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幾次培訓,研討。也聽過溫如敏啊這些人的講座和一線優秀教師的成果展示。收獲頗豐,同時也有一席思考。我們是過多的在怎么教上打轉轉,但是這不是提高學生語文認同乃至文化認同的途徑,這就好比是讓趙本山來拍史記,怎么弄都是一股子不務正業的鄉村二流子味,因為不從跟上找原因只關注枝葉花是否繁茂,徒勞能有功否?我想,怎么教沒有教什么重要。怎么教只能培養一個模式下的教書匠,在塑造出一個模式下的機器人,只能談得上教讀書談不上教明理。
不敢說自己明白教什么,也不是說要在這里以大言欺世。我在讀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時候,知道這只不過是錢先生民國時教初中自編的教材,錢先生也不無遺憾地說,這本書就是現在即九十年代的研究生讀起來也費一些力氣。我就想,這是世事變化的影響還是我們自已為適應了變化的結果呢?如果錢先生教的初中生沒有古文化的啟蒙就談不上學概論。這樣看來,是我們以為學生學不了高深的東西而誤了學生對深刻學養的追索。我們注重古今中外所有精華和盤托出的同時卻正是因為這樣而變亂了所有文化的本來味道。看似學生都學了,其實什么也沒懂。
我一直覺得教育就是讓人讀書明理,學成的結果是明白優秀文化的根本是開解人生的苦惱樹立做人的本志。但是我越教越迷茫。我在古今文化中跳進跳出而學生只記下了考試的重點。考后拂衣去,我自隨波逐流。看著他們考上好的大學,看著他們迷茫的掙扎,看著他們從清華因為抑郁癥而退學。我實在不知道,語文課上我教了什么?教育沒讓人挺起脊梁明白憂樂觀,暫且不說世界觀,談們沒從教育中知道什么是快樂所在,那么我們在教什么?
孟子早就說過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所以讀書人要心懷天下,所以才有范仲淹著名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才會有歐陽修與滁人游的山水之樂。才會有曾國藩的“不為圣賢便是禽獸”警勵,他們會抑郁嗎?他們會覺得一篇《國學概論》深不可測嗎?我明白,幾千年來,中國的儒家文化是被專制皇權綁架了,把先進的讀書人嚇壞了。只是到今天,專制皇權的政治已經灰飛煙滅了,綁架在儒家文化身上的幽靈不復存在了,儒家文化也將回復他日用倫理堂堂正正的學問的一面了。在古代尚且培養出這許多優秀的人才,何況現在?
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把四書五經,三百千整理后,輔以詩詞,作為一到九年級的語文教材。然后再高中階段引進西方的文化,但不是小說,而是古希臘的和啟蒙時期的思想家的作品,文以載道的為主。至于文學作品小說之類,學生自己去看去讀。唯有立根基才有紛繁的發展。
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我們亦應該看到西方民主法治的背后是基督教宗教力量深深地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中。我們在追求現代文明的時候,雖無法樹立儒家文化的宗教一樣的力量,但至少他追求普世道德的文化根本有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何苦緣木求魚?
中國的才是世界的。政在官而教在民,期待民的人格站起來擔當天下,那么教什么理應解決。
崔立超
[我對語文教材的一點看法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2.美術教師隨筆
3.教師工作隨筆
4.歷史教師隨筆
5.音樂教師隨筆
6.教師數學隨筆
7.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8.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9.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10.有關路過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