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尊生》課堂實錄 (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布時間:2016-10-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文言虛詞“以”的用法。能理解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探討莊子的尊生思想。

2、 過程與方法:本課時著重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來解決學生在預習中碰到的問題,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探討莊子的尊生思想。

3、 情感與價值: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生命獲得應有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探究莊子的尊生思想。

教學用具:黑板、粉筆、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教師:前段時間在網上搞得沸沸揚揚的“虐貓事件”,相信很多同學都知道了,網上有很多評論,都是指責那位女郎的,我想聽聽我們同學的見解。

學生1:她沒有如花的美貌,卻有蛇蝎心腸。 

學生2:這個女人太殘忍了,連貓都不放過。

學生3: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廣告,教育大家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難道她不知道貓也是有生命的嗎?

學生4:我們應該尊重生命,即使它只是一只貓。

教師:對,大家都說得很好,我們都應該尊重生命。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一個人提出了要尊重生命,他,就是莊子。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的《尊生》,看看他又是怎樣尊重生命的。(板書課題:《尊生》莊子)2

二、朗讀全文。5

知識探疑:(小組討論解決)

(一)以1+2=3

1、 堯以天下讓許由。(把,表動作的對象)

2、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因為,表原因)

3、故天下大器也,不以易生。(用,表憑借)

4、事之以皮帛而不受。(用,表憑借)

5、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所以,……的原因,表原因)

6、以為舟則沈。(以為,把……作成……)

7、吾何以天下為哉?(何以……為 為什么要……呢?)

(二)句式1+3=4

1、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判斷句)

2、不以易生。(省略句 ,不以之易生)

3、事之以犬馬而不受。(狀語后置句)

4、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動句)

5、以為舟則沈。(省略句,以之為舟)

三、課文內容探討:

(一)朗讀第一則

思考:

1、教師:第一則選文講了什么人什么事?

學生5:〈1〉堯舜讓天下給許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但是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

〈2〉太王亶父在被狄人攻打的時候,為了百姓的生命,他放棄了自己的土地。

2、課文從哪里體現出來? 

學生6:〈1〉“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我認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天下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許由、子州之父一類的人卻不會因為它而傷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別的東西就更不用提了。二、只有那些不把天下當回事兒、忘懷天下的人,如子州之父等珍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還有課文中“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這句話也說明了這個意思。

學生7:這個同學答得不夠完整,課文還從“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和 “夫大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的句子體現出要尊重別人的生命。 其實在這里莊子告訴了我們好東西若使用不當,也會對性命不利。在這里莊子張揚尊生的理念,有其現實的針對性。其實他是批判當時做高官有尊貴爵位的人都嚴重違背了尊生的原則,說他們見了利益就忘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實在是荒謬到了極點。同時說明了大王是一個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傷害他人性命的人。

3、教師:大家回答得很好。在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有同學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選文第一則中,堯舜讓天下給子州支父、子州支伯,他們的回答有相似之處,莊子在此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8:運用了反復的藝術手法,強調申明生命的重要性這一主旨。

4、教師:那么在本則選文中,除了反復的藝術手法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藝術手法?

學生9:有,還運用了反襯,在此莊子以堯舜的圣明反襯出子州支父等人的人生境界更高。推倒世人把天下放在第一位的價值觀。

5、教師:你們回答得太好了。現在誰來總結一下這一則選文的主旨?

學生10:天下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文中借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以及太王放棄自己的土地的寓言,讓生命跟天下作比,確立生命的最高價值。

學生11: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懂得珍惜別人的生命。只有不把天下看得是最重要的人,才不會為了得到天下而犧牲他人的生命。

板書:尊重生命(自己、別人)

(二)朗讀第二則

教師:很好,請大家閱讀第二則。

教師:讀得很好。請大家思考:

1、匠石作為木匠他關注的是什么呢?而櫟社樹作為樹關注的又是什么呢?請結合課文說一說你的看法。

學生12:從文中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滿,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這句話的意思是“算了吧,不要再說這件事了!那是棵不成材的樹,拿它做船這船就會沉沒,拿它做棺材這棺材就會很快腐爛,拿它做器具這器具就會很快壞掉,拿它做門這門就會滿滿然流出污濁的液體,拿它做屋柱這柱子就會很快被蟲子蛀壞。這是不能當材料的樹木,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才能夠像這樣長壽。”所以可以看出匠石關注的是樹能不能成為有用之材(如何利用樹),從櫟社樹托夢給匠人的情節可以看出櫟社樹關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來(如何順隨自然終其天年)。

2、(教師)櫟社樹的話有何現實意義?

