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高考問題作文診斷(中)
概念模糊、思辨力差的作文示例及診斷
【病文展示】
推開那扇門
推開那扇門,勇敢面對未來。以后的日子有坎坷,有失敗,但哭泣過后,努力向前,前方一定艷陽高照,花開遍地。
推開那扇門,微笑面對過去。過去的日子已經結束,我已經到達了一個終點,站在了另一個起點,明天的我一定會感謝如今這個努力的自己。
推開那扇門,堅定地面對現在。不要后悔過去的失敗,不要害怕未來的未知,把握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每條路都有它的終點,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薄薄的一扇門,我們同樣從它中間走出,通向的卻是不同的道路。
高考就是一扇門,推開那扇門,我們站在高中的終點、大學的起點。這扇門,我們用了12年的淚水和汗水等待,用了3年為見到它鋪墊,最后用3天的時間將它推開。站在這扇門面前,如今的我看見了無數腳印,深淺不一。深的腳印,承載了它的主人更辛勤的付出、更刻苦的奮斗;淺的腳印,那是沒有做好準備的人所留下的。
如今的我正在用力推開這扇門,它是那么沉重,在它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渺小。幾十年來,有多少和我一樣的人在每年的同一時間做了同樣的努力,而它又見證了多少次成功與失敗、歡笑與淚水。
面對未來,我充滿了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從門縫中張望;回想過去,我又非常留戀,留戀老師溫柔的話語、父母溫暖的懷抱。但是,我知道,過去的一切都是終結,而未知的未來也只等我們做好準備,把握現在。
把握現在,不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把握現在,不再為未來而擔憂;把握現在,堅信自己可以做到;把握現在,承載著過去的希望,背負著明天的期盼。
大學之路,不好走。我曾經緊張擔憂,害怕。但如今的我卻能放開一切,有力、堅定地推開那扇門,用自己12年的努力,用自己一個人,不,是所有在背后幫助過我、支持過我的人的力量去推開它。
推開那扇門,那扇門所通向的方向由我現在的努力而決定。
高考,我不怕!
大學,我來了!
【病癥表現】
1.沒有論及“門”與“路”的辯證關系。
2.沒有把握文題中關鍵意象“門”的所指義。
此文得分45分。
【病理剖析】
病文開篇沒有明確“門”之所指,顯得云籠霧罩,讓人頗費思量;中間沒有根據材料所指,寫準“門”的特定指向,顯得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結尾沒有落實“大學之門如何開啟”,更不提“大學之路如何走好”,顯得籠統空洞、輕薄虛弱。綜觀全文,沒有論及“門”與“路”的辯證關系。追溯原因,分析如下:
1.作者應試時心態焦慮,審題匆忙,跳躍式瀏覽,碎片式理解,沒有咬文嚼字,不去細致深入思考,只注意理解字面意思,沒想清楚“門”“路”在材料中的比喻義、象征義。
2.作者理性思辨興趣淡薄,辯證思考意識較弱,根本沒意識到材料中“門”與“路”辯證關系寫作提示語的用意,造成了對“門”與“路”辯證關系寫作提示語的無意識屏蔽。
3.作者因概念模糊,表述上有不準確之處,如“高考”與“大學”相關,但“高考”“大學”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用替代。根據文題要求,文章當表述為“大學之門”,而非“高考之門”。又因為作者理性思辨分析能力的薄弱,造成寫作上對“門”與“路”辯證關系的論述顯得沒有力度。
4.從文章的字里行間看,作者對大學是迷茫的,對高考是畏懼的,平時可能沒有盡情想象大學生活,從而對如何走好大學之路,也沒做過具體細致的規劃思考。盡管應考寫作時,作者有了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激勵,文中也表達出了樂觀、信心和決心,但還是呈現一種徒喊口號式的空泛。
【對癥下藥】
寫作,貴在平時積累:不僅積累寫作素材,更積累生活經驗、語文經驗、思維能力。應試作文,需在考場上體現寫作素養,看到考題后能圍繞考題,調動積累,即興發揮,寫出符合題意的好文章。就此病文而言,寫作者需從“平時積累”和“應考技巧”兩方面入手強化基本功。
平時積累:
了解高考作文考查的形象化、思辨性方向,未雨綢繆,努力做個有心人。
1.閱讀文學作品時,關注意象的使用,理解意象內涵,把握不同語境中意象的不同指向,多寫“閱讀發現式”隨筆,以培育語言感發力。
2.多關注思辨色彩濃烈的論述,整理其思辨內容,理清其思辨思路,勤做思辨筆記,以建立思辨意識,培養思辨興趣。
3.多留意生活、多關注人生,經常對生活現象進行追果索因式的探究思考,對自己人生也能多回顧總結,多展望規劃。記住“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不預則廢,不思則罔”的訓誡意義,努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應考技巧:
