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古詩
《迢迢牽牛星》是一首東漢時期的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極為動人的篇章。一般認為,這首詩借牛郎和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會的神話傳說,表達夫婦之間的離情別意,或也可認為是一種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緒。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優秀的迢迢牽牛星古詩相關文章,僅供參考。
迢迢牽牛星古詩1
教學目標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重點
1.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詩句,感知古詩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
9654;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在字音教學上,要注意本課的多音字:“纖”讀“xiān”;“脈”讀“mò”。在字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先放手讓學生借助課文中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自學,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詩句中去,試著講講詩句的意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當點撥即可。
2.閱讀理解
本課的三首古詩分別寫了三個不同的節日,描寫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學習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聯系古代文化常識、結合課文插圖等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豐富學生對古詩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
9654;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寒食》
9654;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邊讀邊看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能列舉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指名學生答)那么,你們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什么節日嗎?(寒食節)寒食節在我國很早就有了,許多詩人都曾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韓翃的《寒食》。(板書:寒食)
2.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談話導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寒食節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礎。
板塊二理解詩題,走近作者
1.交流資料,了解寒食節。
(1)同學們,通過預習查資料,你們對寒食節一定有所了解,誰來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學生說。
(3)教師小結: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這一天,人們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斗雞等風俗。
課件出示
寒食節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了解作者韓翃。
課件出示
韓翃(719—788),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
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3.指名學生讀詩。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設計意圖】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了他們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同時,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感悟詩情,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
板塊三初讀古詩,把握大意
1.自由讀詩,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含義。
2.解釋詞語。
課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漢宮:這里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里指天子寵幸之臣。
3.解釋詩意。お
(1)指名學生說。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飄散著落花,寒食節里御花園中的柳樹在春風中搖曳。
(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宮里忙著傳送蠟燭,蠟燭燃燒時升起的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
板塊四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春意?
指名學生答。(課件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將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春城”一詞,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氣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
2.詩人說“無處不飛花”而不說“處處飛花”,為什么?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說“無處不飛花”,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地增強了肯定的語氣,有力地烘托出城內春意之濃郁。
3.誰能說一說“飛”字用得好在哪里?
“飛”字極富動感,不僅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勃生機,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措辭之精當。“飛花”就是指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蘊深遠。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個“飛”字。
4.“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的重點是什么?
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園。園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影無形的,我們只能從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斜”字也是在間接寫風。
5.探討:《寒食》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指名學生回答。
按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四散等景色。
6.寒食節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宮里卻出現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不滿,輕蔑)
7.“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8.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9.總結: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食節里,全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御花園中的柳枝隨風飄拂。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詩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詩中描繪的景色,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從所寫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對主題的一個升華,環環相扣,便于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9654;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迢迢牽牛星》
9654;課時目標
1.了解《古詩十九首》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語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體會詩中蘊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導入詩題
1.教師談話:大家一定誦讀過這樣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是《詩經》中人們的淺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是漢樂府中人們的歌詠。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取法于《詩經》和漢樂府,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入《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板書詩題:迢迢牽牛星)
3.指名學生讀詩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所學或所了解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1.課件出示填空題,比比誰回答得快。
板塊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由讀全詩。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
2.課件出示易讀錯的字。
迢纖泣涕盈脈
3.指名學生讀字。
重點強調:“纖”讀“xiān”;“脈脈不得語”中的“脈”讀“mò”。
4.讀出節奏。
指名讀,讀出古詩的停頓和節奏。
課件出示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5.讀出韻味。
關注字音的同時,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師范讀。
7.自由練讀。
8.學生齊讀。
小結:學習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讓我們伴隨著朗朗書聲開始這首詩歌的學習。
【設計意圖】讀得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到學習古詩十分有意思、有情趣,為熟讀知意打下基礎。
板塊三探究內容,品味詩情
1.導入:讀懂詩,讀出詩里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詩的正式開始。詩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品味一番吧!
2.自讀自悟。
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3.討論匯報。
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織女是全詩的主人公。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調較為哀怨。
4.讀完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抒發你讀后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語呢?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傷感)
5.如果用一個詞語將詩中傳遞的情感描摹出來,你認為哪個詞語最合適?(板書:相思)
6.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詩歌,體會一下,詩歌借助了哪些語句來傳遞這份相思的傷感與哀怨呢?指名學生答。
(1)課件出示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指遙遠。今天這個詞語仍然富有生命力,我們形容路途遙遠,會說“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兩個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十分遙遠,都很明亮。
牽牛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使得主人公內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牽牛星真的離她那樣遙遠嗎?在詩句中有沒有其他的發現?
(2)課件出示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①“札札”是象聲詞,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出的響聲,給人一種靜謐中的雜亂之感。而“弄”這個字,是擺弄、撫弄的意思。一個動詞就透露了此時織女的心境,寫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寧的樣子。
②札札機杼亂人心,最是織女愁腸時。其實,《木蘭詩》中有一句與此句類似,同樣抓住了“機杼”這個意象,來寫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同樣是用有聲來襯寂靜,以有聲來傳悲情。
(3)課件出示詩句: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這三個字蘊含著一個“思”字,揭示了織女的內心動態。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織女悲苦內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終日勞作卻“不成章”。
③“泣”的本義是眼淚,特指無聲流淚或低聲地哭。“涕”也是指眼淚。
④“零”本是指雨緩緩而降,引申為降落、落下。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的織女淚。這里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讀。
(4)課件出示詩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銀河清澈且水不深,他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又能有多遠呢?
