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散文的內(nèi)涵800字
對于散文,在各種文學(xué)體裁中,散文最能得心應(yīng)手,靈活圓通。
詩的抒情,主要是通過韻律來實現(xiàn)。而散文的抒情,則是依靠修辭來表現(xiàn)。但文有韻律不一定是詩,而詩必有韻律。詩在創(chuàng)作時,修辭必須服從于抒情,而不能象散文那樣,用修辭引發(fā)抒情。是以詩的種種技巧,終究是為了抒情。
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jié)尾。在這一點上,詩文皆然,細心的讀者不難自己去體會。而且相信,他們都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體會了。要舉例子,那真是不勝枚舉。只舉幾個大家熟知的。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話是:“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jù)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并沒有。歐陽修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寧。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么重視文章的開頭。從這一件小事中,后代讀者可以悟出很多寫文章之法。這就決非一件小事了。這幾句話的訣竅何在呢?認為,這樣的開頭有雷霆萬鈞的勢頭,有籠罩全篇的力量,讀者一開始讀就感受到它的壓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讀下去,就一瀉千里了。文章開頭之重要,焉能小視哉!這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綜觀古人文章的開頭,還能找出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提綱挈領(lǐng),如韓愈《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有的平緩,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記》之“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杜牧《阿房宮賦》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類型還多得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讀者如能仔細觀察,仔細玩味,必有所得,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談到結(jié)尾,姑以詩為例,因為在詩歌中,結(jié)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兩句是:“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錢起的《賦得湘靈鼓瑟》的最終兩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的最后兩句是:“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杜甫的《縛雞行》的最后兩句是:“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完。詩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情況,原因并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結(jié)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不敢說,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是這樣。但,文章之作,其道多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詩是抒情的藝術(shù)。語言抒情到極處,則成詩。
先哲在研究詩時,發(fā)現(xiàn)了韻律是詩得于抒情的關(guān)鍵。于是,嘗試著強化韻律,來增強詩的抒情性。奈何后人不明所以,盲求韻律,強造意象。一味追求所謂的意象和韻律,反而使文難于抒情。韻律其實只是詩的催化劑,絕不是詩的本質(zhì)。詩的本質(zhì)是抒情。
抒情有兩種,一種是語氣上的抒情,一種是語句上的抒情。語句抒情謂之形,語氣抒情謂之神。詩神形兼?zhèn)洌⑽闹坏闷湫巍?/p>
善養(yǎng)氣者,方能抒情。能抒情者,則韻律不求而自得,意象不勉而自生。故而意象明朗,而韻律舒暢。是以心閑而意得,意得而忘言,故能成其詩。詩者,精誠之所至,而非匠心之所為。天地有情,是以有詩。
【淺談散文的內(nèi)涵】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散文《淺談高考》05-17
淺談幸福散文05-02
經(jīng)典散文:淺談讀書05-17
淺談旅游散文07-03
淺談散文的靈與魂07-06
淺談散文的文化擔(dān)當(dāng)06-15
淺談蘇軾的散文創(chuàng)作06-20
淺談寫作的靈感散文05-10
淺談生活的詩意散文06-17
優(yōu)秀散文:淺談讀書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