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琨 郵箱:ak47701226@sina.com
人們都說讀書是一件既高雅且愉快的事,古今中外無數(shù)大人先生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我們要熱愛讀書,認真讀書,這其實反而讓人產生一絲疑惑:假如讀書的確是一件讓人感到十分快樂的事,那么本不須先賢們苦口婆心地勸誘,大家自然會趨之若鶩;而根據(jù)經驗,越是別人費盡心機教你去做的事,大凡是比較辛苦的。從來就沒有人來勸說大家一定要貪圖享樂。因此,光憑這些教誨就幾乎可以斷定:讀書絕對不會是什么好玩兒的事,所以,我也就從來沒有感覺到讀書是快樂的。
但是,很多人似乎都說讀書是很快樂的,比如說,古人就云“紅袖添香夜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似乎足以證明讀書之樂,但我以為有紅袖添香,讀書當然會成為一件難得之樂事,可是假如添香的不是眉目含情楚楚動人的紅袖而是形容枯槁完全不解風情的大媽,那么讀書可能不僅不能成為一件樂事,而且會跟受刑無甚區(qū)別。所以,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使有樂,也是在某處襟袖之間,而讀書只是此時增加一些高雅情調的道具,因為如果是“夜打麻將”,而要讓紅袖來添香,也未免太煞風景。
于是古人又云:“雪夜擁爐讀禁書”亦是人生一樂,想象一下:在“紛紛鱗甲飛,疑是玉龍斗”的雪夜,披著棉襖,對著火爐,脫下白天道貌岸然的外套,把仁義道德暫時放到一邊,抱本《金瓶梅》津津有味地欣賞,的確可算人生一大樂事,但如果抱的是本《高等數(shù)學》或《公文匯編》,那么這時的景象完全就會是一幅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苦讀圖,何談快樂。所以,“雪夜擁爐讀禁書”之所以為樂,完全是因為讀的是禁書。因為不管是什么游戲,只要是被禁止的,總會激起人們那種無法抵擋的好奇心和冒險欲。就象小時候明明家里豐衣足食卻偏愛半夜去偷農民伯伯的菜一樣,情趣不在菜上,而在偷中。
還有更高雅的,宋朝的蘇舜臣有一次到老丈人家作客,臨睡前找老丈人要酒喝,而且一要就是一石。老丈人很奇怪,晚上就偷偷摸摸去偵察,只見他女婿一邊讀《漢書》一邊喝酒,看到高興時更是滿浮一大白,這就是著名的“漢書下酒”的故事。仿佛一看,蘇先生讀書時似乎的確其樂無比,不過我總覺得這蘇先生實際上是在找借口騙老丈人的酒喝----看到張良雇職業(yè)殺手刺殺秦始皇沒成功他也要滿飲一杯,他又不是嬴政的親戚,高興個什么勁兒?
至于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來證明讀書是快樂的,則更是偷換了概念:這句話實際上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通俗版本,它說的樂實際上并不是讀書時的樂而是“用書”時的樂: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美女別墅何足道哉!但想象這些社會精英們當年在孤燈下苦讀時,除了以時刻想到成功后的風光來打打精神牙祭勉強取樂之外,大概也不會覺得有多幸福的。晚清學者平步青更是對這種說法恨之入骨,他的《霞外捃屑》中說這句話教唆了不知多少讀書人一作官便為非作歹,以兌現(xiàn)以前“顏如玉,黃金屋”的期票,但他也承認:絕大多數(shù)的飲食男女是無法拒絕這種誘惑的。不過這與我們談的讀書之樂似無多大關系,暫且不談,免得傷害了莘莘學子的自尊心。
古人說讀書快樂倒也罷了,畢竟他們那時不象我們現(xiàn)在有電影電視麻將旅游消閑卡拉OK洗頭按摩桑拿浴,也許他們沒事的時候也的確只有以讀書來消磨時間?墒菗(jù)說現(xiàn)在的很多人竟也如此喜愛讀書,這就讓我感到有些景仰了。曾看到很多文章,作者都說閑暇時泡一杯香茶,坐在書房中,捧起心愛的書本。就可以忘記世間的煩惱乃至所有的不快。這種圖景多少有些小資的情調,的確讓人有些神往?苫仡^看看我讀書:書房是沒有的,單身宿舍中被我當成廚房的那間寢室就是我的書房,如果有書香的話,那也早被油鹽醬醋的味道涼拌得不成體統(tǒng)了;背后那臺涉嫌超期服役的冰箱時而發(fā)出轟鳴,以代替前面先生們讀書時的鳥鳴;香茶是沒有的,桌上泡的是比舊社會還苦的濃茶;房中籠罩的是久驅不散的劣質香煙的煙霧,讓人覺得仿佛走進了《西游記》中的妖怪俱樂部;“漢書下酒”倒也試過幾次,不過杯中斟的并不是可以解憂的杜康,而是在歐亨利的小說中的那個街頭妓女夢寐以求的“貓尿”----啤酒?