(5)課件出示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①“盈盈”寫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現水波的晶瑩,又能表現女子的魅力,還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令人回味無窮。“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兩情的象征。
②“脈脈”用來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的樣子。織女只能深情地凝望著對方,卻不能說話。
7.齊讀古詩。
8.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再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地說”的語言之美。
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又稱復字、重言。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方法。兩字相疊被稱為單疊,四字相疊被稱為雙疊。在本課中,運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6個疊詞。這些疊詞無論是用于描摹景物,還是刻畫人物、敘述情境,都在反復吟詠中創設出纏綿的意境。
9.指名讀詩,讀出疊詞的韻律美。
【設計意圖】詩詞的教學重點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關鍵處給予指導。最后緊扣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復品讀詩句,讀出詩詞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設計
9654;板書設計
第3課時
《十五夜望月》
9654;課時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并背誦古詩。
2.感受這首詩的畫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詩中抒發的感情。
3.學習生動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佳節里,我們會做些什么呢?(吃月餅,賞月)
2.圓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總是帶著些平日里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古詩《十五夜望月》。(板書課題)
4.交流: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中秋夜賞月的情景)
5.了解詩人王建。
課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王建是大歷進士,早年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并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所作《宮詞》百首,在表達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詩選自《王司馬集》。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展。思,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圓。
2.指導朗讀,讀準字音。
(1)第一句中的“棲”讀作“qī”,在這里是指“烏鴉在樹上休息”。
(2)“濕桂花”的“濕”是翹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盡”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
課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板塊三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十五夜: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2.指名讀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讀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今夜人們都望著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理解詩句,全班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讓學生帶著理解朗讀古詩。
板塊四精讀古詩,感悟詩情
1.為什么詩中寫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時節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農歷八月,也就是中秋時節盛開。
2.“人盡望”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描繪出了中秋之夜人們爭相賞月的情景。
3.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景物?為什么?
4.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冷”字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它是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冷”字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的。這兩句詩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情。
5.詩歌后兩句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鄉之情)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借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全詩營造了月圓人缺、靜寂孤苦的氛圍,抒發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有表現力?
“落”字更有表現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而“在”字則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8.齊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體展示從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邊望月等,學生根據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
10.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1.請同學們課下收集其他有關表達游子思鄉之情的古詩,并注明作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教學反思]
本課三首古詩皆包含著傳統節日的習俗。韓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了寒食節時皇城內美麗的春色和宮廷的生活場景;《迢迢牽牛星》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相見一次的故事,抒發了女子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繪了月朗風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1.讀中理解。
在古詩的教學中,朗讀和感悟古詩意境是重點。首先就要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在讀準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文中注釋理解詩句。
2.讀中感悟。
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讀出韻味,感悟古詩所傳達的情感。例如,在讀中感悟詩人韓翃借古喻今,對現實不滿的情感;在讀中感受詩人王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倍感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3.讀中想象。
讓學生通過尋找詩中描寫的景物,結合自身感悟和課件展示的美景圖等,再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在讀中想象,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感悟詩中的意境。
迢迢牽牛星古詩2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是中國一個充滿神氣色彩的古典故事。牽牛星即,在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詩小雅大東》已經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開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里,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可就因為這種傳說成為了人們羨慕而又傷感的神仙眷侶。
首先詩篇用字恰到好處,從“皎皎”、“纖纖”我們可以想到織女的美貌——“靜女其淑”吧。每一句詩詞都押韻,使詩本來的意境又有了新的升華。其次短短的五十個字卻寫出了一種由悲和淚交織而成的感情。“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難道“迢迢”的只有“牽牛星”;“皎皎”的只有“河漢女”嗎?前者“迢迢”不正說明后者從未斷過的思念嗎;后者“皎皎”不正映襯前者每到夜深人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那份苦楚嗎?挺喜歡“脈脈”這個詞語,將傷感似乎委婉卻又直接的宣泄出來。“斜昏脈脈水悠悠”同樣的傷感,同樣的意境,同樣的感受,同樣的刻苦銘心……
關于他們有太多的眼淚需要我們去流,感情需要等待、交流、付出……試想古代,牛朗好比流落在千里之外的不歸之人,織女則是一位美貌思婦。那種復雜而又多味的情感豈可能簡簡單單的就表達出來?然而此時最怕,的就是思念,就是等待。內心是多么的寂寞:也許是“腸斷白蘋洲”的傷痛,也許“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了吧……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她選擇等待!為愛等待!她的淚如雨般的灑落,因為太多美好的回憶又重新飛過她的腦海。她曾經為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放棄了一切,放棄了所有,她在等待!她已經記不得什么時候是別離,但她相信她的等待!
