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國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注重將聽說讀寫融于一體,重視導學式的教學,注重師生的和諧互動,突出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再不是老師簡單的教會,而是學生主動地學會。即: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學會創造,學會交際,學會競爭。這就需要我們教者堅決摒棄以往的老師獨霸講臺的“滿堂灌”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靈活地導學。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任何一門課程,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教。”這樣,學生就能主動求知,積極探索,獲得正確的知識與熟練的能力,教者不需要為教而煩惱了,語文教學就能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走進一個鮮活的嶄新天地。
一、走出三個誤區。
1、“滿堂灌”和“一言堂”。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往往總是憋著一股勁,有說不完的話,一篇課文,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小到語法、修辭、字詞……全部倒給學生,生怕遺漏了一個知識點。如果有一點沒倒出來,就會有一種負罪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仿佛躺在舒服愜意的小搖籃里,只需機械地往下咽,能否消化吸收只有學生自己知道,效果如何教者茫然不知。痛定思痛,這種作法確實不行!老師雖辛苦異常,培養出來的學生卻一點創造力也沒有。
2、為提問而提問。
在教學中,課前教者編寫教案時,也曾絞盡腦汁地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在課堂上,依次提問學生,學生答不出,老師就啟發引導。這種教法當然比“滿堂灌,一言堂”好多了,但一味地追求這種模式,以提問學生人次多少,以及學生能否回答到老師的心眼上來衡量教學的成功與否,無疑又將學生引進了老師課前設計的死胡同,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盲目地追求多練促考。
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分數,不注重學生的能力考查,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子,教者為教出高分數的學生,信奉是韓信點兵式的法則,大打題海之戰。認準的是一個死理兒:各種題型我都訓到了,量也訓足了,學生做起題來自然就會得心應手,還愁考不出理想的分數!殊不知,這樣學生固然能考出好分數,但造就的卻是高分低能的人,無法適應多變的環境,高科技的社會。如此一來,高分又有什么用呢?我們教者一定要提高認識,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摒棄“考、考、考”這個所謂的法寶。以新課標為準繩,注重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注重三個轉變。
1、變學生被動聽為主動想。
“滿堂灌,一言堂”的教育只重結果,忽視了教育過程,讓學生只能認真聽,仔細記,否則就難得高分。新課標則要求我們教者重視過程教育,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充分地調動出來。在熱烈和諧的探究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充分發揮,掌握的知識牢靠,運用的技能嫻熟,再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了。
2、變機械的講問為靈活地導學。
機械的講問和靈活地導學區別在于:一個是明示知識,注重結果,學生掌握的是死答案,學到的是死知識,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一個是引導學生注重過程,學生通過思考,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學到的是活知識,極易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如在教學《石壕吏》時,通過點撥,放手讓學生依據注釋和搜集到的資料,展開合理的想象意譯全詩,學生理解得透徹。之后讓學生改寫原文,編成小故事和短劇,不拘一格,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學生既深入領會了原詩,又根據想象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效果非常好,學生十分滿意。
3、變多練促考為精練考查。
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認定不要老是鎖定在做題的多少上,分數的高低上,這種偏見要徹底糾正。大發明家愛迪生讀書時只是個成績平平的不起眼的學生,可是他的發明創造能力有幾多人能夠比得上呢?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埋頭做題的高分學生到頭來一事無成的大有人在,不少一類高分學生給二類、三類分數學生打工、做下手。奇怪嗎?不!這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因此,我們教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精講少考重考查。平時考查注重了學而時習之,邊學邊查,能夠使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爭取最佳成績。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制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在本節課中進行達標測評,未達標的學生,及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力爭達標。這比沒完沒了的題海戰術,小考大考不斷的考試強得多!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培養了創新能力!我們教者何樂而不為呢?
三、擺正三個關系。
1、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在教學實踐中,要讓課內知識向課外輻射,課外知識向課內延伸。如學了《新聞兩則》,要求學生深入到生活中,社會上去觀察,去采訪,捕捉閃光的人和事,寫成新聞報道稿,投給學校的廣播站。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新聞寫作知識,還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了調查與采訪能力。又如綜合性學習寫作課,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訓練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寫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在課外了解祖國的飛速發展,讓他們的語言插上翅膀,筆下的文字賦予理想,從而達到課堂的節奏和社會的發展脈博一起振動。
2、教法與學法的關系。
教學是師與生組成的一種雙邊互動的活動,教法與學法是教學過程中的辯證統一體。“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導學式的新型教法,經常與學生互換角色,與生互為老師,互為學生,一起合作,一起互動,共同探究,共同提高。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的目的。
3、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語文教學現代化是以傳統經驗為基礎的,傳統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至今還指導和影響著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教者要善于將傳統教學的好方法靈活地與現代的科學教學法相結合,正確處理現代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辯證關系。采取開放式的導學教學方式,以探究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能力為重,摒棄只重教學結果輕能力培養的做法。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發揮“空中課堂”的教學優勢,深化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勤探索,勤嘗試,不斷地推陳出新,新中創優!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一種新型教學活動。
總之,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斷地提高認識,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以新課標為準繩,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跨上現代素質教育的快車道,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陳保國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探析]相關文章:
1.新課標教學計劃
3.初中語文教學心得隨筆
10.初中語文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