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雯
最近,《北京晨報》有報道說:重慶巴蜀中學在一年一度的學生表彰會上,為高三自費生頒發了獎金總額高達80萬元的學習進步特別獎,其中學生個人獲獎金額最高的達3萬元。該校的負責人稱,此舉的目的是激勵自費生努力學習,增強競爭意識。而一些人則認為重獎學生,無疑助長了大家向錢看的思想。此消息一經披露在西南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巴蜀中學重獎自費生引起轟動不單單是獎金本身,更重要的是引發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書是為了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古往今來回答不一。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顏如玉”是那時讀書人所向往的。范進中舉后的狂喜乃至瘋癲,多半是來自“黃金屋”和“顏如玉”的伸手可及。周恩來在年輕時,面對舊中國的衰敗曾振臂高呼:“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這一高呼使多少學子發憤讀書,報效國家。記得筆者上學時,老師反復教導說,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在每篇作文中,同學們都會在結尾處,加上這樣一句話: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盡管這一口號式的結尾,程式化的色彩比較濃,但至少在學生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報效國家。當然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了知識就意味著有了財富,但這和報效祖國并不矛盾。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筆者時常會在校門口聽到家長直言不諱地囑咐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只有學習好,才能考上大學,才能做官,才能有錢。家長望子成龍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我們要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龍”,難道讓孩子讀書僅僅是為了長大后得到金錢和地位嗎?這和古人所向往的“黃金屋”、“顏如玉”有什么區別!
提倡素質教育德為先,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道德良知、沒有愛國心的學生,知識再多又有什么用!
行文至此,筆者想到曾經看到過的一則報道,遼寧沈陽有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王儒臣,從1996年開始,就用全部積蓄成立了“華夏育才贊助社”。在13年里,他資助了40多名學生完成學業,其中包括10名大學生。如今,84歲的王儒臣癱瘓在床,家貧如洗,而那些受到資助的學生竟無一人寫過一封信或者來看望一下老人,老人只有一個愿望,希望能和這些學生見見面,說說話。而這些學生竟然說:你愿給,我愿要,兩廂情愿。面對如此泯滅道德良知的回答,每一個學子、每一個望子成龍的家長、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這個問題: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
[忍不住問一句 讀書到底為什么]相關文章:
2.心累到底是什么
4.《學與問》教案
5.學與問教學教案
8.一句愛國名言
10.冬梅問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