學生13: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應當用“有利”和“無利”來衡量,而應當平等相待,不相互利用,才能使雙方生命與尊嚴得到尊重與保存。

3、(教師)回答得很到位。那么這一則選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學生14:將匠石與弟子的對話,和匠石與櫟社樹的對話相比較,闡明不要使自己淪落為某種工具,也不要以別人為工具,所以追求無用才能持守人的尊嚴與生命(不相物)。

(板書:生命不要淪為工具) 

4、(教師)這則選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來闡明這一主旨的?

學生15:通過寓言,運用擬人的手法來闡明主旨。櫟社樹托夢,樹看不起人等這樣寫形象生動,奇詭引人。

教師總結全文:選文一用了反復的手法,強調申明生命至高無上的價值,任何東西都不能也不應該損害和拖累生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表明了生命的獨立性,生命不能成為某種工具。在整篇文章中莊子張揚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板書:莊子張揚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四、拓展延伸:

1、討論一:(教師:講到此,我想大家一定會發出與我一樣的疑問--)莊子為什么那么重視保全生命?(學生各抒己見,提示:根據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背景來說。)5分鐘

學生16:莊子生活的戰國年代,連年征戰,殺伐不斷。《莊子》一書中,生動了記下了苦難中生活著的人們,“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望也”(《莊子在宥》)。與莊子大約同時代的孟子,同樣有關于社會苦難的記載,“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暴政,未有盛有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學生17:我同意他的看法,莊子生活在一個道義被武力替代的時代,一個崇尚力的時代。以周禮為根本的道義在春秋時期便開始崩壞,戰國中晚期諸侯傾軋,臣子弒君現象層出不窮,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國運不再昌盛。“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容易對政治產生憎惡感,對人生變化無常產生絕望感。面對這樣的社會,莊子憤怒了。當政治暴力發展到可以隨意地摧殘人的生命的時候,個人的抗爭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個人就形同草芥。這時,人就會固守自己的內心,求得一片寧靜,與世無爭,放浪形骸之外。

學生18:為了追尋本質自我,莊子認為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名利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不要,但生命不能不要。許由、子州支伯、善卷不愿意接受禪讓,態度堅決,要么推辭,要么逃到深山。天下在世俗人眼中,是何等的榮光,可他們卻像遇到瘟神一樣唯恐避之不及。大王亶父在大敵當前準備棄城而走,是因為他認為“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不忍心看著百姓跟著自己而慘遭野蠻的狄人殺害。大王亶父看到了做王的壞處,經過反復思考,權衡利弊,最終決定不作王的選擇。名利的占有,王位的獲得,可以算得上世俗人的幸福,世俗人的快樂,他們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學生19:為了追尋本質自我,莊子認為超脫名利疆場,追求無材就是大用之境。經常圄于名利、權勢、毀譽,人就會利令智昏,心為形役。櫟社樹正是不去追求能否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門戶、做柱子等名利,才能“其大蔽數千牛,絮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櫟社樹甘做一株不被匠石所看重的散木,不追求所謂的世俗的價值,不求“聞達于諸侯”,甘心做“一條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招搖”。

教師:看來大家的歷史也學得不錯,分析得頭頭是道,而且大家又能遵循我們語文欣賞與寫作中的“知人論世”法來討論和回答這一問題,很好!

2、(幻燈片展示)討論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與莊子對待生命的態度不盡相同,你覺得哪一種更有價值?3+4=7分鐘

學生20:我覺得莊子對待生命的態度更有價值。在我的眼里,莊子的哲學,說到底是失敗的哲學,沒有成功的哲學。孔孟的有所為、舍我其誰,是鼓動人走向成功的--這個成功正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進階標準。但是,人生不可能絕對成功,因為追求無止境,因為成功沒標準;相反,人生卻是真的充滿了失敗的定數,因為任何一個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說是失敗的;即使一個常勝將軍,他在生命終結之時,仍有失敗感。那是一種逃不脫的人生宿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其實是一種悲壯,是一種與命運爭斗的英雄末路。更何況,以莊子的眼光,所謂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寒暄應酬,甚至想兼濟天下,都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可悲呢!

