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
縱觀中國古建筑發展史發現,中國古建筑之所以能在世界建筑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是有著自身獨有的特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一、 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 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探究中國建筑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建筑的研究興趣,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教學難點:
對文中出現的建筑名詞的形象理解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跡,現在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同學們從中找出中國的建筑(圖片展示),同學們為什么能從這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于中國的建筑呢?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能獨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長子。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探究中國建筑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建筑的研究興趣,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教學難點:
對文中出現的建筑名詞的形象理解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跡,現在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同學們從中找出中國的建筑(圖片展示),同學們為什么能從這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于中國的建筑呢?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能獨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長子。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
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中國建筑的特征》優秀教案設計
一、 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 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 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國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nbs p;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對建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于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建筑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后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間,特別是為發現、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筑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布是廣闊的,不獨局限于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筑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屬于建筑學小論文。
文章運用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通俗易懂地闡明了中國建筑體系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歷史意義,重點概況了中國建筑在結構和裝飾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國建筑學的“文法”理論,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是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作為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師,著名的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學家,梁思成學匯古今,融貫中西,一生留下眾多的學術著作,其中不僅涉及到中國建筑史、古建筑保護、城市規劃、建筑創作和建筑教育等學術領域,而且廣泛涉及到建筑美學領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學思想,帶有中國建筑師的典型群體特征,主要表現在:
立基于強烈的民族文化復興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審美意識;
以“體形環境”為內核,追求社會、歷史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精神;
兼收并蓄的藝術態度;
以辨證統一觀念為特征的系統美學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這篇文質柔美的小論文中,有著確鑿的彰顯。認真品讀課文,不僅能收獲有關中國建筑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一 善于透視關鍵語言信息
中國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
【意圖】梁思成家學淵源,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浸染,且學貫中西,養成了謹嚴的治學風格。探究這篇小論文的語言運用,對于忽視漢語基本功訓練的同學,是學習品味語言,錘煉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形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對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點】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征”二字統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內容。
1.“特征”的限定范疇
2.“特征”概念的引入
3.“特征”的要點及其邏輯分布
4.“特征”的形象表達
5.“特征”的外延聯系
6.“特征”的思想內核和美學價值
【操作】【討論】1。“特征”的限定范疇
【提示】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討論】2。“特征”概念的引入
【提示】從“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中國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中國建筑的特征
[知識能力整合]
●字詞積累
1.字音辨析
(1)切削(xiāo) 削(xuē)弱 (2)門檻(kǎn) 欄檻(jiàn)
(3)殷(yīn)代 殷(yān)紅
2.形似字辨析
(1) 磨坊 船舫 額枋 (2)房檁 倉廩 凜冽
3.詞語辨析
(1)文法:語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語法,作者用來指建筑活動中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慣例和規則,非常生動形象。 法式:標準的格式,文中指中國建筑沿用的慣例。
(2)構件:文中指組成建筑物某一結構的單元,如梁、柱等。 構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組織結構。
●佳句品味
(1)這些地區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品評]這句話形象地闡述了中國的建筑體系之中各地區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關系,特別是比喻的運用,即揭示了中國建筑體系分布范圍寬廣,又揭示了各地區建筑的親緣關系。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
中國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中國建筑的特征
【學習精要】
1.本文從九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式建筑的特征,按總體特征(包括單個建筑的特征和一所建筑
的 特征)、建筑的結構方法(突出介紹了斗拱、 、屋頂)、建筑的 特征來安排寫作順序。
2.作者把中國式建筑的特點及其風格和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的營造手法比喻成“ ”,用以說明中國建筑的慣例和法式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 性。
【積累感悟】
3.給下列帶點的詞注音。
磚石墁( )地 額枋( ) 戧( )獸 如翚( )斯飛
4.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