第一步:審題之前,先閉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態沉靜下來。
第二步:睜開雙眼,仔細讀題,盡量咬文嚼字,弄清楚材料中反復出現的核心概念的字面意義、文中含義,揣摩、明確命題者使用這些概念的用心所在,明確這些概念的所指。
第三步:聯系材料前后文句句意,逐句分析材料中句子的含義和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全面理解材料的表意,綜合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明確題目要求。
第四步:憑借長期關注思辨論述養成的思辨能力,閉目思忖材料所涉幾個核心概念間的思辨內容、思辨思路,可以從平時積累的幾個精彩思辨文段中獲得啟發,可以參考借鑒其思辨思路和思辨內容的表達,確定自己作文的思辨內容和思辨思路。
第五步:按照既定思辨思路,表達思辨內容;留心一些概念要使用準確,文句要表達得體,寫完后通讀檢查一遍。
【病文展示】
連接大學之門的路
門與路,永遠相連。
大學是一扇終點之門。它迎接了為高考拼搏后的學子,它使所有的辛勞與汗水轉化成了夢想的果實。大學也是一扇起點之門。如同一個準備好的發射室,將它親手培養出來的壯志青年送上社會這條大道,就像一個母親放開拉著孩子的手,讓他獨立闖蕩江湖。
然而在終點與起點兩扇大門之間,也還有這樣一條大道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走一遍。
大學生活是一個學習的平臺。它會幫助你提升高中的學習方法,它會讓你汲取更多神奇的知識。并且最重要的是,大學在教給你生活技能的同時,還賦予你全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你有正確的心態準備步入社會。
大學生活是一個探索的空間。你可以盡情地去探索未知:生活,社會,自然,宇宙,甚至生命。你一定會在探索的過程中有驚奇的發現,有深刻的思考,有巨大的收獲。同時,大學也完成了培養你探索能力的任務。大學更是一個創造的儲備倉。大學能給你創造的條件與動力。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一條新的宇宙規律,你會推翻某個科學大家。也許你熱愛生活,你能發明各種便利用具。也許你可以憑借你聰慧的商業頭腦創造出億萬元的財富。這些都只是你創造潛能中的冰山一角。而大學一定會為你創造一個適合你的未來,一定會創造出一個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你。
將要走出大學大門的時候那一回首,你看到五彩繽紛的腳印。那都是我們在生活拼搏過程中留下的。
你留下了什么?歡聲笑語,舞臺上的身影,賽場上一聲高呼,還是最終一個令你滿意的工作崗位?
你又為自己收獲了什么?學習的經驗?創造出的價值?新建立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還是更多?
俯視大學,它也只是人生中一扇小小的門。你是否決定了打開這扇門后是哪個方向,什么環境?你又準備為這扇門繪制什么樣的色彩?面對大學之門,你準備好了嗎?
【病癥表現】
1.內容上,對材料只作簡單擴寫,缺乏進一步開掘與拓展,思想膚淺,而且偏題。
2.結構上,段落間、話語間缺少邏輯聯系。
3.表達上,存在明顯漏字、誤寫現象(編輯時作了一定的修改,編者注),表述不完整,讓人頗費思量。
此文得分45分。
【病理剖析】
1.作者審讀材料后,對材料內容不能全面把握,對“門”“路”“大學”三個概念間的關系,沒有觸動,沒有感發,沒有思考。作者只在材料中選擇幾個重點句、核心詞,結合自己的理解,稍事擴寫,敷衍成篇。
開篇:寫不出“門”與“路”的辯證關系,就直接引用材料首句,單句成段:“門與路,永遠相連!卑蠢恚@話應該是下文總起,下文該是對這話的闡釋,但第二自然段在邏輯上與之斷了聯系。
第二自然段:“大學是一扇終點之門……也是一扇起點之門……”是對材料第二句“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的擴寫。按理,這該是對“大學的門和路”關系的闡述,但作者加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它迎接了為高考拼搏后的學子,它使所有的辛勞與汗水轉化成了夢想的果實”,卻沒突出“路”;“如同一個準備好的發射室,將它親手培養出來的壯志青年送上社會這條大道,就像一個母親放開拉著孩子的手,讓他獨立闖蕩江湖”直接寫“社會之路”,也沒寫“大學之路”。這一段沒有承接第一段寫,思路偏斜了,內容游離了。
