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政治思想。
2、學習運用人物對話和動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品讀、探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的政 治理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發現自己的優勢,擁有自己的夢想并為之努力。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政治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動作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課型】 新授課 【教法】品讀 討論探究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出了一個共同的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同學們,你們了解孔子嗎?
(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稱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傳說他曾編訂《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二、檢查預習 感知內容
1、解題: 理解侍坐的意思及幾個人物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以“志”為線索,圍繞著孔子問志、弟子言志、孔子評志展開。記敘了孔子和幾個弟子暢談理想志趣的情景,寫出了弟子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家風度,反映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
三、品讀課文 揣摩人物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2、分組討論歸納每個人的志向及性格特點。
從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從他們的語言、動作及神態上可看出各自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通過以上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四人各自的志向及不同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暢談,不求有明確的標準答案,重在有所感悟。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國,其性格是好勇自負、粗豪剛直,也比較魯莽、輕率; 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謙虛敦厚、謹小慎微;公西華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曾皙的志向則是一幅百姓安樂的禮治圖景 ,體現著儒家的禮治思想,其性格從容不迫、灑脫放達。
4、探討寫法:成功地運用對話和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將人物的心情語態、精神氣質準確地表現出來,生動感人。
四、突破難點 拓展提升
1、教師引導學生簡析孔子對四人述志的態度。
子路側重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側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三個人的志向雖各有側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孔子贊成子路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故哂之。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則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而唯獨對曾皙是贊同的。為什么呢?
2、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過他對曾皙志趣的評價表現出來的。“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孔子的理想的表述。孔子把以禮治國達到太平盛世當做最大的人生快樂,即個人理想與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相統一。
而曾皙講的這個境界,就應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個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學生談自己的夢想。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布置
1、歸納文中的重點字詞。
2、課下閱讀《論語》,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記錄其言行,全面了解人物風貌。
附: 板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
孔子問志
弟子言志
以禮治國
孔子評志
李勤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魯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