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發布時間:2016-2-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者:凌明月 郵箱:juzilian@sina.com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知識基礎、認知結構等實際出發,采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積極的雙向的教學方法。采取啟發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充分調動教學中各種因素發揮積極作用,提高教學質量,使課堂教學過程取得最優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以最少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呢?

一、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實際,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課中成功地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首先要求教師課前要進行充分的備課。這個備課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

     ①研究教材--確定目標,梳理知識點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冊,內容可說是浩如煙海,龐雜繁復。教師要對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為具體的了解,熟悉各知識點在各冊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階段各學期乃至各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總的目的要求,正確把握整個初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及各學期的教學目標,在學期初就應該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學目的任務的基礎上有效地進行啟發式教學。在對整個初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各學期的教學目標、任務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對本單元、本課的教學目的要求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對本單元、本課的知識點要進行梳理。一篇課文、一次作文訓練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可能有很多,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鐘中全部顧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總喜歡面面俱到,覺得這也重要,那也必須,舍不得放手,結果自然會變成“滿堂灌”。在教學目標要求下,哪些知識點應重點突出,哪些可以一語帶過,哪些必須反復訓練,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這都是備課時應該明確的。

②研究學生--劃分層次,顧及不同程度學生。在備課中還應對教學的主體--學生--進行研究,脫離了學生的教學是一種無目的的教學,是完全失敗的教學。同一年級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是相對接近的,我們在備課時就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內容的傳授上、教學手段的采用上、語言方式的運用上,都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往往會造成“啟而不發”。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沒有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只有不懂得提問題的老師。但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學識水平、認知結構等都會存在不同的差異,一個成功的教案應顧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展,一堂課中既應讓程度高的學生有所得益,也應讓程度較差的學生有所收效,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卻拋下了另一些人。總之,備課時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就為成功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提供了基礎。

二、“淺入深出”,恰當設計問題,因勢利導地啟發。

我們經常用到一個成語--深入淺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論的內容很深刻,措詞卻淺顯易懂。用淺顯的文字表達深刻的立意,這是表達上的成功。而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提倡“淺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從已知導入未知,就是“淺入深出”。從淺顯而逐漸深奧,需要一個啟發的過程。啟發的關鍵就在于“淺入深出”地、恰當地設計問題,利用這些問題因勢利導地啟發學生。比如《我的小桃樹》這篇文章很多老師覺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題也隱藏得較深。筆者在講授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①文章題目《我的小桃樹》,作者怎樣表現小桃樹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

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樹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處?(答:兩者都是瘦弱的,都經歷了風雨、生活的磨難,但都有頑強的生命力。作者從小桃樹的枝頭“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在風中搖著,卻沒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堅信美好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④作者把“小桃樹”的遭遇與“我”的遭遇結合在一起來寫,貫穿全文,這兩條線索有何特點?(答: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⑤題目《我的小桃樹》是個什么短語?(答:偏正短語)強調“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說明小桃樹已成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運的象征。它“蓄著我的夢兒”。)

這幾個問題都是同學精讀課文后能夠回答的,不會太深而致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作為一篇自讀文章,解答了這幾個問題就基本上可以說是達到了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要求。這些問題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開拓思維,從而在舊有的知識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問題的設計由淺而深,由簡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發展,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隨之得到解答,學生藉由這些問題的引導得到啟發,學得新知識。

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還可以在導語中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講授《恰到好處》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

“我們學過《楊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給曹操,操自書‘一盒酥’于盒上,楊修以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古人漢字豎排)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幾次之后,就被殺了。楊修是因何犯忌?(學生答:恃才放曠。)而清朝時,皇帝命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故意屢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錯,讓皇帝指出,皇帝覺得很高興,‘連紀曉嵐這樣有學問的人都讓朕指出錯來’,龍顏大悅,紀更得到重用。可見紀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答:圓滑、慣于拍馬……)那么,在為人上我們既不恃才張狂,也不圓滑拍馬,這就要做到……(學生馬上答道:恰到好處。老師板書課題)”此則導語的問題復習舊知識,講了新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人物性格,新穎有趣地導入新課。另外,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還應注意在一堂課進行總結時提出有關下一節課內容的問題,激疑導新。單元與單元之間也有承接過渡,同樣可以設計問題來啟發學生。

戰國末期的《學記》要求教師做到“善喻”。要因勢利導地啟發學生,教師還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創設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得更為自然,而思想也會更為活躍,也更能激發靈感。要更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就要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其間,設身處地地去理解里面蘊含的內容和豐富意味。如“水漫過經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講出“漫”一詞的好處,就可讓學生設想情境,“水漫過”可見水的速度不急,輕緩的;用“水流過”是較為一般的用法,“漫”與之相比可見面積之廣,而經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輕緩而面廣,象一匹輕紗,“紗”薄而字見,顯得很有詩意,寫出了經石峪的美景。用“沖”則太急,用“淹”失之輕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無。

三、 加強檢查,恰當運用獎懲,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成功地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除了備課時要做到胸有成竹,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問題外,還應輔以一定的檢查。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讓學生有適量的雙基訓練。學生不會總是那么自覺,如果教師只是在口頭上布置,而不進行檢查,時間長了,學生容易養成懶散的壞習慣,教學任務也完成不了,而教師更是無從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程度。缺少檢查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因此應該對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檢查,學期考試、單元測試、口頭提問、檢查作業完成情況等。通過檢查,教師掌握學生學習能力和程度,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檢查與“減負”并不是對立的,相反,適當的檢查有利于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也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了使檢查落到實處,必須運用一定的獎懲。獎懲,在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學生一切形式的評價。諸如:表揚、鼓勵、肯定、打高分,批評、訓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師對學生的舉止、表情、語調都屬于這個范疇。任何的獎懲都會對學生心理造成影響,在運用獎懲時應以獎為主、輔之以罰。恰當的獎勵,產生的是積極的心理效應,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學家斯賓塞說:“求知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與快樂,即使是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學生的學習動機便會由被動而轉為主動。相反,獎而失當,容易造成學生驕傲自滿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進一步的進步;罰而失當,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師形成對抗心理,導致厭學情緒,造成消極的心理效應。但這并不表示就不要懲罰,只有獎勵沒有懲罰,一些自覺性差的學生會對檢查無所謂,因此適當的懲罰還是必要的。比如,對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課后讓其留下繼續完成是應該的。 

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實際是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的前提,“淺入深出”、恰當地設計問題是關鍵,加強檢查,以獎為主、輔之以罰是其保證。經過這三個過程,在教學中我們便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1.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2.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3.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4.教師教學方法評語

5.孔子啟發式教學論文

6.運用開辟造句

7.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論文

8.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小論文

9.語文教學方法論文

10.小學科學教案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