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即文章主體部分:思路就順著“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中“學習”“探索”“創造”三個關鍵詞展開。按理,這思路也不錯,該寫“大學之路”如何走了。第三自然段過渡后,重點寫了兩段:第一段(即第四自然段)“大學生活大道是一個學習的平臺”,第二段(即第五自然段)“大學的生活大道是一個探索的空間……大學更是一個創造的儲備倉”。這兩段表述時有“大道”二字,但讀起來別扭,貌似在寫“大學之路”,細讀,發現其實在寫“大學生活“,“大道”生拉硬扯到“大學生活”后,表意不明,成了病句。這部分內容已經嚴重偏題,只寫了對大學生活的想象,沒寫 “大學之門”與“大學之路”的辯證關系,也沒寫“大學之路”該怎么走。
結尾(第六到第九自然段),作者圍繞材料中“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一句話,對“腳印”作了膚淺的理解和籠統的歸納!皻g聲笑語,舞臺上的身影,賽場上的高呼,滿意的工作崗位”“學習的經驗,創造出的價值,新建立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是大學生活之后或顯性或隱性或物質或精神的收獲,但沒有從走好“大學之路”的態度層面作深度開掘。
2.作者平時態度隨意,書寫繚亂,已養成習慣,應考時又時間急迫,精神緊張,心緒激動,落筆匆忙,最后來不及全文通讀、檢查、訂正,以致出現漏字、誤寫等問題。
【對癥下藥】
1.注意訓練自己縝密的思辨能力。閱讀、表達時,有意識地去關注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把話語讀通、寫順,多與同學、老師探討邏輯問題。對似是而非的話語,細致考量,區分其異同,思考其用法。對任意組合的兩個概念,建立聯系,思考其辯證關系。多參與辯論賽,鍛煉縝密的思辨力,培育敏銳的語感。
2.書寫態度謹嚴,養成表意完整,不漏寫、不寫錯、寫后通讀檢查的習慣。
3.審題之后不要匆忙落筆寫作,一定要深思熟慮,充分構思,不只想好文章主旨、結構安排、所用的材料,還要想好每一部分大致的篇幅、開頭文句的表達。爭取做到不想清楚不落筆。
4.落筆寫作一定要慎重、從容、不慌不忙,一定爭取做到不漏筆畫不漏字,不錯文句不錯字。寫完文章一定要通讀檢查。
【病文展示】
不教亂花迷望眼
韻羨的大學校園自由的芬芳,帶著未知帶著誘惑將如約而至。我局促地站在金光閃閃的大門前,神往,卻盼不教亂花迷望眼。
大學本應該是學術自由的殿堂,是讀書人心向往之的象牙之塔。在這里會有如胡適魯迅那般的文人學者,也會有如華羅庚屠呦呦這般的理工專家。大學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為之邁過泥濘不堪的道路,走過狹窄的獨木橋。學習、探索、創新,美好的思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然而, 一起起救國慘劇上演,一樁樁陷害黑暗發生,甚至是一個個經歷過高考而放松懈怠的學子,都在漸漸浸染著這本如一澄湖水的校園。而畢業即失業的言論,圖片中人頭攢動的人才市場,也讓人對大學產生了懷疑。
是啊,人心的提前成熟導致了大學的生活化,大學里已經不是純粹的象牙塔。我們過早地看到了潛規則,看到了權術,看到了那些不該看到的東西。過分地推崇大學也導致了大學生們因內心放松而產生了安逸感,國學大師易中天曾說中國教育正在走與國外相悖的道路,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大學,玩耍自理思想萌芽宏圖大展。成長的必由之路被一種生活的急躁生生逆轉。功利化利益化的社會氛圍下,我想也不難看到學術被拿來招搖撞騙了吧。
林清玄曾說:“大國民的品質,一是從容,一是有情!边@從容和有情何嘗又不是莘莘學子應有的呢?大學四年,應是我們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大好機會,以從容面對權錢,以有情吸收知識。不教紛雜亂花迷蒙了雙眼。
這是一個懷疑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需要真理的時代。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的畢業典禮上曾說:“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你有光明,中國就不再黑暗。”是啊,我們每個人都身為中國的一分子,身為中國讀書人的一分子,我們都應以自身對知識的追求,以自我創造的貢獻,為改變大學現狀而出份力。
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站在大學門前,我、我們都不應該被亂花迷望眼。以腳踏實地,在大學里深深地留下自己的足跡。
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我準備好了!
