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
老有所養
袁伏二村最高壽的老人叫紀美容,今年已有91歲高齡了。老人有三個兒子,五個孫子,大兒、二兒已先后去世,現還有一子。由于家庭困難等原因,多年來兒子幾乎就沒有管過她老人家,每月頂多供給數量極為有限的大米,柴、油、鹽都靠自己去找,生活缺少基本保證。
當我們了解到老人家的現實窘境后,立即與村干部商量采取幫扶措施。一是村干部專程上門做其子女工作,明確指出贍養老人既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又是道德要求的義務,否則人倫何在?二是實行一對一幫扶,明確一名村干部長期結對幫助,及時掌握老人家的生存狀況,提出解決的措施辦法;三是制定幫扶措施,將老人納入民政救助對象,從衣、食、住三個方面解決生存的基本之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紀老人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3月24日
“我差錢”
穿過袁伏二村寬闊的街道,越過大畈上肥沃的田疇,跨過鐵金港大橋,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就出現在我們眼前。豬在欄中歡叫,魚在池中跳躍,這就是湖北省科技示范戶大冶市袁伏二村袁致強的養殖場了。
主人今年48歲,壯實的身材充滿了干勁,細小的眼睛中流露出不易覺察的精明。該場始建于2007年,現有標準豬舍5棟,3000平方米,精養漁池200多畝,累計投資近200萬元,年出欄牲豬1200頭,產魚10噸,年產值150萬元,年利潤20萬元。追溯發展史,該場完全是在國家20萬元幫扶資金的基礎上,靠勤勞起家發展壯大起來的。當說到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時,他連聲說好;當我們問及還有什么困難時,他稍微沉思以后說:最怕的是風險,最缺的是資金。
據主人介紹,去年一場大水淹沒了整個養殖場,豬死了,魚跑了,損失20多萬元,年終一算賬虧了十幾萬元,他深深地嘆息地說:“政策好,人努力,就是年成不順啊。”
當談到以后的打算時,袁致強的眼中盡是期待和希望。他說:養殖場的整個基礎設施都已配套完善,技術經驗也基本過關,生產經營渠道也已打開,現在缺乏的是上規模、上檔次,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錢字。他充滿希望地說:我只要再有50萬元的投資,我的養殖場完全可以變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