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09-28 記者 吳苾雯
在湖北黃岡采訪時,有人建議我去某中專學校看看,說那里因招不來學生,早已關門了,牌子雖然還掛著,卻是空殼學校,為了生計,校領導和教師都紛紛外出打工去了。
市場是無情的,它像一把不斷搖動的篩子,篩去個小體弱的,留下身強力壯的。要想逃脫被篩掉的命運,首先得使自己強大起來。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為了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同時也為了減緩高考的社會壓力,國家制定了對初中畢業生實行分流的策略。借著這股東風,中專學校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截至1997年底,全國普通中專學校(不含中師)已達到3251所,在校生達到374.32萬人,比1992年增加了200萬人。有些地方,縣縣辦衛校、辦財校,有的城市僅糧食學校就辦起4所。湖北某縣級市,城鎮人口不到10萬人,卻一下辦起了20多所中專,有的學校在校生只有幾十人。
盲目發展的后果是:中專學校設置重復、點多面廣;規模過小、效益不高;有的專業供過于求,就業出現危機。
于是,一場一直延續至今的惡性競爭開始了。有的學校將招生指標分解到教師,完不成任務拿不到工資;一些學校為了搶奪生源,互相攻擊、互相拆臺;有的學校不惜用高額回扣雇請社會人員拉生源,甚至出現了以拉生源為業的“招生經紀人”。
2001年暑假,某中專學校動員全體教職員工去外地拉生源,并實行指標包干,少招一人罰款600元。結果,不少老師被罰,這一年學校僅招生業務費就花去100多萬元,將新生交納的學費填進去,還虧損30多萬元。
像這樣的學校,當然會被市場這只篩子無情地篩掉。
記者在湖北、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采訪,發現這些省市幾乎都經歷了一個大調整階段,指揮大調整的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90年代中期,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達到500多所,而校均規模卻只有200多人。當時,上海市的產業結構已逐漸由第二產業為主轉向優先發展第三產業,而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卻仍然固守著原來的專業和教材,延續著過去的教學模式和培養目標。于是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一邊是大批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邊是許多新興行業人才奇缺。
市場發出了信號:不調整沒有出路。上海市決定重新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重新調整專業設置。在布局結構調整中優先發展三產類學校,在重點專業建設評審中優先支持社會急需專業。通過重組、兼并、淘汰,500多所學校調整至目前的200多所,校均規模由過去200多人增加到1200多人。通過優化專業結構,三產類專業比例為56.8%,二產類專業比例為40.1%,一產類專業比例只有3.1%。調整后的專業結構基本上適應了上海市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在江蘇,市場以另一種方式發出了調整的信號。
80年代,江蘇南部地區鄉鎮企業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實用型技術人才,各類中專學校應運而生。但是,進入90年代以后,一些發展壯大起來的鄉鎮企業經過改制和設備更新,無論是管理模式,還是生產技術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危機在中專學校開始顯現。由于一些中專學校專業設置重復,造成有些專業的畢業生供過于求;由于一些學校設置的專業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在社會上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整合中專教育資源、調整中專專業結構勢在必行。
從去年開始,江蘇省打破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實行區域內整合、總體上優化,相繼撤消、合并了200多所中等職業學校,使中專學校校均規模由過去710人上升到1180人。他們還根據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需要,撤消、合并了43個專業,新增了31個社會緊缺專業。與此同時,他們以骨干學校為龍頭,吸納行業、企業職業教育資源,組建產學研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集團,實行師資、設施等資源共享,不但提高了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益,而且建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通道,使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工廠”。
一位中專校長深有感觸地說:“中專改革是市場逼出來的,誰跟著市場走,誰就獲得了發展生機。”
常州工業學校是一所依托紡織行業辦起來的中專。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紡織行業遭遇冬天,企業紛紛關停并轉。學校面臨生死抉擇。在對國內國際市場變化進行充分調研后,學校提出了“立足紡織、超越紡織、服務社會”的全方位發展思路,在辦學路子上,不再恪守行業框框,先后向機電技術、環境保護、營銷管理、計算機應用、工藝美術等寬口徑領域伸出發展觸角,現有的28個專業中,跨行業、寬口徑專業達65%以上。
他們認為,中專學校“要像企業抓購銷一樣抓招生和就業,要像企業抓產品開發一樣抓專業調整”。在這種思想認識指導下,他們提出了“市場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產品開發---專業開發”拓展市場,以提高質量占領市場,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一切都跟著市場走。學校先后開設了市場急需的產品設計與工藝專門化、紡織品整理與測試、計算機應用維護、模具設計與制造等12個新專業
[中專學校面對市場走向何方?]相關文章:
1.中專學校年終總結
10.走向成功的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