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應加強學習。
作為小組合作的組織者- 教師必須在大力倡導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深入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全面完整理解其意義,明確其只是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需要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來選擇應用,而不能只講求“形式”而不重“實質”,以防止表面化、形式化、無效化的傾向。
2.小組合作前做好常規準備。
教師首先應建立合作學習制度,根據一定的原則(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劃分小組,確定組內分工及輪換方法,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意義及過程與方法,了解評價的標準。其次,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如尊重對方,鼓勵對方,善于傾聽對方的不同意見,善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遇到分歧及困難應如何應對,如何歸納概括組內意見等等。
3. 精心預設合作學習的內容。
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無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碰見問題就小組合作學習(常見形式就是小組討論),重點、難點要討論,顯而易見的問題也要討論,更適合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也要討論,甚至課本中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學生的意見基本一致,也要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行合作學習,好像只有這樣處理問題才算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因此,合作的內容必須是學生有興趣且難易適度的,一定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更需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并適合合作學習。
4.合作學習前的具體準備。
聽過一節課,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假設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樣?請馬上小組合作解決。”接下來,合作學生的時間是多少呢?十五秒!確實,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間或“作秀”,在合作學習前忽視了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導致了合作學習做了無用功,浪費了課堂時間,還掩蓋了部分甚至全體學生的困難與疑惑。因此,在課堂具體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明確本次活動的目的、步驟、要求及達到的效果,其次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最好是將獲得的見解寫下來,作為馬上開始的合作學習基礎。
5.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必須參與。
個別教師將組合作學習片面理解為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學生討論時,教師往往是袖手旁觀,甚至站在講臺之上,獨自欣賞學生討論的“熱鬧”場面而無所事事,生怕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妨礙了學生們討論的熱情。而事實上,學生們因為沒有了教師的及時點撥引導,在小組學習中顯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學生因逃離了教師視線而各行其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深入到各個小組中去,通過觀察、巡視、指導等方式積極地參與,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難點及學生參與情況等;或將自己作為某小組的一員,與他們一起讀書、討論、發表見解等,從而準確地獲得第一手信息,更有利于杜絕學生的閑聊、學生合作之后的指導及將來調整組織合作學習的方法。
6.做好合作學習之后的評價。
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解決的問題往往是一些有爭議或從不同角度都可以做出合理解釋的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學生們討論的成果、發表的意見,哪怕是很稚嫩的,都希望得到反饋,哪些意見很有價值,哪些意見需要商榷,哪些意見偏離了主題,他們都需要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評價,對于討論中產生的新困惑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因此,教師不能對學生們發表的看法進行簡單處理,不管學生們的意見是否合理有說服力,只是一味的肯定、表揚、加分,于是出現了上黑板記分的學生絡繹不絕,管記分的同學“手不釋筆”的現象。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應注重師生對合作學習的成果做具體的評價,幫助分析不足的原因,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在關注學習結果評價的基礎上,更要側重對合作過程的評價,注重對小組集體的態度、表現及合作方法等的評價等,如組內成員是否積極、專注,合作方法是否合理等等。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精心的準備指導,需要有價值的內容、良好的方式方法、有效的反饋及包括過程與成果在內的有指導意義評價,只有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小組合作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小組成員的全面進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趙佩錦
[初中語文小組建設]相關文章:
3.小組年終總結
5.初中語文精選論文
8.黨學習小組計劃
10.qc小組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