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同志雖然已經逝去,但他樂于助人的精神仍然長留在許多人心中。下面學習雷鋒日記活動新聞稿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歡迎瀏覽。
“羅大姐!我家燈泡不亮了,能不能幫我換下?”住在洪城路社區10棟的張阿姨不好意思地再一次找到在社區巡邏的羅三蓮。“好好好,我馬上就來。”即將巡邏結束的羅三蓮滿口答應,隨后打電話對家人說:“又有居民需要我的幫助了,我去去就來。”。而家人也早已習慣她“風風火火”的性子,并表示她這種“來者不拒”的性格盡管有時候令家人頭疼,但是也讓家人非常驕傲。
組建義務巡邏隊 20年風雨不改
羅三蓮是一名普通的社區居民,1996年退休的她生活算不上寬裕,卻真正是一個“熱心”的人,看著社區里有人亂丟垃圾、誰家著火了都會熱心地管起這些閑事兒。對社區有著一份責任感的她,經過1年的堅持組織起了10余名像她一樣的退休老人,成立社區義務巡邏隊,幫助鄰里修水管、換燈泡,時刻關注著社區的防火防盜。社區窨井蓋是否破損、鄰里間生活瑣事、社區衛生打掃等都是巡邏的重點。
雖然這些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但為社區居民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社區主任陶媛媛評價羅三蓮:“有了羅大姐這么一支巡邏隊,社區環境好了很多。從96年至今剛好20年,巡邏隊風雨不改為社區服務,已然成為社區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家人從“不理解”到“支持”
“我在社區散步,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會上前勸說,看到誰家自行車倒了會想上前扶一把,我覺得這是一份責任。起初家里人會勸我不要多管閑事,但我每次成功勸說別人,或幫助到別人時,我心里都很有成就感,那時我發現退休之后的生活不僅不單調,還很精彩快樂。”盡管每天忙忙碌碌,但羅三蓮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盡管自己“助人為樂”的行為遭到家人反對,但羅三蓮還有些管事“上癮”了,哪怕平時走在小區里,遇到別人爭執,也會上前勸說一番。有一次,社區里有兩人因騎自行車相撞大打出手,在她的勸說下,兩人最終握手言和。“其實,有時很多人和事,就是需要中間有個人說上那么一兩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羅三蓮說,家人常抱怨她有點多事,但她不覺得,“社區是個大家庭,需要我們多一些熱心”。
羅三蓮笑著對記者說,當時自己一個人在社區定時巡邏,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幫,看到不文明現象就勸,就這樣堅持了一年。受到羅三蓮的感染,許多居民也加入了進來,逐漸形成了一支義務巡邏隊,每天定時巡邏,90年代末會“敲鑼”,除了提醒社區居民防火防盜還會準點報時。
“起初我們很反對,但后來發現小區的居民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居民們,每次聽到居民們贊揚她就會很自豪,到后面每天下午5點聽到她組織的巡邏隊報時,就知道應該吃飯了,漸漸已經變成了我們的習慣。”羅三蓮的家人對記者說,到了“00”年代,敲鑼提醒的方式,發展成了擴音器。看到小區居民紛紛給予好評,家人現在也完全支持羅三蓮的工作。
居民心中的“雷鋒姐”
2006年有一陣子小區的井蓋時常被人偷走,買了新的又被偷走,有居民、小孩經常踩空。為了社區居民的安全,羅三蓮組織巡邏隊每晚輪流值班守夜抓偷蓋賊。
巡邏隊員聶瑞生學著當晚的聲音告訴記者:“記得一天晚上,輪到我值班,我睡在客廳沙發上,凌晨2點多,聽到樓下傳出咚咚咚聲,我就立即套上衣服沖下樓,看到一個黑影在搬井蓋,立即大喊抓賊啊!我這么一喊小區的居民都紛紛下樓,羅隊長是第一個沖下來的,我們一群人一擁而上將賊抓住送到了派出所。”
2010年,巡邏隊巡邏至14棟4樓時,發現一戶居民家中冒著濃煙,上樓敲門無人應答,于是羅三蓮與巡邏隊員分頭行動,一路報警求援,一路召集居民救火并通知戶主,最終火被撲滅,因為發現及時免除了一場危難。
“2014年,我和羅隊長在社區巡邏,發現小區的自行車棚因電動車充電器短路引發了火災,發現后我們立即報警,消防隊員趕到現場救援,最終因為及時發現,沒有導致人員傷亡。”巡邏隊員謝大姐告訴記者。
“學雷鋒”精神 發揚“正能量”
不僅如此,羅三蓮還擔負起“社會監督員”的責任,小區路燈不亮影響居民夜間出行,她喊修理人員來維修;雨天道路積水,她就聯系人及時排澇。慢慢地,“女雷鋒”這個名號響亮起來,面對“女雷鋒”這個稱呼,羅三蓮說:“雷鋒不敢說,但活到老學到老,不如就叫‘學雷鋒’吧。我這個歲數,做志愿者就是圖個健康、快樂,志愿者越做身體越好,心態也越好。你看我已經71歲了,卻一點都看不出來,這就是做志愿者的好處。”
巡邏隊的出現,使得社區治安良好,受到社區群眾的普遍認可,紛紛點贊。大家都說,有了巡邏隊,小偷都很少見了,住在這個小區真的太安心了。老人們按照要求,每天不定時地在社區巡邏,成為社區安全的護衛者。居民吳女士自豪地說:“看著這些可愛的老人佩戴紅袖章在社區里走來走去,就特有安全感,我也被他們‘學雷鋒’的精神所感染,想退休后加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