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陳子善日記

著名日記 時間:2018-02-05 我要投稿
【m.isangil.net - 著名日記】

  以下內容由YJBYS小編提供,如不符合你的要求,更多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陳子善

  在我看來,日記之所以是一種特殊的文字體裁,在于它原本是完全私密的,不加掩飾的,也不打算公開的,因而有可能更為具體地記錄當時的歷史語境和文化氛圍,更為真實地袒露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揭示兩者之間復雜的互動,許許多多不為后人所知的作者的交游、活動、觀點和著述,大大小小鮮活生動的歷史細節和世事線索,通過日記才有可能得以一一呈現。日記是時代風云和人情冷暖的投影之所在,能夠承載這種投影的文類并不多,日記恰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但是,正是由于日記具有相當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名人時賢的日記很少公開,很少引起關注。就中國現代文學史領域而言,1927年9月郁達夫《日記九種》的出版,曾轟動一時;

  1937年6月,上海《青年界》月刊又出版了“日記特輯”;但去世作家的較為完整的日記面世,則自魯迅始。 1951年3月上海出版公司據手稿影印了《魯迅日記》。馮雪峰在《〈魯迅日記〉影印出版說明》中強調這部日記是“研究魯迅的最寶貴和最真實的史料之一”,將其影印出版“完全為的保存文獻和供研究上的需要”。1963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第三輯又發表了《〈朱自清日記〉選錄》,王瑤在《題記》中也強調這些日記“關于他(指朱自清———筆者注)全生命活動中最豐富的三分之一多的真實記錄,如果都印出來,是非常可寶貴的”,可“作為了解和研究他平生治學為人的參考”。由此可見,學界對作家學者的日記一直十分重視,一直肯定它們的研究價值。

  我所見第一部系統研究作家日記的專著是包子衍的《〈魯迅日記〉札記》(1980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作者以幾乎大半生的精力研究《魯迅日記》,厚積薄發,出版了這部雖僅15萬字卻有分量的《魯迅日記》研究成果,書中把魯迅的新文學創作與日記記載互證的研究路徑,尤具啟發。作者在此書《后記》中特地引用了馮雪峰的話,馮雪峰主張研究魯迅日記“重點是在‘考’與‘注’”,頗有見地。其實,不但魯迅日記,解讀所有作家和學者的日記,考證注釋工作都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1980年代以降,隨著黃侃、胡適、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顧頡剛、吳宓、蘇雪林、楊樹達、宋云彬、蕭軍、夏承燾、夏濟安、郭小川、顧準、王元化等近現代作家和學者的未刊日記在海峽兩岸陸續披露,盡管日記長短不一,又涉及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容或也有所刪節(公開出版的日記有無必要刪節,一直存在爭議,贊成刪節者以涉及隱私不宜公開為由,我則主張不作任何刪節以存歷史原貌),都無不引起海內外學界的極大興趣,相關的研究成果接連不斷。余英時著《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對顧頡剛日記的精彩解讀,江勇振著《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對胡適早期日記的獨到分析,都在“考”和“注”上下足功夫,令人耳目一新。

  在這樣的文學和學術背景下,古農君與自牧君等合作,于十年前創辦了《日記報》(后改名《日記雜志》),倡導民間的日記寫作和日記研究,推動民間與學界日記研究者的交流,別具一格,堅持出版,意義非同一般。現在古農君又精心編選了“書脈日記文叢”四種,收錄海內各家圍繞日記和日記文學的各種著述,有評論,有漫談,有自敘,還有序跋,妙論迭出,足資啟迪。這不僅是對《日記報》創刊十周年的一個總結性的紀念,也為建構當代中國的“日記學”作出了新的努力。

  陳子善,作家,著名文學理論家。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致力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料,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近現代文學分會副會長、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魯迅日記手稿

  柳已青

  1946年2月1日,是乙酉除夕。西南聯大教師的餐廳中,有七個年輕人(自然是單身漢,沒有家室)圍坐一席,吃年夜飯。與抗戰時期的艱難困可相比,飯菜還算豐盛,有雞一只、蹄膀、豬肝、蛋餃四味。晚上八點過后,在這全家團聚的時刻,夏濟安、卞之琳、顧壽觀似乎感受到歡慶中的一絲傷感和無聊氣息,三人大嚼年糕,飲紹興酒,吃美國鮭魚罐頭和火雞,只有這樣,才能強烈地感受到生之歡欣和寂寥。

