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教案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于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于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茶館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曹禺《茶館》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禺《茶館》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梳理本劇的情節,明晰人物與時代的矛盾沖突。
2.鑒賞本劇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概括情節
2.鑒賞語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學生中是否有知道老舍的劇作《茶館》的,如果有,是否看過人藝的話劇《茶館》,如果看過,請同學簡要敘述一下故事情節。
1.老舍劇作《茶館》簡介——(課件展示)
【說明】
此處簡介只給學生展示劇作的第一、三兩幕,為的是讓學生進入到《茶館》的情景之中,引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在介紹時,應該盡量以客觀敘述為主,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以免先入為主。
2.誦讀,梳理情節,明晰卷軸式結構特點。(課件展示)
【說明】
在學生誦讀完后,讓學生對本幕劇的情節作概括?上茸寣W生大致敘述一下情節內容,然后根據展示的課件概括情節內容。
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相同的句式來概括同一表現內容的情節,比如“人民生活苦難”部分用名詞性詞組,而“黑暗勢力橫行”部分則用主謂短語,第三部分則是用對仗的句式。
不過不必拘泥于所給的答案,所給的答案只是參考,如果學生有概括的更好的,則應選用學生的概括。
學生的概括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純粹的客觀敘述,如:康順子的求工;另一種是加上了學生的感情色彩,如:“難民的哀告”。教師要注意到這一點。
課文《茶館》的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三幕話劇是老舍劇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國際文壇上也享有盛譽。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幕,說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事。這一幕沒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館老板王利發將它們穿起來。
教學目標:
A、全文目標:
1、理解獨特的藝術結構,矛盾沖突;
2、把握節選部分眾多人物的形象特點;
3、品味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及幽默風格;
4、激發戲劇欣賞的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B、課時目標:
1、理解作品的藝術結構特點及特殊的矛盾沖突;
2、精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發。
教學重難點:“卷軸畫式結構”、“人民與時代的沖突”。
教學設想:充分增強感性材料的積累,突破重難點;將臺詞朗讀與分析王利發這一形象結合起來。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舊知導入。魯迅小說的第三部分“茶客談藥”情節中,茶館是當時社會的縮影。老舍的戲劇《茶館》更是突出地表現了這一特點。
二、感知:
1、有關作者:“人民藝術家”老舍。
2、檢查預習:三幕分別反映了哪一時代?
3、引導通讀課文,了解第二幕劇情:
(1)問題引導:
第二幕出場人物眾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館”里出現?他們來“茶館”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過程中出現的?
(2)學生閱讀、思考、回答。
老師邊引導回答邊歸納劇情:
開場:王淑芬、李三、王利發三人對話。
揚州茶館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揚州茶館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揚州茶館教案1
教學目標:
1、自主認識生字新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主動積累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通過極具特色的“揚州茶館”,了解中國傳統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
3、繼續進行復述訓練,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紹“燙干絲”的過程。
重點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通過極具特色的“揚州茶館”,了解中國傳統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
2、繼續進行復述訓練,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紹“燙干絲”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師板書:館,讀后組詞
2、“館”什么意思?
3、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是——茶館(板書:茶)
4、“茶館”什么意思?
5、無論南方北方,茶館是極多的,今天課上我們去揚州,(板書)(提醒學生注意揚是提手旁)。
6、簡介揚州,這就是揚州著名的景點——瘦西湖。揚州在我國江蘇省境內,長江北部,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著名古城。今天我們去揚州看看那里的茶館。齊讀課題
7、課題揚州茶館邊有一注釋,誰來讀?
