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政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培養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詞的表現手法。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點]
1.反復閱讀,背誦詩詞。
2.鑒賞分析,理解意境。
3.細研體悟,領會主旨。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導讀,把握節奏停頓。
2.自讀,理解詩句大意。
3.研析,領會詩詞意境。
4.誦讀,背誦詩詞全文。
媒體設計
1.錄音機、范讀帶。
2.投影儀、配畫面。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辨識體例,了解出處。
2.導讀詩詞,體悟節奏。
3.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實施步驟
一、導語設計
文言詩詞,在古代文學長廊中,是一顆顆璀璨明珠,光彩奪目;優秀詩人,胸襟豁達,深受我們喜愛,如杜甫、李賀、陸游、龔自珍等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們的詩詞。
二、解題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為:被。歌:詩的體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風所破壞。
(2)南園
見注釋,既為所居地,又是組詩名。
(3)夢江南
詞牌名,又名望江南、憶江南、江南好。
(4)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作:起。
(5)己亥雜詩
詩集,寫于己亥年(1839),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三、研習課文
1.看注釋,填文學常識表,訂正:
2.導讀詩詞,體悟節奏
(1)播放朗讀帶,生靜座閉目聆聽。
(2)再放朗讀帶,繼續體味節奏、停頓。
師板書或投影如下詩句,生試畫節奏,然后訂正為:
A.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B.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C.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D.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
(3)師或生范讀(生可一人一首),畫出生難字詞,提示如下:
號(háo) 重(chóng) 坳(ào) 燥(zào) 衾(qīn) 庇(pì) 兀(wǜ) 暉(huī) 蘋(pín)戍(shù)
3.整體感知,串講詩詞
(1)結合注解,了解詩詞大意。
(2)口述大意,相互補正。
(3)投影畫面,反復體味。
四、作業
1.熟讀詩詞,提問質疑。
2.畫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的停頓節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研析詩詞,領會情趣,反復吟誦,把握手法。
實施步驟
一、齊讀詩詞,領會意趣
二、研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質疑字詞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么。
嗚呼:感嘆詞,哎。
(2)實詞(活用)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刮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2.全詩段意
(1)秋風破屋……慘
(2)群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愿
3.思想內容
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體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4.關鍵語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5.藝術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
6.歸納總結
板書設計
7.作業
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讀背詩詞,領會情懷。
2.繼續研習,注意手法。
3.歸納小結,明確中心。
實施步驟
一、研習《南園》
1.讀背全詩。
2.指導閱讀。
3.關鍵詞語。
南園:既是居地,又是組詩名。
體例:七絕。
上:登上,動詞。
若:哪,疑問代詞。
[板書設計]
二、研習《夢江南》
1.讀背全詞。
2.指導閱讀。
3.要點擷錄。
[板書設計]
夢江南
溫庭筠
詞牌名,又名望江南、憶江南、江南好
溫庭筠,花間詞派的開創者
三、研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讀背全詩。
2.指導閱讀。
[板書設計]
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意思:辭官回鄉仍思為國效力,希望有新奉獻的思想。
四、研習《己亥雜詩》
1. 讀杯全詩
2. 指導讀析
3. 內容擷要
[板書設計]
五、小結
五首詩詞中有四首詩,共同點:
1.均為七言;
2.均是寫景詠懷之作;
3.均發憂國憂民之志。一首詞,是花間派代表人物之作,思親之意情真意切。
六、作業
1.試談談《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愛國情調。
2.《己亥雜詩》的心境有幾種?名句及其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南園》充滿豪情,壯懷激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凄哀托夢,戍國情切。
2.述愁,吟愿,抒情,達意。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借喻作者雖然辭官,不在政壇,但仍思為國效力,希望有新奉獻的思想;
方案二
改變方案一的總體思路總一分一總式為分一總式。
實施步驟
1.先上方案一的第2課時、第3課時,再上第1課時。
2.字、詞同方案一,分解到第2課時。
3.文學常識表調到第3課時與第2課時末的小結連接。
方案三
選摘余映潮老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多角度教例。
教例簡述
課型、教學設計:讀讀、講講、議議。
教學設計思想:巧變角度,使課文講析始終富有吸引力。
角度之一:反復誦讀,概括全詩的段意。
角度之二:分組誦讀,用四字句概括全詩的情節脈絡。
明確:風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搶茅,呼喚不得;嬌兒受凍,夜雨侵迫;思得廣廈,大庇寒士;若見此屋,凍死亦足。
角度之三:分段誦讀,講析字詞、結構、寫法、主題。
明確:第1段描寫風的狂態,分析風聲、風力、風勢及“飛”、“雨”、“掛”、“飄轉”、“沉”等動詞。第2段描寫群童的惡作劇,咀嚼“嘆息”中蘊涵的豐富內容。第3段寫夜雨驟至,分析天之昏黑、氣候之冷、家境之貧、夜雨之密,體會詩人如何在風雨飄搖之中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煎熬。第4段抒發詩人的希望,分析詩中表達出的深沉、激昂、堅決的救世濟人的熱情。
角度之四:全文背誦,探討詩人在詩中的情感發展脈絡。
明確:焦急的心態--茅屋被破壞;氣憤的心緒--連頑童也與己為難;凄苦的心情--嬌兒受凍和寒雨不斷使他感到困厄不安;高尚的心境--推己及人,愿意舍己為人而至死不悔。
角度之五: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別有新意的理解。
明確:
“唇焦口燥呼不得”可理解為“由于喊得唇焦口燥而不能再喊”;
“惡臥”不僅僅只是指睡相不好,它的含義是指孩子在冰冷潮濕的被子里翻來覆去睡不安穩;
“秋高”似乎可以理解為秋季天空高遠遼闊;這首詩使用了“開門見山”開頭法和“引申升華”結尾法……[備教資料]
●索引①: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編
●索引②:
《語丈同步預習設計》米慶身,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0年3期P40
●索引③:
《答疑釋難》朱乾坤,《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1年3期,P42-43
●索引④:
《中學語文單元能力綜合檢測》高志畢、趙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2年1-2期P91
●索引⑤:
《單元教案》何養浩,《語文教學通訊》1992午4期P41
●索引⑥:《高中第二冊四單元教學思路》謝貞祥,《語丈教學與研究》1994年4期P12
●索引⑦:《“一課一法”學用指導》蒲銘,《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4年4期P40
●索引⑧:《創新教學設計》鮑志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320m年1-2期P84
●索引⑨:《中學語文板書圖示辭典》,何永生主編,P190
●索引⑩:《中學語文教例品評》,余映潮編著,武漢出版社P201-202.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6月
[詩詞五首(初中第五冊第五單元)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 詩詞五首教學課件
2.《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7.關于唐詩五首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