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真實的諸葛亮優秀散文
諸葛亮為什么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后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后的事。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諸葛亮后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于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于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后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于簡略。
見到諸葛亮之后,《三國演義》又對這位主角進行了一番外貌描述: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后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據。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老把張飛描寫成為一個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實這與歷史有很大的出入。史書記載說張飛是一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平生還有一大嗜好,就是愛畫美女。當然,他的武藝也很好。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后,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還任命他為軍師。后來曹操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火燒博望坡”的勝利,繼而又取得“火燒新野”的勝利。可惜,歷史完全不是如此。諸葛亮出山后,史書上并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實際上,那時軍隊里也沒有這樣的職務。劉備駐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籬下,哪能給諸葛亮什么樣的官職呢?他只是作為一個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而已。諸葛亮真正開始有職務,是在赤壁大戰以后,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一些地盤,自己做了荊州牧以后,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將”。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么“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據史書記載,即便是赤壁大戰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諸葛亮也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斗、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諸葛亮之所以偉大,并非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風順、捷報頻傳。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他一直從事一些并不顯眼的基層工作,而且把它們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來贏得劉備和大家的尊重,最終擔負起蜀國丞相的重要職務。
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劉備帳下確實沒什么文臣,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于東吳。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但是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爭得面紅耳赤,還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這是多么不公平的,而歷史上對周瑜的評價是心胸寬闊、氣度不凡。還有就是當時候稱: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是一個能善于助人的人!還有就是周瑜本來就是主戰派更本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真實的諸葛亮優秀散文】相關文章:
真實的自己散文06-13
再現諸葛亮散文02-19
散文:論諸葛亮07-09
與諸葛亮相遇的散文06-20
我敬佩諸葛亮高中優秀散文800字04-11
真實的鏡像的優美散文06-29
做真實的自己經典散文04-22
真實的生活優美散文02-08
做真實的自己散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