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現代散文
我清晰地記得二十多年前的村落還是貧窮的、落后的。但物質的缺乏并沒有影響淳樸的鄉里人、鄉里情。記憶里的鄉村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
我八歲那年,父親和叔父分家。這在鄉里人心中是大事。主持分家的一般都是村里或族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分家的細節我早已忘記,留在我心底的就是全村老老少少的鄉鄰為我家打院墻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那個秋日的清晨,村里村外的人都丟下自家的活,蜂擁而至。那個時候,這樣的“工程”并沒有機械化的車輛工具。鄉鄰們手里拿著自己家的工具鐵鍬、長繩、推著架子車,帶著孩子,來給我們家打院墻。
打院墻,墻板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墻板是村里人共用的,這家用完了就好好地立在庫房的角落里。等誰家再用,就從這家拿走,也不知道是什么年月的物件了,也沒見誰家用壞過。打墻也是要有地基的,挖一個三尺來快,一米深的溝槽,用繩子、長木棍把墻板固定好。固定好的墻板有兩層,往里填土,夯瓷實了,再把下面的.一層墻板移到上面。如此循環往復,一面高大結實的院墻就成了。
打墻的場面是相當壯觀的。老老少少忙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干,連小孩子也分派了端茶送水的活。年老的忙著幫壯年人固定墻板,年輕人則推著木質結構的架子車去拉土,山的那頭,年輕媳婦們早已刨好了準備裝車的黃土,鄉鄰們手推著架子車把黃土拉回家。那年月,黃土真的是好東西,黃土拉回來的時候,孩子們光著腳丫子在黃土堆里玩耍,早有幾個壯漢拿著石錘在墻板的夾縫里夯土,那夾縫有三尺來寬,再高處變成二尺來寬,越高處越窄,那基本就是墻的厚度。墻板兩邊站著的男女,都拿著鐵鍬往墻板里填土,那場面井然有序,就好像每一個村民都是被訓練過的。誰該干什么,誰該在什么時候干什么他們都是清楚的,勞作間人與人之間的配合都是無比默契的。
干到起勁處,墻上夯土的漢子們已開始有節奏地喊起落,那石錘起落間,他們已是汗流浹背。墻已打到高處,拿著鐵鍬往上面扔土的人,已顯吃力。休息的時候,大人們也學著孩子們的樣兒打鬧,墻下的媳婦們往墻上扔土塊,墻上的又往下扔。夯土聲、打罵聲、說笑聲,孩子們的叫喊聲匯成一首歡快的歌曲。集體勞動給村民帶來了快樂。那一刻,大家都忘記了疾病、貧困。村莊在那一刻是寂靜的。那一刻,寧靜而又美好。
院子中間架起一口大黑鍋,用來熬茶水。鍋里丟的是粗鹽和黑磚茶。熬茶的一般都是王家的老奶奶。母親和嬸嬸們,忙著在廚房里張羅吃的。
休息的時候,也不集中吃,墻上的人就在墻上吃。其他人就地坐著,端一碗磚茶就著吃饃饃,也有的人從菜園子里拔個蘿卜洗也不洗,在衣服上蹭蹭就吃的。山那頭挖黃土的也排我們孩兒們去送過了,照例是一壺茶,幾個饃饃。我們也跑累了,在院子里掐幾根蔥就著饃饃吃,特別好吃。多年以后,我照例在院子里掐幾根蔥就著饃饃吃,卻再也沒吃出當年的味道。
那一天的旁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我們的屋子被四面的院墻團團圍住了。母親意味深長地說,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家。炊煙起,村莊在炊煙里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那一座座院墻,是村民集體汗水匯成的結晶。晚飯后,鄉鄰們托找疲憊的身軀慢慢散去。在我成長的那么多年里,我的父親和母親,忙著去給鄉鄰們幫忙,去還這一份鄉情。但那情卻是越還越濃了。
多年過后,我們仨都出嫁了。再次回到家鄉,老屋老了,村里人都蓋起了新房子,家家院墻都是空心磚砌成的,打院墻這樣的事情早已過時,我們家的那院墻還在,它被光影腐蝕得不成樣子了。但那深藏在院墻里的濃濃鄉情,是任光影流逝散也散不去的。老屋的院墻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里見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鄉情。見證了村里人雖苦卻樂的光影歲月。
【鄉情現代散文】相關文章:
故鄉情現代散文08-11
悠悠故鄉情現代散文08-23
近鄉情更怯現代散文08-15
鄉情的散文07-24
描寫鄉情的經典散文12-01
鄉情的優美散文06-30
有關鄉情的散文04-17
烈火鄉情散文04-13
鄉情悠悠散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