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就像秀才已成了老古董一樣,故鄉也快速進入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原來的故鄉已經日漸衰敗,已經成為一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我的老舅公,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最終也沒有轉正,他是一本百科全書,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無所不知,誰家有事都喜歡找他出出主意,有時村里來了外人,他甚至能報出是誰家的親戚。
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給幫別人續家譜。他通過幫別人修家譜,開始追尋家鄉的歷史,一座石橋、一棵古樹、一坐大墳……。都讓他找到了源頭,讓他說起來,滔滔不絕,覺得什么地方都是文物,什么地方都是歷史。
然而,在這個衰落的古村,越來越多的老宅由于無人居住而毀壞。老舅說,村東的黃家秀才府建于清末,原本有十多間,現在只剩下一間,且南墻和北墻都有部分坍塌,梁架上布滿蛛網,墻頭、房頂長著雜草,東側的山墻已經向外傾斜,看起來搖搖欲墜。
西家的武秀才宅,也只剩下兩進,雖然沒有坍塌,卻是鐵將軍把門,老舅說,武秀才后人在外經商,除了過年回來看看外,基本都空著。此宅的不遠處,已經蓋起一批框架結構、空心紅磚的三層小樓。
在故鄉,青磚黑瓦、穿斗抬梁式的老建筑越來越少了,加上大部分無人居住,任其朽壞。在屋頂和墻壁坍塌的屋里,野花野草在肆意生長,有些老宅已經徹底倒塌,只剩下木梁架支撐在半空中,上面爬滿了藤蔓。
這是一幅意味深長的畫面,盛夏的陽光下,草木繁盛,生機勃勃,旁邊則是斷壁殘垣;蛟S,這幅畫面是現代化進程中大多數古村命運的縮影。
當人們紛紛搬進新居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那些代表著傳統生活的老宅正在被日漸冷落、拋棄。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另一方面,我們憂慮地看到,曾經美麗的古村落,那孕育一代代人的鄉土中國,正在失去千年記憶。
故鄉的村莊老去,不僅僅是舊居,老去的還有它的聲音,F在,每一個小村里很安靜,安靜得沒有活力,安靜得讓人害怕;蛟S,狗也怕孤單,村頭的狗都不見了。
想當初,鄉村的聲音美麗親切,溫暖熟悉。“東東——石頭——”的陣陣呼喚,是母親叫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翱赃昕赃辍保悄赣H在河邊洗衣服搓衣服的聲音。
牛嘶、狗叫、雞鳴、羊咩,麻雀、喜鵲、斑鳩鳴叫,聽老人家春耕時在田里搖鞭催牛前行的聲音,聽“三夏”大忙時節割麥、揚場麥稈斷裂、麥粒落地的聲音……這些聲音中,蘊含一種特有的藝術情愫,讓人陶醉其中,回味無窮。
鄉間的聲音,簡單實用。公雞喔喔叫上三遍,天亮起床,做飯下地。母雞“咯咯噠”地鳴叫,表明剛剛產下一枚鮮蛋。一有陌生人進村,狗會發出“汪汪”的叫聲,主人根據狗叫聲的高低和頻率,判斷發生的情況。
烏鴉和喜鵲的叫聲,傳遞村里人家的吉兇。人們認為喜鵲叫是報喜,心會因此而亮堂,臉帶笑意,開始快樂的一天。烏鴉叫不吉利,遇到的人會拾起小頭子趕走它。
可現在,耕田機械化了、防盜視頻化了、養雞農場化了……,村頭田間的牛、狗、雞都不見了,或許,是少了玩戲的小伙伴,麻雀、喜鵲、斑鳩也很難見到了。
兒時結伴把學上,鄉村瑯瑯讀書聲。這是鄉間的一大風景,現在卻已成美好的記憶。有錢人,把老人接到城里安度晚年,把小孩接到城里享受陽光教育;沒錢人,再窮,也要把小孩帶著身邊,與父母一起在外打工漂流求學。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熊家宗祠,當年我也曾經在此上過學。后來,隨著整合教育資源,這所小學已經被廢棄。當年的操場上種著黃豆,花壇里長著芝麻,露天樓梯的欄桿上爬滿了絲瓜藤,就連小學的大鐵門上都爬滿了藤蔓。最值得我們回憶的地方,現在只如今只剩下一堵一米來高二三十米長的殘墻。
我們在故鄉,見到更多的都是老人,基本見不到70后、80后、90后,即使有個別身體不好的中年人留下來了,但很多凌晨時分進城打工,很深的夜晚回來休息,他們騎著摩托車、電動車,給故鄉帶來一絲絲聲音。
村口有棵老槐樹,那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樹,沒有人知道他的年齡有多大。不知道是故鄉的清水滋潤,還是山腳下那塊土地的滋養,老槐樹歷經風霜,卻依然枝葉繁茂,他的軀干要兩個人才能合圍,他伸展開的枝葉撐開了一個小廣場的范圍。
故鄉的鄉親們,出入村莊都要從老槐樹的腳下經過,老槐樹見證了村里不知多少代人的足跡,靜觀著人們的喜怒哀樂。記憶中,老樹下每時都有人在。兒時的伙伴們,常常會在樹下玩石子兒、踢鍵子,還有調皮的伙伴們,會想盡辦法爬上老槐樹,在它粗大、光滑的枝干上,或騎、或躺、或坐,有時還會對著樹上的喜鵲窩蠢蠢欲動,拆喜鵲窩,掏喜鵲蛋。
一旦被大人發現,總會被呵斥下來,被大人呵斥的面紅耳赤的小伙伴,會招來樹下玩;锇閭冃覟臉返湹男β暋<幢闶侵罆淮笕撕浅猓锇閭冞是會偷偷得爬上去,享受在樹枝上的樂趣。
老槐樹下,歷代鄉親們納涼、聚會,議論著國家大事,談論著理短家常,期盼著風調雨順,盤算著秋收冬藏。老輩人不厭其煩地講著好多好多的故事——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孫悟空大鬧天宮、劉備三請諸葛亮……。
老樹下曾給人留下了許多許多美好的回憶,老槐樹伴隨著鄉親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微風吹來時,那葉子“嘩!嘩”的聲音,象是一種對鄉親們的召喚。每天早上,老樹上幾個大喜鵲窩里的喜鵲,總會爭先恐后地,展示著歌喉,“喳!喳!喳”地叫個不停,給鄉親們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可不久前,當我再回故鄉的時候,老槐樹已經不見了,聽說給賣了,多少錢不知道,只知道很值錢。當年樹下光滑的青石仍然存在,橫躺在平整的水泥地上,只見二三個古稀老人,坐在搖頭椅上曬太陽。
家鄉的村莊,對于在外的游子來說,值得分外留戀的?擅看位厝,都有不同的感悟,最大的感覺是,故鄉的人、故鄉的物、故鄉的情,在慢慢離我們遠去。
其實,離我們遠去的,不僅僅是村莊,更是那份難舍的情。盡管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誰也無法阻擋的,可情都不在的時候,或許,輪到我們的后代,連籍貫是什么都不知道,這,該是多大的悲哀。
【慢慢老去的村莊散文】相關文章:
老去的村莊經典散文05-08
這樣慢慢老去散文05-20
老去的村莊和我1500字作文02-02
當我們老去散文07-12
在思念中老去散文05-02
不忍你老去散文06-06
我們都會老去散文06-18
經典散文老家的村莊05-17
對村莊的記憶散文04-23
遠去的村莊經典散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