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董亮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jié)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chuàng)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要充分利用其內(nèi)容形式的豐富多彩,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過程中,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在1998年6月1日和同年的8月、11月對科技界人士的講話中著重指出:“創(chuàng)
新的關(guān)鍵在人才……人的思維創(chuàng)造活動的最好年齡,一般是二十幾歲
到三十幾歲。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出在青年時期居多。”如果我們現(xiàn)
在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即使他們到了二、
三十歲也很難有作為。所以,我們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是艱巨的,然而也
是光榮的。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選擇了“表演”作為自己創(chuàng)新的
第一步。
未來的文盲將是不會學習的人。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那么何謂學會呢?我個人認為下面的說法比較全面:學會學
習,并不是要我們照搬他人學習成功的經(jīng)驗和方法,而是要我們甄別
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更適合自己的特點,善于總結(jié)自己學習成功的經(jīng)驗
和失敗的教訓,從而學會自我評價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總結(jié)出一
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自學的能力。所以,現(xiàn)在單
靠“頭懸梁”、“錐刺股”和“鐵杵磨成針”的苦深功夫來學習,在
現(xiàn)代社會已不能奏效。同樣的,教師光靠“題海戰(zhàn)術(shù)”、“罰抄戰(zhàn)術(shù)”、
“時間戰(zhàn)術(shù)”的教學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下面
我把自己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表演,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方面的體會
簡單談一下。
一、興趣始終是第一位的。無論是什么創(chuàng)新,如果學生覺得是枯
燥的那么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關(guān)鍵的
一步。有趣的小說能使人廢寢忘食,優(yōu)秀的電視能使人樂以忘返。
學生對于他們的愛好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而且甘愿冒家長和老師
的責罵的風險,這就是興趣的作用。其實,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
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
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學生記不住所學過的知
識,并不是他們的腦子不好用,而是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缺乏興趣。
六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興趣,所以我便
嘗試了表演。語文課給學生的印象就是讀、記、背、的枯燥循環(huán),
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采取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表演是學生很喜
歡的一種上課方式,因為它無拘無束,而且可以很好的施展自己的
才華。記得第一課《長江之歌》的教學中我試探性的安排了一個表
演項目,請同學用歌聲來演繹“長江之歌”。結(jié)果班里一位勇敢的
女同學舉起了手,她的歌聲雖然缺乏韻味,但曲調(diào)基本正確,而
且她的勇氣和“多才多藝”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欽佩。同學們覺得
這樣的課很有意思,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配合很順利,
課堂氣氛也很活躍。表演的時間不長,但提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
興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生對一門課很感興趣的時候,哪
怕是一些枯燥的內(nèi)容,學生也會認為很有意思。一節(jié)課的表演時
間不在長短,因為成功的表演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教學時間內(nèi)始
終保持對該課的興趣心理,從而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
二、創(chuàng)造是表演的生命。我們知道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求異思
維,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維的特點外,主要是有創(chuàng)造想象的參與,
而不完全依賴于現(xiàn)成的材料。表演除了要有勇氣以外,更要有創(chuàng)
造性的思維。在具體操作中,學生往往存在這方面的心理障礙,原
