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何緒奇
一、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2、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3、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二、重點難點
1、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文章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三、知識積累
(一)、 關于“序”
序作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本節課要閱讀的《伶官傳序》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其它如《滕王閣序》《蘭亭集序》《送東陽馬生序》《琵琶行(并序)》《歸去來兮辭(并序)》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
(二)、關于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出身寒微,由母親親自教學,因家貧,不具紙筆,用荻畫地作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歷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學家,又是史學家、金石家。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三)、背景介紹:由于本文是借古諷今之作,需簡要說明寫作的歷史背景,應從“五代”和“北宋” 兩個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代。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權在握。當叛亂四起時,擁有兵權的伶官史彥瓊拒不發兵,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伶官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告誡北宋統治階級要以史為鑒。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四)、指導文言字詞句。
1、詞類活用
(1)、倉皇東出: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遺恨也 (2)、為天下笑
(3)、還矢先王 (4)、盛以錦囊
(五)當堂練習檢測: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
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 )( )
③、此三者,吾遺恨也。( ) ④、及凱旋而納之。( )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官名,這里指一般屬官。
B、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偏激的情緒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3、選出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負而前驅 B、一夫夜呼 C、倉皇東出 D、函梁君臣之首
4、翻譯下面句子。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③、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四、課后檢測
(一)、選擇題
1.對下面加黑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組:繩索
C.此三者,吾遺恨也 恨:憤恨
D.及凱旋而納之 納:收藏
2.選出加黑詞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A.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B.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D.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3.選出加黑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函梁君臣之首 B.倉皇東出
C.一夫夜呼 D.負而前驅
4.下面兩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 ②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④與其所以失之者
A.①與②中的“歸”相同,③與④中的“其”不同;
B.①與②中的“歸”不同,③與④中的“其”相同;
C.①與②中的“歸”相同,③與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與②中的“歸”不同,③與④中的“其”也不同。
5.對下列句子的翻譯準確的一項是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A.興盛衰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
B.國家興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說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與人有關吧?
C.興盛而后又衰敗的道理,雖然有人說是天命,其實不也是由于人事嗎?
D.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
6.下面對課文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傳說晉王李克用臨終前交給莊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記遺命,為父復仇。
B.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親交給的三枝箭“藏之于廟”,作戰時又“以一少牢告廟”,表現出對父親遺命的恭謹態度。
D.作者認為,禍患往往是從微小的事情日積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謀、有勇力之人也往往為他所溺愛的事物所困擾,這是一條普遍的歷史經驗。
(二)、填空題
1.作者在論證中緊扣莊宗的“成與敗”“盛與衰”,從而得出“ ”的結論,更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作者在最后一段,通過對比推論出“ ”的道理,把逸豫亡身之理推而廣之,意味深長。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三)、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問題
存勖,克用長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垂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凄愴。時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慨然捋須,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戰于此乎!”存勖年十一,從克用破王行瑜,遣獻捷于京師,昭宗異其狀貌,賜以鸂鶒卮、翡翠盤,而撫其背曰:“兒有奇表,后當富貴,無忘予家。”及長,善騎射,膽勇過人,稍習《春秋》,通大義,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
1.下列加黑的詞意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從克用破王行瑜。
C.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下列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置酒三垂崗--在三垂崗設宴慶功。 B.克用慨然捋須--李克用手握著自己的胡須大發感慨。
C.遣獻捷于京師--派他到京師去進奉戰利品。 D.兒有奇表,后當富貴--這個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當富有。
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李存勖通大義,善騎射,膽勇過人。
B.李存勖喜音樂歌舞排優之戲,應追溯到五歲那年在三垂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從小卻深受昭宗的喜愛。
D.李存勖五歲就隨父親征戰,屢立戰功,李克用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己業。
(四)、[課下練筆]:同學們都熟悉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言,也知道“玩物喪志”的典故,再結合“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話,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各抒己見,寫一篇夾敘夾議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1.C(遺憾) 2.D 3.A(A為名詞作動詞,其余為名詞作狀語) 4.D 5.D 6.B(文中并沒否定天命)
二、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①(一個人)驕傲自滿,就會受到損害,而謙虛謹慎,虛心接受人家意見就會得到好處。②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舒適可以使自身毀滅。
三、1.C 2.D 3.D 4.A
何緒奇
[伶官傳序 學案 (魯人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2.伶官傳序教案
7.伶官傳序優秀課件
8.伶官傳序優秀教案
9.語文S版窮人課件
10.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