8、媒體出示朱自清圖片及簡介。師述:朱自清——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原籍浙江紹興。三代人定居揚州,他6—18歲在揚州生活了13年,對揚州充滿感情,故自稱“揚州人”。這篇文章原名叫《說揚州》,寫于1934年,記述了他在揚州生活期間的所見所聞,文章對于我們四年級同學來說太長,編者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加了個題目叫《揚州茶館》。
茶館(第一課時) 教案教學設計
作者郵箱:liuhui1000@163.net
教材分析:三幕話劇<<茶館>>是老舍劇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國際文壇上也享有盛譽。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幕,說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事。這一幕沒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館老板王利發將它們穿起來。
教學目標:A、全文目標 :
1、 理解<<茶館>>獨特的藝術結構,矛盾沖突;
2、 把握節選部分眾多人物的形象特點;
3、 品味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及幽默風格;
4、 激發戲劇欣賞的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B、課時目標:
1、 理解作品的藝術結構特點及特殊的矛盾沖突 ;
2、 精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發。
教學重難點:“卷軸畫式結構”、“人民與時代的沖突”。
教學設想:充分增強感性材料的積累,突破重難點;
將臺詞朗讀與分析王利發這一形象結合起來。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舊知導入。魯迅小說<<藥>>的第三部分“茶客談藥”情節中,茶館是當時社會的縮影。老舍的戲劇《茶館》更是突出地表現了這一特點。
《茶館》(節選)教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山東墾利一中 王同亮
教學要點:
1、鑒賞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課準確、生動、幽默而富于個性化的語言。
3、了解《茶館》戲劇結構和矛盾沖突的特點。
課時:2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熟悉課文,了解劇情結構
一、導入課文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里,為我們展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一個小“茶館”,并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茶館”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無論是花白胡子的低聲下氣,還是駝背五少爺的幸災樂禍,寫來都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讓我們不僅看到了那個時代群眾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們又看到了老舍先生為我們描繪的另一個《茶館》,它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三、簡介劇情(學生知道讓學生介紹,如不知道,由教師介紹)
全劇介紹:
《茶館》共三幕,各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處:信洋教的小惡霸,依仗洋人,神氣十足,連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錢有勢的人家為了一只鴿子,可以請來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錢糧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閑;朝中的太監總管不僅家中人生活奢華,而且還可以用高價買來妻子;農民和城市貧民卻賣兒賣女;常四爺談國事被抓;秦仲義雄心勃勃興辦工廠,工業救國。這種剪影式的描寫,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的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茶館 教案教學設計
10. 茶 館(節選)
老 舍
教學目的
1. 通讀課文,與曹禺的《雷雨》作比較,了解《茶館》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把握作者以特殊的戲劇沖突表現主題的方法;
2. 鑒賞鮮明、生動的語言,體會戲劇語言的動作性這一特點,把握人物的個性特征和豐富內涵。
教材分析
《茶館》共三幕,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和抗戰勝利后三個時期的橫斷面,采用人物帶故事的寫法,通過裕泰茶館由盛而衰的變遷,以及在茶館中活動的各種各樣人物的生活變遷,反映了前后半個世紀的社會風貌,展示了人們與舊時代之間的矛盾沖突。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難以為繼的情景。
教學重點
戲劇沖突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簡介老舍及其《茶館》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家庭里。老舍7歲上私塾,10歲進市立小學,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受古典文學熏陶,開始用文言學習作詩和散文!拔逅摹边\動后,用白話文試作短篇小說。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陸續寫出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3部具有諷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長篇小說,提供了現代小說史上最早的諷刺性的長篇體制。1930年春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夏,老舍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寫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說《駱駝祥子》,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七七”事變,他離別妻子兒女,輾轉武漢、重慶,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
茶館 教案教學設計
《茶館》教案
教學要點:
1、鑒賞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課準確、生動、幽默而富于個性化的語言。
3、了解《茶館》戲劇結構和矛盾沖突的特點。
課時:2節
小資料: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熟悉課文,了解劇情結構
一、導入課文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里,為我們展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一個小“茶館”,并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茶館”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無論是花白胡子的低聲下氣,還是駝背五少爺的幸災樂禍,寫來都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讓我們不僅看到了那個時代群眾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們又看到了老舍先生為我們描繪的另一個《茶館》,它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二、簡介劇情(學生知道讓學生介紹,如不知道,由教師介紹)
全劇介紹:
《茶館》共三幕,各寫一個時代。
《茶館》說課稿 教案教學設計
《茶館》說課稿
遼寧撫順二中 周景鳳
一、教材分析
《茶館》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學習中國現當代戲劇和外國戲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品味個性化和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把握尖銳集中的戲劇沖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樣在矛盾沖突的發展、變化中得到展現的。
《茶館》是本單元第二篇閱讀課文,這個位置決定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教學任務,又要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既要承擔教會學生鑒賞方法的工作,又要鍛煉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
《茶館》寫于1957年,是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峰。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蕩、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恫桊^》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后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