  人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自然容易引發個人感情的喟嘆。

  卞(之琳)補牙齒,酒后發牢騷云:少年掉牙自己會長,中年脫牙沒法長全,少年失戀,容易補缺,中年失戀才真悲傷。張某某之脫離他,對他真是一大打擊,痛苦不過偶然表露一下。想來在那除夕夜,他們在守歲時,都聊到了自己的戀愛情況。夏濟安說到了自己:“我平生只有單戀,并無戀愛,不足掛齒。今天我可以說一句:我并不在單戀,一切只待上帝安排。”

  原來,夏濟安正在單戀一位西南聯大的女學生,并將她寫在日記里。通常稱她為李彥L.Y.,在一段英文日記里也稱她為LeeYen,但同她通信時,卻很有禮貌地稱她為“李小姐”。據夏志清為哥哥夏濟安的日記寫的前言,1945年秋季開學的時候,夏濟安注意到班中的大學一年級新生李彥,那是10月9日那一天,從此傾心,日夜癡想。因為是懷著少年維特一般的心事,夏濟安沒有這個女生的回信或作文可收藏,只好把“學生選習學程單”小紙片貼在自己的日記中。小紙片上有李彥親筆手跡。李彥寫的幾個字,隔著60年代光陰,墨色已淡。但我們不難想到當年夏濟安的心思。

  單戀是痛苦的精神旅程,墮入情網,陷得很深。夏濟安連同異性攜手散步的經驗也沒有,不知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心。有一次,他竟然把李彥敘述她生平的作文,全文抄進日記中。在《夏濟安日記》里,我們可以看到夏濟安不斷地剖析自己的內心,拷問自己靈魂。李彥一個眼神,也會引發他內心的振顫。1946年2月6日,夏濟安的日記記載:“L.Y.坐在第一排,看見了不免又動心,發現一點:左手無名指上有一枚翡翠金戒,不知何所指。她好像知道我有意思,從不敢用眼睛正視我。”

  這樣痛苦而絕望的愛,純粹是柏拉圖式的,對方幾乎無任何回應。 1946年6月2日,夏濟安讀湯用彤的《印度哲學史略》,引起他的感傷,“印度的悲觀思想和我總很相投,我若這次戀愛不成,真想出家修行。”夏濟安左思右想,戀愛毫無辦法,他寫道:“這次戀愛所以實在是我靈魂上的大CRISIS。我不敢斷定它一定會成功,因為也許我注得應該修道,解脫塵世。”戀愛引起的精神危機,促使夏濟安產生出家修道、入山隱居的想法,他經常讀《高僧山居詩》。我們來看看他的精神徘徊的軌跡:“高僧詩中,除憨山(寒山)所作尚有生趣外,多寂滅之作。然憨山悲愿似不宏。下午看電影《居里夫人》,頗滿意。居里夫婦之戀愛處理得很可愛。”

  1946年6月6日,夏濟安抄錄了憨山詩一首,貼在自己日記的扉頁。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

  不知春上花枝

  這詩有出世超脫意味,以其詩自況也。

  夏志清認為,他對李彥的那種一往情深的苦戀,可能代表了真正浪漫主義的精神。他的浪漫主義里包含了一種強烈的宗教感:不僅濟安把愛情看得非常神圣,他的處世態度和哲學都帶有一種宗教性的悲觀。而這種宗教性勇于自省的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里,是絕少見到的。

  的確,《夏濟安日記》在文人和學者的日記中,也能占據一席之地。它沒有魯迅日記中的簡單和流水賬,沒有《胡適日記》中特意將情感生活過濾掉,也沒有郁達夫日記中舊式文人的習氣和頹廢。《夏濟安日記》是在夏濟安去世多年后,由弟弟夏志清整理發表,因為生前沒有想到要發表,所以絕對真實,沒有一絲一毫的虛榮和虛假。里面充盈的浪漫有苦澀的況味,也是令人感念,它留下一代學人的精神剪影和心靈畫像。

  柳已青:著名學者,文史專家。

  • 聯村聯戶民情的日記范文
  • 走訪困難戶民情優秀日記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