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很重要。本文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綜合閱讀水平能力,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 把握觀點態度 整體意識
文言文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的一個占分比重較大的題型,由于文言文比較艱澀難懂,和現代語言習慣有很大差別,所以高考文言文閱讀也是難點之一。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教育部發出了培養學生古典文化素質的號召。高考中又加大了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閱讀除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內容外,還要求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而《考試大綱》中特別要求學生具有分析綜合文章內容的能力。近十年高考文言文試題的命題方式以選擇題為主,因此培養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就日漸重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通過培養整體感知的能力,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綜合閱讀水平。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指導:
一、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捕捉重要信息
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是分析文章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對于一篇文章,文中的實詞虛詞學生不可能都明白,而且文中肯定有學生沒有學過的內容,因此讓學生一定有心理準備,不能遇見幾個沒見過的詞匯就懵了,讀不懂很正常。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結合上下語境運用“猜讀法”大膽推斷,所謂的“猜讀法”就是指導學生必須要讀完一整句話后進行分析意思,因為句子在語段中是互證、互補、互釋的關系,須整體把握上下聯系,不能讀半句話就翻譯,要結合一整句話的上下文語義、語法結構、詞性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指導學生通過“跳讀法”將疑問暫且跳過去,捕捉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材料,如文段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我們在大腦中應快速存貯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官運仕途、從政業績、人品性格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如在講解節選自《史記郭解》這篇文章時,我針對開頭一段話設題,問學生“郭解年長后仍惡習不改,為非鄉里”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如果學生能抓住原文“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這一句作者評論中“更折節為儉”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又如2007年高考文言文辨析“文武之道一也”一句,如果只從字面上去看,很可能翻譯為“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但是細細把握文章,全文談的是文以處世之才為標準,武以料敵之智為標準,文才武將對國家的作用,而“道”并非是成功的道路,還可以解釋為規律,這樣,全句應解釋為“文、武的規律是一致的”。
二、根據文體特點,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學生應知道考試中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人物傳記性質的,知道了這一點,就應明白人物傳記的行文思路,基本上寫主人公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做到在讀文章前心中已經有數。要求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整體把握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的多少、人物之間的關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這就構成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為了增加試題的隱蔽性和迷惑性,出題者常常將測試點設在時間的推移和地點、事件的交叉變化上。因為所選材料中的人和事是文中確實有的,只是因為試題采取了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手法而使其隱含了錯誤,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如果沒有整體感知和認真分析就很難發現問題所在。因此在閱讀時,我要求學生對時間、地點、事件變化的詞格外注意,用筆將其勾出,在答題時不要只檢查選項中所說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實,還要回到原文,整體把握時間、地點、事件對不對。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把文中的人物姓名寫到草稿紙上,然后把文中涉及到該人的相關內容羅列姓名下面,這樣就清晰了人有幾位,如何稱謂;主角是誰,與他人關系怎樣;事有幾件,由幾人所干;事件關系,有何意義,大體分分層次,做題時減小張冠李戴的可能性。如2004年高考試題(湖北卷)試題第13題要求選出全都表明魏元忠與張氏兄弟相互斗爭的一組。閱讀文段中“這個人”為“魏元忠與張氏兄弟”,而選項③中“將使與昌宗廷辨之”為太后之所為,⑤“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為宋璟勸說張說之語,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黨附邪惡、陷害正義以求茍且偷生好得多,⑥“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為張說據實回答。這樣一來,③⑤⑥的敘述對象與題干中的“這個人”無關,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確定答案。
三、整體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
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是作者對文中所寫的人是贊頌、同情,還是貶低、嘲諷,對所寫的事是擁護、肯定、還是反對、否定。作者的觀點并沒有明確說出來,我就訓練學生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的分析,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傾向、寫作的意圖、文章的主旨等等。對議論文還要求學生通過論點、論據的分析,再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態度。
議論性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閱讀難點,要把握其觀點則不容易。在這方面,我著重培養學生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其本人的身世、經歷,以準確地把握其論點的能力。
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進行概括,我還提醒學生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二是概括的準確性,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一方面要注意肯定其積極意義,如憂國憂民、反抗壓迫、抨擊黑暗、揭露統治者的罪惡、贊美勞動人民的美德等;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地指出消極因素,如輕視勞動人民、宣揚封建思想、強調因果報應、提倡愚忠、不辨是非等。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在實踐著“培養學生閱讀的整體意識,提高綜合閱讀能力”這一理念,并且及時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使得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日漸走進一個新的境界。由此我發現我的教學思路與理念首先是正確的,同時也是比較成功的。當然,我的理論仍然需要在今后大量的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以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取得更為突出的成績。
王曉永
[文言文整體閱讀之淺見]相關文章:
1.文言文閱讀之馬說
10.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