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讓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研究意識、實踐和創新能力。
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像一般教學活動那樣,以施教者的身份存在,而是扮演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當然,這“引導”和“輔助”的作用可小視不得。那么,導師可以“導”些什么呢?
一、“激發”問題意識:
課題研究形式的研究性學習,其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不再像一般教學活動中那樣,把沒有爭議的定論教給學生,而是本著“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語)的精神,抓住契機,用心制造“問題場”、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生疑,自主尋求需解決的問題。
二、“規范”研究態度:
研究性學習活動強調與生活接壤,往往很能觸發學生的興趣,但小家伙們往往是憑一時熱情去做,三分鐘熱氣一過,就容易懈怠懶散,遇到困難也會因畏難而退卻。如果流于形式,或兒戲一般對待,或不了了之,或敷衍了事,滋生不良習氣,那就有違開展活動的初衷了。因此導師自始至終都得重視規范、調試孩子們的情緒和心態,讓他們把研究性學習當做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來完成,從而培養嚴肅認真的態度、科學求實的精神、堅持探究的毅力。
三、“駕控”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參與者的自主探究,強調探究過程中的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和解決問題。但為了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教師的駕控很重要,尤其要把握“干預”、“參與”的尺度,做到既不越俎代庖,過細轄制,也不形同放羊,不聞不問。
這里有幾個“干預”重點供您參考:
1、開題:選擇課題應該具有開放性,可以從自我興趣入手,從疑難問題入手,從學習內容入手,從學習目標入手。確立課題之初,要讓學生清晰地表述課題情況,如:
課題介紹――說明課題名稱、內涵,研究對象、范圍,課題提出的依據、背景,研究動機、意義、目的,成果表現形式,研究的可行性等。
制定方案――規劃設計研究的具體步驟和程序、各階段的任務和時間安排、組員分工情況、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結題時間等。
這個步驟中,尤其要抓好開題答辯。孩子們問題是有了,但往往或者太大,大到要幾本書還寫不清楚,他們就無法駕馭了;或者又太簡單,沒有深入的價;或者是無法獲取必需的資源。這時,您可以引導他們斟酌、掂量、論證,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口。可以說,確立好研究角度,就等于拿到成功的入場券了。
2、過程:要督促學生善于進行階段性總結,要學會搜集、積累資料,要勤于以紀實的方式,把探究學習的情況、進展、發現、收獲、體會清晰地筆錄下來。每一次活動的時間、地點、成員、活動內容、效果,都要有真實地記錄。要登記查閱或收集資料的情況,對研究過程中查閱過過資料,有明確的記錄,包括書名、作者、出版社等,重要的要做摘錄。調查或采訪活動,要有附件,如問卷表、采訪問題等原始資料。
您千萬別忘了提醒學生,要習慣于把研究過程中各階段的發現、心情、感想、體會、思考、收獲,或者某一重要環節的參與情況、切身體驗、真實感觸、得到的鍛煉、遺留的缺憾等,記錄下來。平時不記錄,到總結的時候會兩手空空的。
3、寫文:即寫研究報告,包括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等。從分析整理資料,到構思布局全篇,您可都得費心了。當然了,千萬別拿成人化的學術文章來要求,那樣會把孩子們嚇壞的。形式可以活潑多樣,有自己的特色和創見就好。
四、“評價”研究結果:評價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這里給您一些建議:
課題確立的角度是否新穎獨特;課題研究是否有現實意義;研究成果中有多少創意、見解和新的突破;課題研究中題目界定、方案設計、內容表述、術語使用、報告結構等是否具有科學性;研究時收集處理信息能力、計劃、組織等能力是否得到鍛煉;研究中認知收獲有多少;小組合作情況如何,等等。尤其要重視的是研究過程中的態度、意志品質如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堅持性、克服困難的意志等,是否得到培養。是否有真切、豐富的研究體驗。這是研究性學習的寶貴財富,與課題報告同等重要。
評價時,只要有超越――見識的延伸、能力的增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是最大收獲。從這個意義上說,完成一個課題,就收獲了一份成長。
五、“激勵”研究熱情:學生“做研究”,最需要得到認可和激勵。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展示學生的才能。如推薦發表(紙媒體或者電子媒體)、組織展板、編輯小冊子、課堂口頭報告等,既可以讓孩子們互相借鑒,又可以在交流展示中得到鼓勵,增強學習熱情和探究信心。
呵呵,走穩了這五步,您就是一位很棒的導師啦!
[研究性學習中,導師導什么?]相關文章:
1.人生導師語錄
2.科技論文導師評語
8.給導師的簡歷模板
10.學科帶教導師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