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精華帖:http://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117
伊恬
近日和我的一個朋友(我們學校一個高中語文老師)討論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問題,為與他辯論而做此一文,望各位老師指教。
自古以來論杜甫,離不開杜乃“詩史”之語。引入西方話語后,在他身上就多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大標簽。從此,他和李白兩人便鼎立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①的兩座高峰之上,遙遙相望。然而,他們在這“主義”上確實是毫不相干么?他們生于同一時代,他們之間的友情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傳為佳話,若相互之間毫無影響,倒是有些不現實了。筆者此文,便嘗試發掘并分析杜詩中的“浪漫主義”。
誠然,從創作方法上來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就是現實主義。杜甫有他獨特的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為了真實地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他需要采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這是形成他的特色的內在原因。然而,綜觀杜甫每個時期②的代表詩作,便不難發現“浪漫主義”的影子。
早期的浪漫主義
二十歲時,杜甫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游齊趙時,曾先后和蘇源明、高適、李白等人有時呼鷹逐獸,打獵取樂,有時登高懷古,飲酒賦詩,并和李白結下了兄弟般的友誼。在這長期的壯游中,詩人接觸到我們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從而為他早期詩歌帶來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詩作代表可為《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于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到洛陽應進士考試,結果落第而歸,于是在北游齊魯的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詩人通過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繪出一幅蒼茫開闊的“泰山圖”。詩中勾畫出泰山磅礴的氣勢,蒼翠蔥郁的景色,以及詩人自己坦蕩的胸襟。在描寫手法上,詩人運用了夸張、渲染、虛實相映等浪漫主義風格中常見的技巧,由景及情,又由情及景。全詩縱橫跌宕,開闊明朗,音節鏗鏘,氣格雄渾。其結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流露了詩人對一切事業的雄心壯志。
由于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現實,因此,這是他的創作的一個準備時期。這個時期明顯的浪漫色彩,也只是現實主義的前奏。
現實主義中的浪漫主義
杜甫是一個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這就決定了他的現實主義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因此在他的某些敘事兼抒情的詩中往往出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鳳凰臺》③、《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④等名作都是較突出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而最為突出的代表可謂《洗兵馬》: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蒲萄宮。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
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
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
征起適遇風云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復道諸山得銀甕。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清河頌。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
詩一開始就以飄風急雨的筆調寫出了大快人心的勝利形勢,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中興:“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但一面又以唱嘆的語氣提醒統治者要安不忘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并幽默地諷刺了那些因人成事、趨炎附勢的王侯新貴:“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也沒有忘記人民的生計:“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詩的結尾更通過“安得壯士挽天河”的壯麗幻想,提出了“凈洗甲兵長不用”的希望。全詩基調是樂觀的,氣勢磅礴,色彩絢麗,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但又兼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王安石選杜詩以此詩為壓卷,是有眼光的。
一個詩人的創作風格,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素制約著的,而其中起的作用最大的,必然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時代所決定的人生經歷。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杜甫經歷了所謂開元盛世,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部過程。杜甫的一生是和安史之亂前后二十年間那“萬方多難”的時代息息相關的。尖銳而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僅造成人民的深重災難和國家的嚴重危機,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層。長期生活在人民中間,最終使他離開了浪漫主義而逐漸攀登上現實主義的高峰。他給我們描繪出了那整個苦難時代的生活圖畫,也不愧“詩圣”的稱號了。
注釋:
①在文學藝術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
②杜甫一生約可分為四個時期。35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游時期。走向現實主義,是從第二期(35到44歲)長安的困守開始的。這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從45歲到48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759年7月開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了一千多首詩。
③鳳凰臺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http://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117
[淺析杜詩中的浪漫主義(論壇精華帖)]相關文章:
2.美術論文:淺析美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5.論壇演講稿范文
6.論壇會議邀請函
7.論壇嘉賓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