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則:情暖百姓
2月29日,官渡區、空港經濟區開展“四群”教育實施“幸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工程啟動。隨即,全區選派的716名“四群”教育工作隊員正式進駐各社區。在入戶走訪中,官渡區、空港經濟區“四群”教育工作隊員用“民情日記”,真實記錄收集了社情民意和服務群眾的思考感悟,引導他們從中幫民困、解民憂。
“四群隊員”架起“愛心橋”
“樟子溝到沙井社區需翻山兩座,兩山之間有一條河,河上有一簡易石板,是樟子溝村民及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如遇雨季,過河之‘橋’存在安全隱患。”這是官渡區駐大板橋街道沙井社區一名“四群”教育工作隊員,于3月16日寫下的一篇“民情日記”。
沙井社區樟子溝居民小組位于官渡、宜良和嵩明三地交界,由于山高坡陡,樟子溝與外界的聯系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經嵩明地界繞近40公里的車路,另一條則是需徒步1個多小時的崎嶇小路,平常村民到外讀書、趕集,都得走這條山路。而在山路途中,有一條小河,目前僅有一塊已斷裂的預制板搭用,對過往行人尤其是學生的人身安全存在較大隱患,雨季漲水時更加危險。
因此,建一座結實的橋是樟子溝群眾多年的愿望,但由于其經濟困難,地處偏遠,別說沒資金,就算有資金,沙土、石料、機器運送也是一個大難題。官渡區下派駐沙井村委會的“四群”工作小組進駐以后,入戶走訪得知群眾的這一情況,立即實地察看,并協同中鐵八局集團昆明鐵路建設有限公司進行愛心援助,在原址上修建一座由4個混凝蹲支撐的結實小橋,橋寬2米,長8米,投資4.5萬元,有效解決了樟子溝群眾出行難題。
“我的‘民情日記’,還感動了我身邊的同事。”一名來自官渡區工商局的“四群”教育工作隊員說。上周她回單位辦事,幾位同事無意中看到她在“民情日記”里記錄了5戶沙井社區困難群眾的情況,這深深觸動了他們,于是自發捐資2000多元,為這幾戶困難群眾送來大米和食用油。
“作為一名‘四群’教育工作隊員,應該做到與入戶摸底相結合,與群眾熱點、難點相結合,與業務工作相結合。”下派到沙井社區的“四群”教育工作隊員共4名,兩名來自官渡區工商局,另外兩名來自官渡區水務局,他們正發揮自己之所長,或準備在沙井培訓農村經紀人,為種植蔬菜的群眾暢通銷路,或積極為當地群眾籌資修建小水窖,為缺水嚴重的沙井解水荒之急。
第二則:修路
6月17日,星期一,晴
今天下午,我和縣委常委、縣紀委明斌書記,縣政府馮銳副縣長,帶領縣交通、財政、民政等部門的同志,經過2個半小時山路,來到了阿猛鎮水塘村民委大榔樹村,這個村距離我掛鉤的未通公路自然村大白洞還有近5公里,只有通過簡易山路到達,群眾出行只能靠人背馬馱。
這里離村委會所在地6公里,距離鎮政府所在地21公里,是苗族村寨,共有農戶35戶134人,勞動力70人,群眾收入主要以種植為主。全村國土面積0.75平方公里,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07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現有耕地216畝(人均耕地1.61畝),林地450畝。由于交通不便,發展比較落后,群眾生活十分困難,條件極為艱苦。
為了解決這個村通路的問題,我們組織當地群眾和部門在村口的空地上召開了群眾會,通過現場與群眾的交流,我感受到當地群眾修路、通路的愿望十分強烈,積極性很高。在會上,村民們紛紛表示:“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發展生產有補貼,基礎設施建設有支持,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現在我們都盼著通路了,這可是大好事啊,大家一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好路這條路,特別是有那么多的領導來關心幫助,我們更有信心了,不僅要把路修好,還要發展產業”。聽了群眾樸實的發言,我十分感動,我和一起參加座談會的同志都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紛紛表示盡力支持好這個村的建設,盡量整合資金支持,解決這兩個村的通路問題。會上,各級各部門共整合資金116萬元,讓大榔樹、大白洞兩個村117戶538人多年來的通路愿望有了資金保障。
在回來的路上,我心情很沉重。作為一縣之長,現在還有不通公路的村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還這么貧困的群眾,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像這樣未通公路的村寨,今年只有最后6個,雖然在年內可全部解決,但這只是解決了通的問題,以后的維護、暢的問題、群眾的脫貧等問題要如何解決在我腦海里反復出現,全縣1000多個自然村,這里我是到了,像這樣貧困的村寨又還有多少我沒到過,他們的生活過得怎么樣,一直在我心里糾結。要徹底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實現與全縣、全州、全省、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任重而道遠。當前,我們只有抓住國家扶貧開發和編制實施“三農”發展大規劃等機遇,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他們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幫助克服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堅定信心,發展產業,促進增收,讓他們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則:抗旱救災
云南的初春還是沒見雨點,我們鄉響應省委號召,跟廣大群眾一起決心打贏抗旱這場戰斗!
我們動員群眾成立戶與戶聯系的抗旱救災互助組。在鄉村干部和工作隊員的宣傳發動下,群眾在村間鄰社之間,自發以4戶至15戶為單位成立互助組,在背水、拉水及春耕生產中進行互幫互助,對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進行重點幫助,充分發揚團結互助精神,積極主動進行抗旱自救。
開展四群教育,結對幫扶獻愛心。把“四群教育”活動與當前抗旱救災實際相結合,該鄉按照“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教育“四群教育”,組織黨員干部實施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三深入”活動要求,結合當前抗旱救災實際需要,把435名縣、鄉村干部與1740戶貧困建立了聯戶檔案。干部職工進村入戶開展工作,在抗旱自救中積極幫助群眾出主意、想辦法,為群眾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自活動開展以來,共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850個,幫扶貧困戶1740戶,有效促進了當前抗旱救災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