因是什么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妨礙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心
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關(guān)鍵是教師觀念的的轉(zhuǎn)變。首先,不要把
目光過多的集中在“求同型”思維的學生身上;其次,改變教學
上某些形式主義訓練的束縛,不迷信書本和標準答案,不拘泥于
刻板的程式;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精神要深入理解,對學生在表
演中閃爍出的創(chuàng)造火花,不能“王顧左右而言他”。記得在上《精
采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我曾讓學生上講臺表演課文的前半
部,結(jié)果甲組表演父親的一位男同學自己添加了“氣呼呼脫外套
的情節(jié)”,乙組添加了“氣呼呼喝酒的情節(jié)”。這兩個情節(jié)全是學
生的再創(chuàng)造,但很符合故事的氣氛,有畫龍點睛之妙。我并不因
為書上沒有寫就輕易地否定他們,而是在表演之后的討論中,讓
其他充當觀眾的同學探討表演的得失。大部分同學對兩組父親的
表演給予了肯定,尤其是自己加的兩個細節(jié),認為很符合文中人
物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見,學生的鑒賞能力還是有的。如果我死
搬教條,認為凡是與原文不同的就是不對的,而當即否定他們的
表演,那么,充當觀眾的學生也會因為教師的權(quán)威不去思考他們
表演的合理性、創(chuàng)造性。這樣不僅抹煞了表演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
也抹煞了其他學生的鑒賞力,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我們教師
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表演,在表演中體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去領(lǐng)悟創(chuàng)新
的真諦。
三、擴大表演的外延,向多元化發(fā)展。表演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表演是一種藝術(shù),它比較注重音樂和舞蹈兩
種表演形式。從《辭海》上看,它還包括戲劇、電影、曲藝、雜
技等必須經(jīng)過表演而完成的藝術(shù)。當然學生的表演沒有這么復雜,
但是從教學實踐上看,僅僅局限在課本劇的表演是遠遠不夠的,講
故事、朗誦、提問、解答、寫文章等都可以作為表演的一種形式。
教學心理研究表明,激發(fā)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
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動機是驅(qū)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或力量,它包括喚
醒功能和指向功能。通過表演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愿望,從而企
圖達到自己設(shè)計的目標,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
都是在表演,都是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華。比如:六年級第一學期23課《我在南極發(fā)現(xiàn)了寶藏》中有這樣一段話:
“剛到一號營地,天氣突然變了臉。狂風大作,大雪紛飛。‘快,快砌雪墻,要不帳篷會被掀跑的。’隊長喊著,帶領(lǐng)大家,把冰鋸作一塊塊,用這冰磚把帳篷圍了一圈,像是一座水晶砌成的宮殿。修好了自己的‘宮殿’,隊員們又去幫美國隊員搭帳篷。”
我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采用了學生自己質(zhì)疑,集體討論的方法,有學生提出文中的“修好”用詞不當。因為原先并沒有帳篷存在所以談不上修好,用“建”字代替“修”字較準確。學生的看法我比較贊成,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它卻反映出學生深入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不迷信課本的治學精神。我認為這其實就是很好的表演,高水平的質(zhì)疑本身就是自我思維才能的展示,在課堂上有利于大家暢所欲言,理應提倡。又比如在上《大海的歌》一文時,曾讓學生模仿文中“大海的風”一段,自己寫一首“的風”。比較如下:
原詩學生作品一學生作品二
《大海的風》《四季的風》《冬天的風》
海上的風是花神,春天的風是顏料,冬天的風是魔術(shù)師,
她一來,她一來,她一來,
就綻開萬朵浪花……就涂綠了江南兩岸;就迎來白色世界;
海上的風是琴師,夏天的風是扇子,冬天的風是棉花,
她一來,她一來,她一來,
就奏出萬種歌聲……就為人們解除悶熱;就給大地鋪上一層棉被
海上的風是大力士,秋天的風是信鴿,冬天的風是白貓,
她一來,她一來,她一來,
就送走萬片漁帆……就帶到豐收的喜訊;就融化萬里晴空;
海上的風是獅子,冬天的風是刀子,冬天的風是時鐘,
她一吼,她一劃,她一走,
就掀起波浪滔天。就割破暖洋洋的天空。便是一片春意盎然。
從學生的習作來看,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料,詩中不乏精彩之筆。我讓作者在全班朗讀自己的作品,迎來同學們的一片嘖嘖之聲,這難道不是一次很好的表演嗎?學生的能力往往就在這一點一滴中得到了提高。
四鼓勵是表演的最好激勵手段。無論是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教學法
還是奧蘇伯爾的講解式教學法,其前提是必須要有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
著名的心理專家羅杰斯認為“人的本性,當它自由運行時,是建設(shè)性的和值得信賴的”。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觀,不應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
