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陋室銘原文的翻譯及注釋

時間:2024-08-22 08:02:16 賽賽 陋室銘 我要投稿

陋室銘原文的翻譯及注釋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原文的翻譯及注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原文的翻譯及注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題目:選自《全唐文》。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1) 在:在于,動詞。

  (2) 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3) 靈:神奇,靈驗,這里作動詞,顯現靈驗。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詞,這。是: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

  (5) 惟:只。

  (6) 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聲名遠播。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遠的香氣,古代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上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說明來拜訪劉禹錫的人少。草色入簾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態,渲染了恬靜的氣氛。

  (8)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學識淵博的學者。鴻:通“洪”,大。儒:有學問的人。

  (9)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10)調(tiáo)素琴:調,彈奏,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泛指佛經。

  (12)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音樂。

  (13)之: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14)亂耳:使耳朵擾亂(使動用法)。亂:使……擾亂

  (15)案牘(dú):官府的公文。

  (16)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17)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1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呢?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著“君子之居”的意思。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譯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龍就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在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人,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就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創作背景

  《陋室銘》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賞析

  《陋室銘》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銘文。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它單純、簡練、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詩,充滿了哲理和情韻。

  開篇幾句從《世說新語·排調》“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翻出新意,運用詩歌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興陋室,“有仙則名”、“有龍則靈”則比興陋室之德。“這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頗有哲理詩的精警和含蘊。作者自遠而近,次第寫來,以并列句式造成順流直下的氣勢,隨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覺妙語如珠,勝意迭出。這兩句從《尚書·周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聯想得來,強調以德自勵,確為一篇之主旨與警策。寫陋室之陋是為了襯托室中主人之賢,而寫室中主人之賢,正好說明陋室不陋,這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關系。以下寫室之內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離“德”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室內外之景,妙在精切地傳出陋室的佳處,以詩的語言表現詩的意境。“痕”、“色”二字,變概念化的“苔”、“草”為可感、可視的具體形象。“上階”、“入簾”,化靜為動,寫出“苔”、“草”的神態,又將外景引入室內,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機,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綠”一“青”,色彩鮮明,更映襯出陋室的閑雅、清幽與別致。這兩句為敘寫陋室中的人和事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中人,側重寫與朋友的交往,借以顯示作者身份的高貴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四句寫室中事,表現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見作者行事不陋。“調素琴,閱金經”,見出陋室生活之清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顯出陋室生活之安適。一個超然物外、體靜心閑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寫室中之人心閑體靜,襯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寫他的勤于修德,則揭示陋室不陋、令名遠播的原委。從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單行,后二句駢儷偶對,駢散相間,頗具韻律美。從寫法上看,一二句從正面說,三四句從反面寫,正反結合,且“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又形成呼應和對照,頗見文思之巧。

  最后引證古人、古跡、古語作結。把陋室比作諸葛孔明的南陽草廬、揚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則說明自身的志趣與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應上文“惟吾德馨”,又隱含君子居住其內之意,妙在機趣橫生,不露自炫之跡。上下古今,渾然一體,包含著無限的情興和深長的韻味。

  《陋室銘》不足百字,篇幅極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淺水相襯,與諸葛廬、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賢人、今之鴻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廣闊,蘊含深厚,有咫尺藏萬里之勢。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龍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襯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賢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敘述、描寫,有抒情、議論,有染有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敘述描寫,是染。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議論,是點,畫龍點睛。點染結合,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

  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對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齊而又富于變化,文字精練而又清麗,音調和諧,音節鏗鏘。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中唐文學家。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進步政治改革遭到失敗,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等官職,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他長于詩文,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傳世。

  文學成就

  詩歌內容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受道家影響,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同樂天登棲靈寺塔》,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浪淘沙詞》、《西塞山懷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詞》二首之一。

  作品風格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并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后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絕句,也是別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詞》,全詩一反傳統的悲秋觀,頌秋贊秋,賦予秋一種導引生命的力量,表現了詩人對自由境界的無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劉禹錫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后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煉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后輩業詩,即須有據,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越中藹藹繁華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后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在詩里,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實、未來在這里的交融。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辭賦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并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并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里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于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

  由于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于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著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系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論說文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一是專題性的論文,論述范圍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哲學論文如《天論》三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指出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并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論”產生的社會根源,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論文如《答饒州元使君書》、《論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都征引豐富,推理縝密,巧麗淵博,雄健曉暢。二是雜文。一般因事立題,有感而發,如《因論》七篇;也有的是“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如《華佗論》、《辯跡論》、《明贄論》等。這些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托古諷今,抨擊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劉禹錫認為自己所長在“論”,韓愈所長在“筆”(《祭韓吏部文》),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論文的重視。劉禹錫的散文,與他的詩歌一樣,辭藻美麗,題旨隱微。柳宗元說他“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為深中肯綮的評價。

【陋室銘原文的翻譯及注釋】相關文章:

《陋室銘》原文及注釋翻譯01-29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04-12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注釋04-30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翻譯、譯文、注釋、賞析05-08

《陋室銘》原文及注釋03-10

《陋室銘》原文注釋07-29

《陋室銘》原文及注釋譯文01-31

《陋室銘》原文注釋及賞析07-13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及注釋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