學生21:所以我們認為好在我們有莊子。莊子就是那個在你失敗后安慰你,幫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說在人生路上,孔孟在你青年時代引你走到人生的入口,莊子則一定冷眼冷笑而又熱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著你。他不是悲天憫人,而是帶著一種果不其然的笑挽起你的手說,走吧,試試我的辦法。于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他得到了你的心。

學生22:我反對以上幾個同學的看法,如果我們都是這樣的心態,那么我們是不是過于懦弱呢?俗話說:“死有輕于鴻毛,重于泰山。”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孔子也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可是莊子呢?他卻在宣揚“尊生”,宣揚在亂世之中茍且偷生。大丈夫應該以天下為己任,現在天下大亂,戰火紛飛,黎民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豈能置天下于不顧?

學生23:這兩個階段的人生是我們所必經的,缺少任一階段都不是完美的人生。有孔孟,所以我們不消極于人世;有莊子,所以我們不沉溺于人生必有的失敗。莊子的存在,對生活于亂世而又覺悟的人是一種安慰,對任何一位必經人生而又覺悟人生的人,又何嘗不是一種安慰呢!有莊子而沒有孔孟,人生太虛浮;有孔孟而沒有莊子,則人生太滯重。 

因此我們不要拒絕任何一位。 

學生24:失敗對人最負面的影響是對自我的輕視,妄自菲薄,自輕自賤,甚至引起對身體的自殘。在這一點上,莊子又及時地恰到好處地告訴你,要“重視生命”,為重視生命而不看重榮華富貴,當榮華富貴不因我們對它的重視而降臨時,對生命的重視則成了我們人生的第一要務。 

學生25:生命的價值這種判讀永遠不同,有人的價值觀更多地看重社會上的名垂青史,看重在社會坐標系上的建功立業,是個人生命付出代價也要去建立一種社會功勛,也有人更多看重的是自己內心的完善、安頓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如果是前者,他可能在社會上在人生中不甘就多一點,而后者淡泊就多一點。其實這就是儒與道在作用于我們內心時候,在我們擁有的相同的光陰中,呈現的是對生命的不同態度。

比如屈原用死來體現他生命的價值,他為什么選擇如此激烈的一種方式呢?是因為他站在戰國亂世之中,他作為楚王的同姓,這樣一個士大夫,當楚國被攻破穎都的時候,當秦將白起把穎都屠城的時候,他盡管一個人流落在外,盡管還有很多國家要收留他,盡管他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但是他知道,他的宗廟和他的國家都已經萬劫不復了,他的生命最好的終結就是隨著一切而去。所以其實屈原之死,即是一種殉國,也是一種無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話說,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實現理想的現實之中,被撕碎的。這樣的一個人生,他是我們既空前也幾乎絕后采取的一種慘烈而決絕的方式處理生命的人。

學生26:但是有更多的人在內心采用了道家的方式,也就是說看到了比生死名節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司馬遷,我們看司馬遷的生命。司馬遷在他的《報仁安書》里面,給他的好朋友仁少卿寫的信里,他回顧了自己下獄、受刑整個這個過程,他說自己非常冤枉,自己這樣一種被誣陷,以莫須有的這種罪名被誣陷,然后滿朝文武沒有人去救他,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可以選擇死亡,但是為什么要活下來呢?因為他覺得有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的《史記》鴻篇巨制在他手中,他會想到從他的父親司馬談把這樣一個史官的大業托付給他的時候,告訴他周公之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之后五百年之后至于今,沒有人能夠昭明世,來把這樣一個時代記錄下來,傳承青史,把哲學、文學打通,這樣的一種義理薪火相傳,傳承下去的人,說現在該有這樣的人了,所以司馬遷說,他面對歷史托付下來五百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態度是,小子何敢讓焉?天降大任于斯人,有這么大的事情,那么寧可受辱也絕不輕生,這就是司馬遷的態度。其實這樣的態度,跟莊子給我們的這樣生命寫照,可以形成一個映襯,我們簡單地來看莊子的生死觀感,你會覺得他很消極,因為在《齊物論》里面,在《人間世》里面,我們看到更多的故事,是說天地之間,沒有什么絕對的永恒,人忽而為人,忽而為鼠肝,忽而為蟲臂,忽而就為很小很小的東西了,那么不是人生太落寞了嗎?我們不是太緲小了嗎?但是換一句話說,生命在它自己現有的形態上,怎么樣是它最大的價值呢?莊子對于生命的態度很清楚,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決不找死。