有人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但!浩瀚的“銀河”又怎可能“清且淺”?她也想邁步踏過銀河,可她發現一切都是徒勞的,也是沒必要的。因為他們的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彼此相伴著。“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所以即使一水相隔,也阻隔不了他們的情意,即使“脈脈不得語”,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只要彼此都好,一切也就夠了。秦觀在《鵲橋仙》也有這樣的感悟: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是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迢迢牽牛星古詩3
教學目標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新課:春色是美好的,人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樣,安靜美好。杜甫借花、蝶、鶯來歌頌春,一起背誦《江畔獨步尋花》。我們再走入春天的長安城去看看寒食節的景象吧。
2.知詩人,解詩題。
韓,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詩集》。
寒食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節的前1~2天,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
二、讀準字音,自學生字、詞語。
1.自學“御、暮”兩個漢字。指導學生從意義上區分“暮、幕”,從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讀詩,要求讀準、讀通。
3.再讀詩句,畫出停頓、重音。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一)連詞成句,讀懂詩意。
1.想想每個詞的意思,遇到不會的怎么辦?(查字典、看注釋)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節,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
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漢宮:這里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里指天子寵幸之臣。
2.把詞語連成句子,小組內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3.全班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二)展開想象悟詩情。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指名讀第一句。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書:飛花 御柳)
2.“飛花”是什么情景?“無處不飛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呢?(落花隨風飛舞,寫出了花的輕盈美麗。)
①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蘊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
②指導讀出花飛柳搖的美。
③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
3.交流寒食節有哪些習俗。(寒食節禁火、吃冷食。)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時,長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指名讀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說的?(板書:蠟燭 輕煙)
四、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1.補充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用自己的觀點去理解這首詩的含義。
2.寒食節民間禁火,而漢宮卻傳燭賜火,這說明了什么?
(皇帝特許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五、熟讀成誦,拓展延伸。
1.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課下搜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同學交流你自己的見解。
板書設計
寒食
以漢喻今
流露不滿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展示牛郎織女故事圖,提問:這是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跟這個故事有關的詩《迢迢牽牛星》。
3.板書課題,解釋題意。(選自《古詩十九首》。作者不詳,寫作時代大約在東漢末年。迢迢,遙遠。)
二、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借助拼音自由讀詩。同桌互讀,集體交流。指導學生讀好以下詞語。
迢迢(tiáotiáo) 皎皎(jiǎo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zhá) 機杼(jīzhù) 脈脈(mòmò)
2.重點指導書寫“素、章、盈、脈”四個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筆順。
3.熟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三、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1.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小組內交流。
2.全班匯報。
①匯報詞語意思。
迢迢:遙遠。
牽牛星:隔銀河和織女星相對,俗稱“牛郎星”,是天鷹星座的主星,在銀河東。
皎皎:明亮的樣子。
河漢:銀河。
河漢女:指織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銀河西。織女星與牽牛星隔銀河相對。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織機發出的響聲。
機杼:織機的梭子。
章:有花紋的紡織品,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幾許: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脈脈:用眼睛表達情意的樣子。
②連詞成句,交流每句詩的意思。
(看那天邊)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
(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正擺弄著織機(織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
(她思念牛郎,無心織布),因此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整幅布帛,眼淚像下雨一樣落下來。
銀河又清又淺,相隔又有多遠呢?
雖只隔一條清澈的河水,但他們只能含情凝視而不能用話語交談。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再讀古詩,與同學交流詩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織女與牛郎被銀河阻隔,不能相見的哀傷與不幸的情感。)
2.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織女的哀傷與不幸的情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五、熟讀成誦,拓展延伸。
1.熟讀成誦,小組交流:詩中的織女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美麗、勤勞、孤獨、哀怨、痛苦)
2.推薦閱讀《牛郎和織女》。
板書設計
迢迢牽牛星
牽牛星8596;織女星美麗、勤勞、
孤獨、哀怨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貼出圖片(一個寧靜、美麗的夜晚,一輪玉盤似的月亮高懸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可誦讀關于月亮的古詩)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一首關于月亮的詩《十五夜望月》。
二、釋題意,明作者。
1.十五夜: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許州(治今河南許昌)人,唐進士,曾任昭應丞、渭南尉。一生困頓,晚景尤其凄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后,詩風轉變,其樂府詩多方面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統治階級的暴行。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
三、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借助拼音自由讀詩。同桌互讀,集體交流。
2.重點指導書寫“棲、鴉”兩個生字,注意“棲”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橫。“鴉”是左右結構,注意書寫時筆畫的穿插避讓。
3.熟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四、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1.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小組內交流。
2.全班匯報。
①匯報詞語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棲: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濕:打濕。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思鄉懷親的思緒。
②連詞成句,感悟詩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著烏鴉。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院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家?
五、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文中寫了哪些傳統習俗?(八月十五望月)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2.再讀古詩,與同學交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鄉之情。)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熟讀成誦,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課下搜集描寫中秋節習俗的古詩或思鄉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
望月興嘆
教學反思
1.課前布置了搜集與古詩相關的資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古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2.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經過充分地朗讀,能體會詩文的意思,理解詩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