羅杰斯由此創(chuàng)立了非指導性教學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不加判斷地認可學生,把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創(chuàng)造、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我認為羅杰斯的理論其實就是無條件的鼓勵學生、表揚學生,從而讓學生獲得自我感奮的力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決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固的學習動機。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學生體會成功的一種方式,我們可能遇到這樣的情形,有學生會說:“我不會分析、我不會作文。”這是因為他們感到學無所得。如果我們能給他們一些鼓勵和表揚,使他們獲得愉快感與自豪感,逐步感到自己的進步,漸漸消除對語文的畏難情緒,從而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的積極的對語文的愛好。例如,在上視聽單元《最好的衣服》一文時,我采用了分角色的表演。有一位學生自告奮勇的要求扮演獅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他為了表現(xiàn)獅子躥上山坡的情形,突然跳上了講臺并且手舞足蹈地表演了起來。臺下的同學最初被這一舉動驚呆了,但隨即
便是一陣哄笑,好像在看他的笑話。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表演的學生臉紅了,動作也開始不自然了,匆匆忙忙得收了場。見此情景,我認為應該馬上給他鼓勵,否則會影響他今后參與表演的興趣,甚至會失去對語文的興趣。在當時我給了他很高的評價,肯定他表演時大膽的創(chuàng)新,能夠靈活的運用現(xiàn)有的“道具”把原文演繹的生動、具體。在以后的各類表演中,這位學生投入了最大的熱情,語文的綜合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抓住學生身上思維的火花,哪怕只是剎那間的,也別忘了給予充分的鼓勵,可能你的一句“你表現(xiàn)得很好”會讓他或她終生收益。
五循序漸進,確立目標。表演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但是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應該有一個較為合理的過程。我把表演定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針對六年級的學生,以課本劇的表演為主并輔之以其他形式的表演;第二階段主要針對七年級學生,以課本劇的改編表演為主并結(jié)合其他形式的表演;第三階段主要針對八年級的學生,以課本劇的創(chuàng)作表演為主并綜合運用其他形式的表演。這三個階段應該講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相應的目標便于教師的自我調(diào)控。在實踐操作中,我遇到了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調(diào)動那些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投入到表演的教學實踐中去。這些學生的能力并不差,只是他們沒有強烈的表演欲望,沒有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要求。對于他們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首先,我對內(nèi)向?qū)W生的心理作了分析,他們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害怕失敗。心理學家威納曾作了這樣的分析:
威納的歸因模型
內(nèi)部(歸因) 外部(歸因)
穩(wěn)定的 不穩(wěn)定的 穩(wěn)定的 不穩(wěn)定的
可控的 平時的努力 對特定任務的努力;隨知識技能而增長的能力觀 通常他人(如老師)對我的幫助 這次我得到的幫助
不可控的 恒定不變的能力觀 情緒、健康 任務難度 運氣
如果我們能客觀分析成敗原因,就可能建立積極的自我能力信念。要讓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明白,他們有能力基本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因而能力不是成敗的主要因素,失敗主要與努力的質(zhì)量有關(guān),只要他們努力地投入到表演中去,那就意味著成功。其次,要給內(nèi)向的學生足夠多的機會。我在實踐中采取了輪流上臺表演(先從講故事入手)的方法,逼使內(nèi)向的學生不得不從臺下走到臺前,讓他們實際體會到站在臺前并不可怕更沒有人笑話你,從而消除因為害怕失敗帶來的恐懼感。幾次下來后,他們變得大膽了,在上課也敢于舉手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明顯的表演欲望。最后,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關(guān)于鼓勵的作用前文已有了表述,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以上是我在進行表演課題研究時的一點體會,不當之處還望廣大老師批評、指正。
參考書目:1、《語文教學心理學》朱作仁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中學語文教學法新編》羅大同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
4、《創(chuàng)新教育書庫》柳斌主編九洲圖書出版社
[表演的研究性初探]相關(guān)文章:
1.元旦表演的標語
3.研究性馬哲小論文
6.元旦匯演的主持詞
10.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策劃書