【病癥表現】
這篇文章,總體上寫得很有特色:主題鮮明,文脈清晰,視野開闊,思想深刻,態度積極向上,語言也順暢恰當。但作為應試作文,對照作文材料的核心思想,對照命題意圖,還是有些瑕疵需要指出:
1.前半篇文章對“大學之門”與“大學之路”的關系揭示不明晰,寫作內容甚至稍有偏離。
2.后半篇論述如何走好“大學之路”時,筆力不足,顯得空洞無力。
此文得分42分。
【病理剖析】
先看文章的前半篇:
開篇點題“站在大學門前,期盼不教亂花迷望眼”,寫得不錯,但是中間部分與作文的要求,或者說與作文材料的核心思想之一--“大學門”與“大學路”的辯證思考,關系不夠顯豁、明晰,有些偏離。
文章中間部分,分兩個層次寫:
第一層次先寫“理想中的大學”:表達了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對大學之門里文人學者、理工專家的仰慕,以及對走好大學之路艱辛泥濘的思想準備。再寫“現實中的大學”:當下大學里出現的黑暗慘劇、大學里學子學習放松懈怠的狀態、大學畢業后就業前景黯淡的現狀。
這第一層次的內容進行了正反對比,呈現了大學讓人渴盼也讓人懷疑的兩面性,呈現了大學讓人迷亂雙眼的特征,能為文章中心服務。但這層次的寫作重點是在呈現“大學讓人迷亂雙眼”的特征,而不是為了揭示作文材料中“大學之門”與“大學之路”的辯證關系。細讀你或許也能讀出“大學之門”與“大學之路”的關系,但這種關系的揭示,是隱蔽的,不夠顯豁、直接,作為考場作文,容易被誤讀。尤其是這層次中寫“現實中的大學”的內容里“畢業即失業的言論,圖片中人頭攢動的人才市場,也讓人對大學產生了懷疑”這些文字,其實是與材料核心思想游離的。因為“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固然有大學之路走得隨便、松垮、不踏實的原因,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原因,它與“大學之門”與“大學之路”的辯證關系,不能直接對應起來。
第二層次分析“現實中的大學”現狀產生的原因:人心的提前成熟,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化。
這層次的內容,為下文寫自己如何堅定立場,走好“大學之路”作鋪墊, 但這層次的分析,較多關注了外部原因,譬如“潛規則”“權術”“社會的浮躁”“社會的功利化”,沒有特別從學生的主體意識、主觀態度上找原因。如果能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原因,不僅能反映寫作者思維的周密全面,更能凸顯寫作者反思的深刻程度。
再看文章的后半篇:
從林清玄對大國民的素質要求引出學子的素養,以盧新寧的話激勵自己,要以知識的追求、創造的貢獻,為改變大學的現狀而努力,體現了一種歷史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這部分,本來是全文重心所在,既能直接抒寫出自己走好“大學之路”的態度、決心,還可以展示自己“如何走好大學路”的具體規劃、安排,可惜文章在這部分對走好“大學之路”的思考涉筆不多,只有簡單籠統地表達要“腳踏實地走好大學之路”一句,筆力明顯不夠厚重、有力,反而稍稍顯得誠意不足。
【對癥下藥】
1.應試作文,要緊扣題意,而且立意要顯豁、明確。為使閱卷老師在掃視文字的同時,就明白寫作者的用心,避免誤讀誤判現象的發生,寫作“現實中的大學”部分時,可將大學讓人失望、教人懷疑的種種現狀,從當下學子推開“大學之門”之后如何走“大學之路”的角度進行改寫,而且要在行文時強調“大學之門”“大學之路”這些核心概念,以示扣緊題意。
2.文末如豹尾,需有力、剛健。后半篇寫作時,應先深入思考自己將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踏上“大學之路”,然后,在最后兩小節前,具體表述自己踏上大學之路的態度、行動、目標、原則,以強化筆力,彰顯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病文展示】
門與路(二)
門與路,永遠相隨。門可以阻擋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成功。推開消極的大門,走向通往積極、希望的道路。
推開抑郁的門,走向積極的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在遭遇了人生的變故之后,如果他沒有走出抑郁的大門,哪能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仙李白,在遭遇無數次的仕途不順之后,他消沉了嗎?沒有,正因為他推開了愁苦的大門,通往了積極的道路,才有了“長安市上酒家眠”的閑適心情,走出抑郁的大門,走向積極的道路。
推開悲傷的大門,走向希望的道路。姚厚芝,一位平常的母親,一次全身檢查讓她的人生終結了,她被查出患了乳腺癌,但是她并沒有就此放棄,她毅然決然地決定為孩子繡出“清明上河圖”。三年時間,讓一位母親完成了她對孩子無限的愛,正是因為她沒有因自己的病痛而感到悲傷,正是因為她推開了悲傷的大門,走向了那充滿希望的道路,她才能夠將自己那深刻的愛永遠停留在孩子的身上,她才能夠讓自己為孩子貢獻出自己最真摯的母愛,那是一條貫穿著全家希望的道路,那是一條充滿愛的道路。
