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研修能提升教學的質量。初中化學研修日志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初中化學研修日志
1.化學教學設計的基本認識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觀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和決策。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將自己對化學課程標準的理解,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分析等加以整合,做出對教學的整體規劃、構想和系統設計,形成一種思路,對一系列具體的操作層面的教學事件做出整體安排,形成一個個體現一定教育思想觀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案。
2.教學設計的流程
依據學習主體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分析,進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定。
學習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對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這是從事新的學習的基礎。其二,對技能目標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習者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其三,對學習者所學內容所持態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所持的態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誤解
3.教學策略的選擇:
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的設計
選擇教學內容后,要為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核心活動和任務。任何核心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要與學習內容相適應,能夠承載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與技能,能夠落實教學目標。其次要與學生的經驗背景相一致,具有驅動性,能夠吸引學生,使其主動參與。第三,好的學習活動應當具有可生成性和價值性,學生完成此活動,能夠從中激發衍生出其他相關的可研究的問題,使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意向。因此,好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該是以一個活動為核心的一組活動,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又是為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
學習活動組織與評價設計
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的課堂上,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設計更是重要。探究活動是學生個體獨立完成,還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合作小組是兩人一組,還是四人一組,組內成員如何構成;小組進行完探究活動,如何進行交流活動,是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還是學生個體自愿發言;交流活動是一個專題進行完,再進行另一個專題,還是每個小組把所有的內容依次都匯報完;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認真設計。
4.教學過程及效果的評價與反思
教學活動實施后,要針對教學過程及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活動,這對于教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學效果的評價,最關鍵的是要看每一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進步。同時,教師要在教學設計方案中將教學實施的詳細情況進行記錄整理,特別是學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觀點,并且對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進行反思: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景的設計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學生的經驗,具有基礎性、現實性、現代性;學習任何和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否具有驅動性,吸引學生參與,是否探查了學生已有的相異知識,了解了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學習活動組織和管理形式的設計是否有效;教與學的材料的設計是否充分、適合等。
5.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設計
綜合而言,現代教學設計更加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習規律及心理特點,教學目標要求多元化;教學內容既要注重結構化,突出有意義的聯系,又要關注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教學過程則倡導以問題和任務為驅動、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的建構過程和學習活動;教學評價應與教學過程有機整合,采取促進學生發展的多樣化評價策略。
篇二:初中化學研修日志
初中化學的課改方向是“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下面我就化學教學工作,談一點自已的看法。
一、首先教師要控制住大局
雖然是探究型的開放性化學課,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的課,但也應該是井然有 序的課堂教學,而不是一亂糟糟的課,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各搞各的像一個市場,初中學生的自制能力本來就很弱,現在還把很多時間給他看,給他講,給他做。如果作為一個科任教師,壓不住課堂的話,不但上這個課沒有什么效果,而且讓他們有一種感覺就是上化學課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說閑話、就是可以開小差、就是可以鬧翻天的時間。這就與我們的目標越走越遠了。我們的目的只是讓他們輕輕松松的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知識,培養能力,了解社會。
二、其次教師要把提問題的權力還給學生。
最傳統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足一節課,學生只是在下面被動地接受,之后改變了很多,變成了老師以“提問啟發式”上課,學生終于有發言的機會,現在的課程改革則進了一步,讓學生自已提出疑問,再想辦法解決。有人說過,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你不一定有興趣幫他解決,但自已提出來的問題你肯定會有興趣、而且會想方設法來解決,人在生活中是這樣,在學習知識上也是這樣。我覺得化學課上應鼓勵他們提問題,各種奇里古怪的大自然問題生活生產中的問題都行,平時上課也是這樣,有相關的他們想知道的的問題讓他們提出來,而不是我提。當然,相應地,老師一定要多看書,多了解相關的知識,才能使自已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使他們被你的知識所折服。
三、再次,老師要敢干把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學生。
現在是一個信息時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個現代的人不是看誰記住了多少知識,畢竟能記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把最有用的知識搜集出來。有些他們自已能夠解決的問題你不一定要幫他解決,因為他們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結果,而是過程。他們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基本的枝能,基本的動手能力一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這個過程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說遠點甚至對他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學校里培養他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尤其重要。
篇三:初中化學研修日志
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化學課程必須體現啟蒙性、基礎性。一方面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化學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社會現象。化學新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關聯系;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初中化學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而且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研究化學會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一個人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一、協調師生情感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基礎
老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教學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學生做朋友,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對某科老師的情感和興趣,可以直接遷移到該科的學習上來。因此,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師生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閡,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交談,學生同樣會愛護你,尊敬你,會愿意與教師談心、交流思想。但是,通常由于“師”與“生”的界線和教師的“威嚴”,使很多學生敬而遠之,長此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就容易產生難以跨越的隔閡。這時,我們教師也只能進行教學,就無所謂育人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對學生的個性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二、上好第一節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本身就能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老師在上第一節化學課時,避開書本,講一些生活中喜聞樂見又與化學有關的現象,如“鬼火”現象,假酒案件,綠色食品等,并用化學知識予以解釋。讓學生覺得學習化學非常有用,化學知識高深莫測,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再做幾個化學小實驗,如“燒不壞的手帕”,“空杯生奶”,“魔棒點燈”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太“好玩了”,天天盼望上化學課,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認識化學的窗口,形象生動、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起學習興趣。首先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及時的吸引到所要觀察的關鍵現象上來,深入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講催化劑概念、氧氣、二氧化碳、酸堿鹽性質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如在講氧氣和氮氣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進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得出鑒別的方法。同時在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機會。學生通過獨立實驗,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另外,可根據教材內容,自行設計實驗,通過直觀有趣的實驗現象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活潑有趣,可設計小實驗或小魔術。例如,在講酸堿指示劑時,做一個“雨落葉出紅花開”的實驗;在講硝酸鹽時,做一個“火龍寫字”的小魔術。這樣課堂上學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對化學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聯系生活實際,強化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學生身邊存在許多化學現象。當他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些現象時,往往引以為自豪,感到滿足。我十分注意把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用途,從而強化學習化學的興趣。如在講授碳酸鹽時,教學生運用廚房的用品除水垢,運用所學物質的性質來辨別生活中的真與假(真假黃金,真假自來水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水華現象、酸雨、溫室效應、開啤酒冒泡等)。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導學生去分析,使學生邊學邊揭開生活中的一個個謎,從而產生極大的喜悅,轉化為強大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