偠灾,我讀書時的圖景一點也不高雅。當然,我更不會有陶潛先生“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的好學精神和前面那些先生們一讀書就可以忘記一切可以從早看到晚的專注,相反,我讀書不多時便會頭暈腦漲大腦缺氧,所以總是默默計算著時間,一“下課”,馬上毫不猶豫地丟開書本,抱頭鼠竄去打電子游戲。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想史書里說的漢代董仲舒讀書三年都不往書房外望一眼絕對是瞎掰。
其實,對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讀書根本不可能是一件快樂的事,司馬遷老先生兩千年前就說過:大凡偉大的作品,都是偉大的人們窮愁聊倒時寫的,試想作者寫的時候本來就苦大仇深了,怎么能奢望我們在讀的時候還會喜笑顏開呢?這畢竟于作者也有些不敬的嫌疑,當然,讀“隱私”“揭密”之類的書除外。而如果你抱著想從讀書中尋找快樂的想法去讀書的話,當你真正面對著讀書時的艱苦時,唯一會做的就只有失望后的逃避;倒不如正視讀書之苦,也不要用“寓教于樂”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確也有以讀書為樂的人,他們拋開了讀書的任何功利目的,將自己的靈魂融入書中的天地。他們讀書甚至并不是為了“學以致用”,讀書本身就是讀書的目的,他們也許可能成為一大名家,但更多的人卻往往終生默默無聞。小時候,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但我以為,直接把讀書就當成是讀書的目的,總比把“黃金屋顏如玉”當成讀書的目的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只是將讀書作為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那么當這個目的達到之后,讀書的動力必會蕩然無存,而如果你將讀書本身當成是自己的目的,那么你永遠也不會有達到目的的時候,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而在這種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的歷程中,一個人的人格和靈魂則會默默地升華,真正達到讀書的最高境界。
孔夫子算是這種人的代表:他晚年讀《易經》多次將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讀斷了,但卻堅持“述而不作”,也就是說,他讀書完全不是為了寫論文,評職稱,搏大名,而只是將讀書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一生育徒三千,卻不曾留下任何文字來描述自己讀書的心得,更不曾把自己從書中得到的知識當作資本來教訓后輩,以致他死后他的學生們總覺得夫子少了些什么,于是一起回憶先生生平,編了一部夫子語錄。其實,《論語》的編寫恰恰是對孔子讀書精神的反動,因為這就使原本純潔無瑕的讀書變成了一種功利的手段,靜靜坐下來讀書就就從原來的精神享受而變成了一種偉大的努力和奮斗,如同為了登上珠穆朗瑪峰就必須忍受大量的體力消耗和強烈的高山反應,而能忍受這種過程的就成了人生的強者,當他們成功后就往往把自己苦讀的過程當成本領和本錢來向人炫耀,盡管他們現(xiàn)在再也不想多讀一頁書。而原本的確是快樂的讀書也就被認為是一種對人身心的煎熬了。
所以,我始終無法將讀書與“快樂”聯(lián)系起來,更不想自欺欺人地說我熱愛讀書。只不過,讀書雖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過也算是一件比較高雅的事,于是,還是“高雅”下去吧。
星期五 2000年8月18日 PM 11:24:32
[讀書之樂]相關文章:
5.讀書啊讀書閱讀答案參考
6.關于讀書的好成語
8.關于讀書的日記
9.老舍《讀書》課件
10.讀書節(jié)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