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掌握詩化語句規律提高詩歌鑒賞素質--中學詩歌鑒賞有效教學反思之一

發布時間:2017-12-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掌握詩化語句規律  提高詩歌鑒賞素質

--中學詩歌鑒賞有效教學反思之一

劉黨校  陜西省武功縣職業教育中心(712200) 

中國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由于字數的規定性、韻律的特殊性、文化的積淀性、情感的豐富性、意蘊的含蓄性等特點,就必然要求用有限的文字和優美的韻律來表達無限的意味。再博大精深的意蘊也必須濃縮在規定的字數韻律里,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就決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必然是濃縮和變形了的“詩化語句”(對此筆者曾有文專門論述)。它既不同于日常交際語言的通俗、淺顯、明了、便捷,也不同于書面散文語言的表意明確、線性結構、合乎語法、邏輯嚴謹。它是詩化了的文學語言,它比一般文學作品的語言更加精煉、生動、形象、含蓄,更具抒情性、韻律化、文化積淀性,它是情感情思情志的宣泄、跳躍、暗示或折射,是既遵循語法邏輯規范而又時時突破語法邏輯限制的高度濃縮的文學語言。是一種不同于一般實用性、科學性、表意確定性的語言,是一種詩家獨有的濃縮和變形了的意味深長的情志化語言,即“詩化語句”。

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詩化語句”的特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的規律,方能讀懂詩句。這是鑒賞中國詩歌的基礎和前提。

怎樣解讀詩化語句,根據筆者20多年的教學經驗,擬提出以下幾條:

   (一)、認識詩化語句的特點,不要按讀一般常規語句的習慣去閱讀理解。

    詩化語句首先是抒發情意的,賦比興也好,景物語也好,故事語也好,設問語也好,都是抒情的。但詩化語句又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句,它是藝術化的、形象化的、意境化的、凝練含蓄的、聲律和諧的、氣韻生動的、情意沖破了語法邏輯的詩性語言。要讓學生理解詩化語句的這些特點,不要把詩化語句當做日常語、規范語、邏輯語、科學語和散文語去讀。如孟郊《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杜甫《月夜》中的“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就不能按一般常規語的習慣去理解。

   (二)、認識詩化語句在語法上活用詞法句法的規律,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煉韻律的需要,常常活用語法規范甚至突破語法限制來錘煉詞句,常見的有以下情況:

1.詞類活用 即有意利用漢語中的詞類活用規律通過改變詞性達到詩化效果。例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 ,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的“紅”、“綠”。這些詞語活用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顛倒語序 即有意利用漢語以語序構造語法的靈活性造成詩化語句。顛倒語序主要有:

(1)主語后置。例如崔顥《黃鶴樓》詩中的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萋萋”的倒裝。

    (2)賓語前置。例如杜甫《月夜》詩中的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是“香霧濕云鬟,清輝寒玉臂”的倒裝。

(3)主賓換位。例如盧綸《塞下曲》詩中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是“林暗風驚草”的倒裝。

(4)定語移位。主要有兩種情況:

①定語挪前。例如王昌齡《從軍行》詩中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為“玉門關”的定語,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

②定語挪后。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后句意即“一(個)月夜飛渡鏡湖”。

   (5)狀語后置貌似賓語。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中的“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此句實際是“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坐(于)江樓翠微(中)”的倒裝。

   (6)句序騰挪顛倒。例如李頎的《送魏萬之京》首聯的“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完全將時空倒置,將后發生的情事寫在了前面。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全篇的時序完全倒置,詩歌的章法也頗耐人玩味。只要倒過來吟讀,其意才明白曉暢。不懂得語句顛倒的詩化規律,又怎能理解詩句的意味。

   (三)、認識詩化語句在表達上的省略跳躍的規律,體味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煉韻律的需要,常常有意利用漢語語法上意合的特點,省略句子成分,跳轉意象,達到詩化效果。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適應格律,造成音樂美,更是為了含蓄凝練,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例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畫面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四)、認識詩化語句在造句上的反常化陌生化的規律,揣摩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煉韻律的需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常常對詩歌語言進行高度概括、提煉、凝縮,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范,造成陌生化的語句,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濃縮了極其豐富的意蘊,例如辛棄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將“明月”、“清風”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微妙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的。

   (五)、認識詩化語句在抒寫上的聯想暗示的規律,推敲詩人所煉之“意”。   

林庚在《說木葉》中講到的詩句的暗示性,說“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在詩化語句中,語句經常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詩句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感悟,潛藏著豐富的言外之意。如果我們不用詩化語句的特點規律去解詩,如果不順藤摸瓜,不順著詩句的暗示去聯想、揣摩、推敲,就得不到詩歌的意蘊,就揣摩不到詩人的用心。

   (六)、認識詩化語句在修辭上錘詞煉句的規律,玩味詩人所煉之“意”。

我們常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評價那些精煉優美、意蘊豐富、生動形象、氣韻和諧的語言,“詩一樣的語言”就是詩化語句。詩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錘詞煉句的修辭過程。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煉韻律,常常“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將中國語言修辭藝術超常發揮到了極致。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理解這些詩句,就要從其中運用的比喻、擬人、用典、借代、對比、互文、雙關等修辭技巧上入手,才能理解其中意味。

詩化語句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我們閱讀鑒賞詩歌,只有從認識詩化語句的特點和規律入手,認真解讀詩句,仔細品味,反復揣摩,才把握詩人的用心。詩歌鑒賞教學只有讓學生掌握詩化語句的特點和規律,從破解詩家語、讀懂詩句入手,走進詩歌文本的情境中,然后才能通過反復誦讀體味,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握詩的韻味、意象和意境,還原詩歌形象畫面,感悟體味作者的詩情、思想和意蘊,才能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分析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魅力的能力。

     

文刀

[掌握詩化語句規律提高詩歌鑒賞素質--中學詩歌鑒賞有效教學反思之一]相關文章:

1.關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2.鑒賞詩歌語言教學反思

3.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4.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5.《送李端》詩歌鑒賞

6.詩歌教學反思

7.雨雪曲詩歌鑒賞

8.鑒賞寫水的詩歌

9.白居易早期詩歌鑒賞

10.詠史懷古類詩歌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