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育在自由與限制之間

發布時間:2016-1-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者: k12網友  談永康 - xingtan 

  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本質或根本目標。然而把這個“促進人的發展”往深里想,就面臨著問題:一方面是依據個人愿望、能力、天賦等盡情個性發展的人;另一方面則是國家(體現在課程設置與教科書編寫等)依據需要的人的標準來塑造人,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無疑,學生在這種教育中不太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完全根據自己的稟賦來自由發展。一個是教育中最大的自由,一個是教育中最大的限制,落實到學生身上,就是發展的兩難問題。對很多學生來說,這不大會成為問題:學校讓學什么,我就學什么;教師怎樣要求,我就怎樣做。所謂的自由發展,不過是個人在學習后所剩的時間碎料里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這也就是現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大多數。但對少數人來說,這種矛盾會發展、強化甚至尖銳起來,典型的例子有韓寒。韓寒在1999年《萌芽》雜志和全國七所著名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成績顯赫:所送作品《書店》《求醫》《杯中窺人》均獲好評,《杯中窺人》還獲一等獎。此后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零下一度》。就是這樣一個文學天才,7門學科高掛紅燈,連語文成績也是剛及格。這種沖突用韓寒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全面發展最可能導致全面平庸”“就我而言,理科已經對我完全沒有意義,盡管它對時代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韓寒最終選擇了休學的方式盡自己的個性來發展。對此,有人相信韓寒有這個能力,也有人表示擔憂,理由是少年作家85%的人都在成年后“泯然眾人矣”。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在《為了未來--我的教育觀(續集)》里面坦言,“有一個問題總是不斷地引起我深深的思考:50年來,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沒有培養出特別出類拔萃的世界級大師,沒有培養出頂尖人才與巨人……當然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責任也不全在教育。但教育難辭其咎。這同我們同步化、標準化的教育模式與教育策略有關,更同我們的教育觀念有關。例如,長期以來我們只講全面發展而不講個性發展,把兩者對立起來,而且把全面發展理解為平均發展,門門滿分才是好學生;只強調培養普通者,而從不敢提英才教育,似乎一提英才教育,就違背了教育平等地原則……”是的,我們無法不負擔責任。就學校而言,不僅要為考試升學負責,為國家、地方和學校負責,但也為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我們不能選擇適合那種應試教育的學生,而是要盡量創造適合所有學生發展的基礎教育,要給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發現自己以及發展自己的機會。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沒有盡到這個責任,或者說這個責任沒有盡到位。今年《教育參考》轉載了一篇文章,說現在這個時代出不了大師,牛頓等其他許多天才都花費他們的部分或全部時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幾乎意識不到身邊真實世界的存在。但是當今通過電視雜志書籍網絡等傳播的信息過多,人們面對如此之多的干擾,還能保持這樣的注意力嗎? 

  不但成人如此,今天的學生面對如此嚴密的課程,應對如此緊密的考試,又怎一個“累”字了得!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的確有許多課程許多學校傳授的知識已經老化了,太專業化了,以至學生成人后都會“還給老師”。限制應該是有一定的界限的,這個界限說說很容易,關鍵還是課程設置和教材。現在課程改革有一句口號,叫“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這好像注定只能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因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組成。國家課程要培養符合國家要求的公民,開發地方課程則可以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學校課程則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育的優勢。顯然,它們都缺乏對學生“這一個”的深切關注。學生各有不同的發展潛力和成長路徑,理應擁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課程。但目前連喊濫了的“學生主體”“個性發展”都顯得空泛務虛,更不要說學生個性化的課程了。也就是說,真正由學生參與設計、從學生的經驗及其差異來構建課程,在現在只是羅曼蒂克而已。教材差不多,課也一樣上,什么時候給每個孩子自己的課程,又給怎樣的課程呢?盡管如此,我們仍不應該放棄努力。不一定個個學生都度身定制,但根據學生特點對課程作些微調和有所補充則是可能的。以前興趣特長的培養就是在自由與限制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選擇。問題是我們的視野應該更寬泛一點,而且不能僅僅局限在特長生身上。 

  面對限制性很強的課程,我們一線老師完全有可能給學生更大的發展自由。我始終覺得,我們的學科教學應該而且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有所作為。由于知識相對容易把握和評價,其他如興趣、情感難以操作和評價,因此我們很容易把課程與教材上的知識當成教學的硬任務,而情感、價值觀等人的發展則可有可無。為此所“限制”所困囿的教育,除了獲得高分外別無價值。知識學習的目的在于積累知識,更在于與人類已有精神財富對話與碰撞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以及追求真善美的熱情。如果有助于學生主動、活潑、創造地學習--這種自由發展境界的,那么完全沒有必要追求知識的“堂堂清”“天天清”“月月清”了!圍繞知識層層設問,把教學搞得繁瑣;把知識當成所謂的權威,只要學生例證或運用,不準質疑或補充--諸如此類的教育,是為知識的教育為課本的教育,這也是目中無人的因而必然枯燥必定失敗的教育。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作文教學總是喜歡先把知識(如審題、中心)講一遍,然后讓學生寫,就要圍繞落實這個知識點,弄得學生不知所措味同嚼蠟。事實上我們成人每次作文也并非都要中心突出,與其給學生一個框(有時候是一個金箍棒),不如讓多數學生先動筆,先自由寫作,少數有困難的學生適當作一些引導點撥。這樣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限制與自由的問題,將有助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在一個“死”的知識框架里盡量多的自由發展。所以,解決教育的限制與自由得問題,關鍵有幾個:一是教師更新觀念,真正以人為本;二是學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門有科學的的管理理念,創設民主的管理氛圍。 

  教育要在限制與自由之間做好文章,的確不易。中國科技館在去年由專家組織編寫《48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寄語中國》,中央教科所蔣國華先生這樣總結:“他們的獲獎科學發現既不是預定的,也不是組織安排的,而大多是個人興趣、好奇心所致,是‘很個人化的東西’。”(見《科技創新呼喚教育創新》,2001年第7-8期《教育參考》)。所以,“教育應以充分發展人格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得尊重為目的(《世界人權宣言》)。馬克思又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許,我們真不必擔心、指責韓寒,我們的教育實在應該讓學生的發展自由,自由,再自由些!

[教育在自由與限制之間]相關文章:

1.試析教師自由與教育智慧論文

2.還給小朋友一片自由的天空_教育論文

3.法制教育黑板報主題:紀律保護自由

4.朋友之間現實語錄

5.自由簡單的造句

6.自由活動安全教案

7.情人之間愛情經典語錄

8.方寸之間免費課件

9.朋友之間相處經典語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