推開消極的大門,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學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說他不適合上學,他就是華羅庚,聽到這些時,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沮喪,而是更加拼搏向前,在別人休息時,他也不停地在做數學題,最終他成功了。很難想象,曾經一位英語不過二三十分的人,最終創立了一所響徹全球的英文學校,他就是“新東方英語”的創始人。試想,如果他們因此而消極沉默,停滯不前,他們還會被人們所熟知、被人們所贊賞嗎?如果他們因此而頹廢,他們還會被載入史冊嗎?正是因為他們推開了消極的大門,他們最終走向了成功的道路,流芳百世。
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前方充滿了未知,無數腳印在道路上交集,是否能夠推開那扇未知的大門,走向那未知的道路,只由心生,推開消沉的大門,走向通往積極、希望、成功的道路。
【病癥表現】
1.只關注試題材料中的第一段內容,而對第二段內容,特別是“大學”一詞,一字無涉,內容嚴重偏離要求“綜合上述材料”的題意。
2.形式上、內容上,均屬于變體式套話作文,是加了貌似分論點的事例堆疊。
此文得分40分。
【病理剖析】
1.審題粗略潦草,碎片式提取信息,只關注了第一段材料“門與路,永遠相連。門……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就匆匆構思落筆。
2.平時沒有課外閱讀,腦袋里只積累了一些文化名人的事例,不管與作文題目是不是適合恰切,就拿這些材料應付。
3.主體部分內容由“分論點+事例”構成,但分論點和事例的寫法都有嚴重問題:
首先,三個分論點“推開抑郁的門,走向積極的路”“推開悲傷的大門,走向希望的道路”“推開消極的大門,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表述雖然不同,但仔細一看,發現角度并沒有大的不同,屬于同一平面上的觀點。
其次,三個分論點都沒有論述分析的文字,使整篇文章的議論形同虛設。
再次,分論點后直接敘述事例:王勃、李白、姚厚芝、華羅庚、“新東方英語”創始人。事例之后,還將分論點如標簽一樣貼上,為議論充數,一來犯了議論文“以敘代議”之大忌,二來犯了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游離”之毛病。
【對癥下藥】
關于審題:
第一步:分解材料,找到每一部分材料表述的幾個核心概念(材料反復出現的概念),弄清楚核心之間的關系,把握每一部分表述的主要思想內容。
第二步:把材料每一部分的內容整合起來,明確整個材料表述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概念。
第三步:明確材料中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的相互關系。
關于構思:
前提:平時閱讀文本,特別是佳作時,要養成梳理文脈的習慣,同時思考:文章的思路有什么特點?有哪些好處?這些內容我會如何表達?我能從這個思路中學到些什么?還要養成辨別新鮮事例和精粹論述的習慣,及時做好摘記,寫些隨筆。
第一步:對考題仔細審題之后,在草稿上快速記錄自己對材料核心思想和核心概念及其關系的理解、思考、觸發、感受、聯想、想象……
第二步:回憶之前對一些佳作構思的記錄,看看是不是能獲得一些構思上的借鑒和啟發。
第三步:仔細審視、研究自己快速記錄的文字,按照通常合理的順序(譬如議論文的平行結構、層遞結構等),挑選、組合、安排好自己行文的主要思想和大體結構,列出作文提綱。
第四步:思考如何證明自己的核心思想、如何證明分論點的理由,努力回憶平時閱讀中積累的與觀點一致的能夠證明觀點的名言、警句、歌詞、事例等材料,甚至一些道理,仔細鑒別,確定使用。
第五步:回憶老師作文課中講過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論點與材料的關系、分論點的要求、分論點論述要求、事例選擇與寫作的要求……思考這些寫作知識應如何落實在作文中,調整行文結構,確定作文提綱。
關于寫作:
按照既定的作文提綱,逐步展開,記得完稿后一定要通讀全文,修改病句以及錯別字。盡量避免文中“最終創立了一所響徹全球的英文學校”這樣的病句。
馮振啟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門與路》問題作文診斷(中)--概念模糊、思辨力差的作文示例及診斷]相關文章:
1.思辨作文課件
2.診斷證明書怎么寫
3.高三物理下學期診斷試題
9.形容模糊的成語
10.高考作文優美語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