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下面一起來整理了關于琵琶行教案,歡迎大家瀏覽。
琵琶行教案1
教學要點:
學習《琵琶行》,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的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教師簡單串講,讓學生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明確: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弦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板書:
江心聆聽琵琶曲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后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二、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明確: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后的郁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凄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
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琵琶行教案2
.教案示例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鑒賞:
(一)范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注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么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么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弦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鑒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借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注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凄凄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凄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郁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鑒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注釋,初解文本;
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3.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1、 誰解琵琶聲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于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范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
琵琶行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詩歌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預習題:
1、借助《名師一號》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齊讀小序
2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3 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究竟是什么樣的音樂引起了作者共鳴,為什么他聽后會產生共鳴?我們先隨著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一起去欣賞一下琵琶女的彈奏。
四、鑒賞詩中的音樂描寫,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鑒賞第一段
1、一生讀第一段
2、具體分析:
時間 秋天的夜晚 地點 潯陽江頭 環境 蕭瑟
事件 設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涼
(注意:“別時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涼的心境。)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渲染凄涼的氛圍,奠定全詩的基調,為琵琶女的出現設伏,做好鋪墊。
3、齊讀第一段,體會凄涼。
4、鑒賞過程中需要強調的字詞。
瑟瑟、管弦、慘、茫茫、主人下馬客在船。
(二)鑒賞第二段
1、齊讀首句至“猶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場有幾個階段?(教師點撥)
引導回答:樂聲引人,尋聲問人,相邀始見。
3、“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突出樂聲之妙。
4、重點分析“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內心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強調的字詞 暗、遲。
6、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她終于露了半張臉,遲遲不肯出場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樣的音樂?讓我一起來欣賞。
根據其演奏過程劃分出不同階段。(老師點撥即可)
轉軸調音 未成曲調先有情 大家風范 出手不凡
聽者感受 弦弦掩抑聲聲思 抑郁不止 訴說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嫻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強調的字詞:思、信手)
7、鑒賞具體描寫部分
(1)一生讀
(2)琵琶女的演奏可謂精彩絕倫,詩人的描寫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如此難以描摹的音樂詩人是如何做到描寫的這么成功的?
思考討論:所寫音樂的具體特點,描寫音樂的表現手法。
學生分組討論,統一認識,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多媒體出示填表練習。
詩句 特點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濁重輕細 急促清脆 疊音擬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利 比喻摹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幽咽冷澀 低沉暫歇 比喻摹聲
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鴉雀無聲 繞梁不絕 環境烘托
(注意:老師要發問,強調抓住詩中重點詞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尤其要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中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結合)
(3)需要強調的字詞:間關、暫、幽愁、突出
小結:正是以上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難以捕捉,稍縱即逝的音樂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們同樣能夠領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聽第二段配樂朗讀,感受音樂之美。
結束語:琵琶女的彈奏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嗎?前邊提到:“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么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談論,我們下節課再講。
五、作業:
1 背誦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結合琵琶女身世說說琵琶曲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體會琵琶女的演奏。
板書設計:
濁雜輕細 清脆急促 疊詞擬聲
婉轉流利 歡快無比 比喻摹聲
仇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鴉雀無聲 繞梁不絕 環境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