教師:我的生命崇尚多元化,我書中有一句話,“我們不能決定生命長度的時候,就去決定生命的寬度”。一個崇尚多元化的人就不會對什么事特別較真,也不會對什么事情反應特別激烈,我不會用這一種去否定那一種,在我的眼中沒有絕對真理,只有一種融通之后自己的價值判斷。

四、教師總結: 

五、作業:1、對現實生活中,因為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壓力,就選擇了輕生的人,你如何看待?

2、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想對莊子說,從自己的角度說出我心目中的莊子。 

3、搜集古、現代有關“尊生”這一主題的詩文,寫在積累本上。

六、板書設計:

尊 生

莊 子

尊重生命(自己、別人)。

不要讓生命淪為工具。

第二題:

這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疏通課文內容并進行重點字詞及句式的歸納。學生基本能讀懂課文。在這基礎上,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我覺得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新課標的特點:

1、在教學目標設置上,體現了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并重。先歸納重點的文言虛詞“以”的用法,并讓學生互相討論解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掌握重點的文言詞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言知識,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探討莊子的尊生思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生命獲得應有的價值。

2、在教學內容方面,重視對文言知識的教學,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如開頭導入時,引用網上熱門的話題“虐貓事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在課后的作業1,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為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壓力,就選擇輕生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今天的社會,由于生活、學習等各種壓力大,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一點問題就覺得世界都變色,無法面對,于是就選擇輕生。這是社會問題,也是心理問題,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些現象,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人生的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生活,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

3、在教學方法上,運用朗讀、分析歸納、提問、啟發式教學和討論法等方法。文言文教學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讀,讓學生獲得語感,并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或者閱讀貫穿始終。而在教學時,我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和文言句式并自己疏通課文內容。在疏通內容的過程中,把自己碰到的問題記下來,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在第二節課時提出來,讓大家幫助解決。當學生無法解決時,我才進行點拔、講解。遵循“先學后講”的次序。整節課,提問比較有針對性,不問些可有可無的問題,也不會問一些簡單得讓學生只答是否的問題。提問時,注意啟發學生,不會為趕時間而走過場,自己包辦代替,自問自答。如在拓展延伸時,提問學生:莊子為什么那么重視保全生命?教師只作提示:根據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背景來說。讓學生知道思考和答題的方向,也避免了學生答得漫無邊際。又如第二個問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與莊子對待生命的態度不盡相同,你覺得哪一種更有價值?因為學生之前學過孟子的文章,基本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所以學生基本都能回答,教師只要啟發提示一下就行了。另外,在討論完每個問題,教師都會作簡單的歸納,起到點睛的作用。

4、在教學的組織上,做到師生、生生互動,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和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在學生掌握了本文的文言知識,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基礎上,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拓展延伸到聯系社會的現象進行分析。對于課文重點虛詞“以”的用法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讓學生分組討論進行解決,教師只簡單點了一下。而對拓展延伸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同桌之間、學習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氣氛活躍,他們能運用知識所學的其他科的知識如歷史等,進行分析解答,有的同學甚至引經據典,講得頭頭是道,如引用司馬遷、屈原的事跡來論證,見解很有創意,很獨到。

當然,這節課的設計仍有不足之處:如對現代教育工具的運用,就不夠好,因為當時教室沒有平臺,只用了幾張幻燈片,如果能夠用平臺,就可以展示更多的內容,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問題。如開頭的“虐貓事件”可以用視頻就更形象,而莊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也可以用視頻的形式加以介紹。另外,拓展延伸部分,我覺得時間長了點。

 

楊韞華

[《尊生》課堂實錄 (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2.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3.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4.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5.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6.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

7.生物選修1教學計劃

8.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9.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

10.人教英語選修8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